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时精氨酸是否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梗阻性黄疸组、C组为精氨酸治疗组;B组和C组采取双重结扎大鼠胆总管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C组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精氨酸500 mg/(kg·d),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取材,采集鼠血清检测TBIL、DBIL、ALT、AST;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切片观察组织形态,电镜观察胞内形态并对组织切片应用Bax、Bcl-2试剂盒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明显增高.肝细胞损伤不断加重并出现显著凋亡改变,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应用精氨酸治疗的C组大鼠,其肝功能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较B组轻.B组和C组大鼠肝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均随时间而增多,但B组Bax表达增多较明显,而C组Bcl-2蛋白表达增多较明显.结论 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肝脏组织Bcl-2蛋白表达,下调肝脏组织Bax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李蔚  邬善敏  温暖  陈辰  蔡杰 《腹部外科》2013,26(1):65-67
目的 研究解偶联蛋白-2(UCP-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肝脏中的表达与肝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1周组(B组)、梗阻性黄疸1周胆道再通1周组(C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CP-2、PPARγ蛋白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 血清DBIL、TBIL、ALT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低于B组.PPARγ的表达:B组明显低于A组,C组较B组明显增强;UCP-2的表达:B组明显强于A组,C组较B组明显减弱.在电镜下可见B组超微结构改变较A组显著,C组超微结构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梗阻性黄疸氧化损伤,造成肝功能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解除梗阻有利于肝功能及超微结构的恢复.PPARγ可能参与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肝脏的氧化与抗氧化反应,UCP-2可能参与肝脏氧化损伤时氧自由基的清除,减轻肝脏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温暖  邬善敏  陈辰  蔡杰  卢超 《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4):296-300,304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探讨梗阻性黄疸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1周组(B组)、梗阻性黄疸2周组(C组)、梗阻性黄疸1周再通1周组(D组)、梗阻性黄疸2周再通1周组(E组)。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光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的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B、C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尤其是C组升高的更明显;光镜下可见B组和C组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C组较B组除以上改变更加严重外,还可见典型的片状肝细胞坏死;B、C两组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相比,D、E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分别低于B、C两组,肝脏形态改变也明显趋于正常,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亦均低于B、C两组,且D组在血清、肝组织mRNA表达及光镜下肝细胞损伤方面与E组比较均降低。结论梗阻性黄疸模型形成后,大鼠肝脏分泌的胆汁排泄不畅形成淤积。肝脏中G-6-P、PEPCK mRNA表达开始增强且随梗阻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趋势更加明显,加强了糖异生的过程,可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梗阻解除后,受损肝脏形态及肝功能开始恢复,肝脏G-6-P、PEPCKmRNA表达开始降低,及早解除梗阻,恢复越快。提示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梗阻性黄疸时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0(IL-10)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再生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梗阻性黄疸(CJ)组和IL-10组.OJ组和IL-10组结扎切断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疽模型,SO组仅游离胆总管.IL-10组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腹腔内注射IL-10(4 μg/k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结果 胆总管结扎术后3d,与SO组相比,OJ组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PCNA标记指数及血清转氨酶均明显升高(P<0.05).胆总管结扎术后7d,与SO组相比,OJ组大鼠上述各项实验指标均进一步升高(P<0.05).应用IL-10治疗后,与OJ组相比,IL-10组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及血清转氨酶均明显降低,而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外源性IL-10可通过抑制肝组织TGF-β1的表达而促进梗阻性黄疽大鼠肝再生并改善受损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阻断期间给予低温灌注自制肝保护液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大鼠行胆总管结扎1周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胆道再通,仅游离门静脉);门静脉阻断(PVO)组(胆道再通后,行PV0 1.5 h);乳酸林格液灌注组(胆道再通,PVO过程中将4℃乳酸林格液注入门静脉肝侧);自制肝保护液灌注组(胆道再通,PVO过程中将4℃自制肝保护液注入门静脉肝侧).于术后0,6,24 h采集肝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VO组术后个时间点肝组织bcl-2蛋白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灌注组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在术后6,24 h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自制肝保护液灌注组升高更为明显(均P<0.05);PVO组术后6,24 h肝组织Bax,e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及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两种灌注液均能明显抑制Bax和easpase-3蛋白表达的升高和肝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均P<0.05),且自制肝保护液的以上作用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自制肝保护液对合并梗阻性黄疸的PVO具有肝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线粒体途径的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大鼠梗阳性黄疸模型,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18只,梗阻性黄疸(B)18只,梗阳性黄疸+STAT抑制剂雷帕霉素RPM处理组(C)18只。分别于术后1、3、5d处死大鼠,显色基质法测定各组内毒素含量,取肝脏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RT-PCR测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结果:B和C组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B组较C组内毒素水平含量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低,SOD活性相对高,MDA含量低,有显著差异。结论:梗阻性黄疸时TNF-α表达明显升高,通过雷帕霉素干预,肝组织TNF-α 的表达下降,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减少,可防止梗阳性黄疸所致失控性炎症反应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动脉化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门部胆管癌 ,有血管、神经浸润时最理想的根治性手术是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整块切除[1] 。为此我们提出了用门静脉动脉化的方法[2 ] 来解决整块切除时肝脏供血、门静脉回流和术后肝脏血管重建的问题。结合肝外胆管癌多伴有梗阻性黄疸 ,我们建立了梗阻性黄疸时门静脉动脉化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对该模型肝脏的组织学检查和血管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此加以研究。1.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 :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 ,体重 2 5 0~ 30 0g。本实验共分 4组 ,每组 5只大鼠 ,除第 2组为梗阻性黄疸 5d后处死外 ,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梗阻性黄疸内引流模型。方法:所有操作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第1次开腹结扎近端胆总管,往胰腺端胆总管插入引流管约3 mm长,引流管远端封闭,建立黄疸模型;7天后第2次开腹,引流管开放后置入近端扩张的胆总管,实现近端胆管和胰胆管架桥。检测引流前后大鼠营养状况、肝重、肝脏和胰腺生化、肝脏病理和超声弹性成像等,评估新型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未见肠道返流、胆管堵塞等并发症。建立黄疸模型后第1天,有2例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第4天及以后均未发现胰腺酶谱升高。胆道内引流后血糖和血清白蛋白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肝重/体重上升;各项生化指标、肝脏超声弹性模量值、肝脏病理改变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建立了一个新型稳定的大鼠梗阻性黄疸内引流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梗阻性黄疸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通过大白鼠胆总管结扎模型,观察胆道梗阻时肝内胆管增生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肝内胆管增生的关系.结果:胆总管结扎2周后肝小叶汇管区有明显的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胆总管结扎4周导致肝硬变形成;透射电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时胆管上皮细胞基底侧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增厚的基底膜物质.胶原纤维与胆管上皮细胞紧贴:肝脏EGF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时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胞浆、胞膜及胞核出现阳性染色反应.结论:胆道梗阻时增生的胆管通过破坏肝小叶结构和产生胶原纤维及基底膜物质,参与肝纤维化过程;EGF在胆道梗阻肝内胆管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OJ模型组(模型组),OJ模型+雷帕霉素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治疗组大鼠术后给予雷帕霉素0.4 mg/(kg·d)皮下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同期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5 d每组取6只大鼠,行白细胞(WBC)计数、血浆内毒素(ET)含量与肝功能指标检测;RT-PCR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术后均出现OJ表现,但治疗组症状轻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WBC计数,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ET水平,肝组织TNF-α mRNA水平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均表现为肝血窦扩张,肝细胞坏死,胆管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模型组与治疗组间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在各时间点上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病理改变也明显轻于模型组。 结论: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与其抑制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犬胆总管直径、压力和肝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犬结扎胆总管致阻塞性黄疸模型,30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阻塞5d组、阻塞10d组、阻塞15d组及阻塞20d组。分别测量各组实验犬胆总管直径、压力,并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升高,5d后达到最高峰;而阻塞期间胆总管直径则持续扩张,20d后为正常值的近10倍。血清中的ALP、TBIL、DBIL、ALT和AST水平快速升高,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但仍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犬胆总管阻塞后持续扩张且压力迅速增加,肝脏功能发生明显的损害,但肝功能指标值的高低并不能反映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梗阻性黄疸-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约占30%肝脏体积)动物模型,了解其对胆汁分泌及肝功能改善的影响,为肝门部胆管癌减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结扎切断SD大鼠左中叶肝胆管及胆总管预制外引流管10d的方法,制作大鼠选择性胆管外引流模型,在引流的0、1、4、7、10、14d收集胆汁及检测肝功。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完全梗阻性黄疸部分肝脏外引流的模型并观测到其对胆汁分泌及肝功能改善的影响。结论与梗阻性黄疸全肝外引流模型相比,梗阻性黄疸约30%肝脏外引流能够改善肝功能,而且可以增加预保留肝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Smad3与Smad7表达的变化及其对肝纤维化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7 d、14 d、28 d及35d 5个时间点模型组和对照组处死大鼠各6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Smad3、Smad7的表达情况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7、14、28、35 d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增强,Smad3明显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01),Smad7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模型组5个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Smad3与Smad7呈负的直线相关(r=-0.951,P001)。结论:随着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肝组织中Smad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Smad7表达水平下降,Smad3与Smad7呈负的直线相关。抑制Smad3或增强Smad7的表达可能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鼠肝脏血红素氧化酶-1及一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时肝脏血红素氧化酶-1(HO-1)及血浆中一氧化碳(CO)含量的变化。方法 48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4组:假手术对照组(CG)、梗阻性黄疸 7 d组(7 d)、梗阻性黄疸 14 d组(14 d)和梗阻性黄疸 21 d组(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肝细胞中 HO-1表达进行分析,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肝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浆中CO含量。结果 梗阻性黄疸时 HO-1不仅在 Kupffer细胞中表达,而且在肝实质细胞中呈弥漫性表达上调,14 d组和 21 d组肝实质细胞中HO-1表达均较7 d组增加(P<0.01)。梗阻性黄疸各组肝静脉血浆中CO含量较CG组增高(P<0.05,P<0.01);14 d组门静脉血浆中CO含量升高明显,与C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梗阻性黄疸各组肝静脉血浆中 CO含量与同时间组门静脉血浆中 CO含量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梗阻性黄疸各时间组肝静脉CO含量的增高与肝实质细胞中HO-1表达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HO-1表达上调致CO产生增多,从而有助于增加肝血流量并减少肝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中药黄芪对阻塞性黄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药黄芪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腹腔内注射黄芪(250mg/kg/d)2周,测定血中T细胞表型CD3、CD4、CD8含量和血清白介素-2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胆总管结扎3周后大鼠血中T细胞表型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CD4减少相对更明显,血清 明显下降。腹腔注射黄苑2周可使大微CD3、CD4和CD8升高至接近正常,纠正IL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对胆汁酸代谢的作用,以及加味大柴胡汤对FXR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分为7、14、21 d 3个时段,每个时段又分为胆总管结扎 加味大柴胡汤组、胆总管结扎 TUDCA、胆总管结扎组 生理盐水组、假手术 生理盐水组等4组,每组6只.生化检测ALT、TB、TBA、ALP;免疫组化法检测FXR蛋白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随梗阻时间的延长,FXR表达减弱.血清TBA、ALT、ALP、TB含量明显增加.加味大柴胡汤使FXR表达上调,血清TBA、ALT、ALP、TB明显下降,肝脏病变减轻.结论:阻塞性黄疸时FXR表达可调节胆汁酸代谢.加味大柴胡汤可以上调FXR蛋白表达,促进胆汁酸代谢,从而减轻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7.
Obstructive jaundice promote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from the gut, but 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is controversial in this proces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substrate, L-arginine, and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hibitor, NG-nitro-¿-arginine methyl ester, on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bile duct ligated rats. The animals were randomized into five groups; control, sham, 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 alone, nitric oxide inhibition, and nitric oxide supplementation. Obstructive jaundice was performed with 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 ¿-arginine or NG-nitro-¿-arginine methyl ester was injected once daily for 14 days. Blood bilirubin level, liver histology,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to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s as well as to the liver were assessed. The ¿-arginine supplemented group had the lowest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rate, but the most prominent hepatic fibrosis. Nitric oxide inhibition increase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to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s. Ther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nitric oxide donor or inhibitor acts as a significant regulatory factor for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胰腺炎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方式与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20例慢性胰腺炎伴非结石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结果(1)本组病例主诉黄疸,90.0%无典型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胰内段胆总管狭窄是特征性影像表现;(2)本组病理诊断为弥漫性胰腺慢性炎症,并造成胰内段胆总管狭窄;(3)本组选择Oddi括约肌成形术(2例)或胆肠吻合术(18例),胆道引流效果稳定;(4)单纯T管引流者无法撤除引流管.结论本研究关注慢性胰腺炎病例中伴胆道梗阻,但缺乏典型临床及影像表现者,占同期住院慢性胰腺炎的15.0%;其伴发梗阻性黄疸与胰腺炎症直接相关;胆道引流术可缓解梗阻,胆囊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是安全、经济的治疗措施;单纯T管引流不是理想的选择;无胰管病变及慢性胰腺炎其他症状时无须针对胰腺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对阻塞性黄疸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皮素与阻塞性黄疸肾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大鼠胆总管结扎后分为5天,10天、15天3组,同时建立相应的对照组,观察血和肾组织内皮素与肝肾功能的变化,并用原位杂交观察肾组织ET-1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胆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血和肾组织内皮素持续升高,与内生肌酐清除率,肾皮质血流量呈明显负相关,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肾内小血管ET-1 mRNA的表达持续增加,排钠分数梗阻5天时升,15 时低于对照组,结论:内皮素是引起阻塞性黄疸肾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肾组织内ET水平升高是由于肾小管,集合管,肾内小血管ET-1mRNA表达升高的缘故,在阻黄早期ET可促进利尿排钠,后期则可抑制水钠排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