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周秋英  廖艳艳 《新中医》2021,53(2):187-190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临床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力状况;记录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自理能力(BI)指数、肌力(MR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郑州市中医院76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生存质量评分(PRO)。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PRO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毛一亮  裘亚龙 《新中医》2016,48(11):11-13
目的:观察在常规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通络扶正汤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4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通络扶正汤联合针刺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0%,对照组为6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运动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通络扶正汤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鹏飞 《新中医》2021,53(1):128-131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血清Alb、GFAP、S-100β水平。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2.50%,对照组为4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Alb、GFAP和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Alb、GFAP和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血清Alb、GFAP及S-100β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0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联合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低于对照组而SS-QOL及FMA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髋关节、膝关节伸展肌力及踝关节背屈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而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运动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EGF和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R水平低于对照组,DR、Vmin及Fug-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2.09%(3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可显著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段喜森  李雁君  彭常拯 《新中医》2021,53(17):79-82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汤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及舌骨喉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吞咽造影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吞咽造影评分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EMG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sEMG最大波幅高于对照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舌骨前移、上移及甲状软骨前移、上移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试验组增加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络汤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吞咽功能,增强舌骨喉活动度,促进舌部肌肉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内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针灸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93例予以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研究组9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34%)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8.1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评分、CSI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高,治疗后血清Glu、Glu/GABA比值水平较低,血清GABA水平较高,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还原比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低,治疗后PT、APTT、TT水平较高,FIB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内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痉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其调节血清Glu、GABA含量,改善血黏度及凝血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涤痰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SH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VAS、SHS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3%、8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宁片、化痰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 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冠心宁片联合化痰通络方治疗,2 组均治疗14 d。比较2 组临床疗效、D-二 聚体(D-D) 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6.67%, 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 d,2 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试验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D-D 水平均较治疗前 降低,试验组D-D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宁片、化痰通络方联合西 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可调节D-D 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俊  华自森  李诚诚  许静 《陕西中医》2020,(12):1759-176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作用。方法:收集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共8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西医治疗加康复训练和补阳还五汤治疗; 研究组44例,西医治疗加康复训练及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临床疗效、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1级者占比均升高,且研究组中≤1级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改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运动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化痰通络汤联合辅助训练对脑梗塞恢复期偏瘫症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9年2月的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恢复期服用通心络胶囊加以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化痰通络汤联合辅助训练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液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并对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5%(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30/4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血液黏度指标明显下降,而观察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一氧化氮(NO)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辅助训练运用于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陈娜  杨军辉  刘玲 《陕西中医》2021,(12):1688-1691
目的:分析补肺化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慢性肺栓塞疗效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肌钙蛋白(cTnI)、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肺栓塞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治疗,治疗组予补肺化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肺功能、血气指标、凝血功能及D-D、cTnI、HMGB-1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治疗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T、T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FEV1高于对照组,治疗组D-D、cTnI、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肺化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慢性肺栓塞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凝血功能、血气指标,降低D-D、cTnI、HMGB-1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38-140
目的 :探讨益气化痰开窍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痰开窍方,治疗4周后,采用中医证候积分、SSA评分、VFSS评分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判断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SSA评分、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吞咽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开窍方联合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刘瑞利 《光明中医》2016,(20):2917-29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病科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AH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AHR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53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A 51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B 5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钠(LMWH)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值(Hb)、D-二聚体水平、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切口并发症,下肢肿胀程度发生情况,评价预防疗效。结果:术后14 d,中药组血红蛋白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高于对照组B(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中药组DVT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DVT 发生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下肢肿胀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患者AH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减轻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42-944
目的 :观察丹栀温胆汤加减联用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确诊患者76例,按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用丹栀温胆汤加减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共观察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4周、6周末评分以评定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73.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快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自第2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治疗组6周末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自第4周末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E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温胆汤加减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晨  张京兰  王非 《陕西中医》2022,43(6):793-796
目的:探析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30例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5例)、观察组(115例)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及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TCT评分、FMA评分、MoCA评分、M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CT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认知、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