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评价0.5%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时效性。方法40例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0.5%左旋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使用0.5%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每组20例。比较观察指标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质量。结果麻醉质量和术中低血压、寒战、恶心等不良反应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平均为第8胸椎(T8)(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更适宜于剖宫产时的腰硬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麻下行TuRP时三种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的效应。方法60例拟行TuRP者,按左旋布比卡因的用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5mg(1mL),B组:7.5mg(1.5mL),C组10mg(2mL),观察阻滞平面、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三组腰麻最高阻滞平面和平面至T。时硬膜外利多卡因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评定B、C组优于A组,麻醉期间C组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在腰麻下行TURP术,左旋布比卡因7.5mg能够提供安全而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A组,35例),硬膜外麻醉(EA)组(B组,35例)。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实施脑麻,脑脊液流出后,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大约0.3ml/s的速度注入0.15%左旋布比卡因6~8ml后置入硬膜外导管,使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第9~12胸椎。B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后,给予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12ml。结果A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B组(P〈0.01,P〈0.05)。骨性操作期间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Bromag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5%,高于A组(P〈0.05)。结论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CSEA老年患者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优于E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谢瑜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5-17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0月收入的椎管内麻醉下行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左旋布比卡因5mg加舒芬太尼25μg与10%葡萄糖水配成2.5mL溶液,55例;对照组,左旋布比卡因7.5mg与10%葡萄糖水配成2.5mL溶液,55例。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判断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记录患者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并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舒芬太尼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romage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恶心、呕吐,寒战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可以满足手术的麻醉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健康剖宫产妇120例,随机分成低浓度小剂量组(L)、常规剂量组(N)和硬膜外组(E),L组腰麻剂量0.125%布比卡因4ml,N组腰麻剂量0.5%布比卡因1.5ml,E组单纯硬膜外注1.8%利多卡因13~17ml。观察麻醉效果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起效、完善时间以及镇痛效果L组与N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优于E组(P〈0.05)。低血压L组少于N组(P〈0.05)。结论低浓度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起效快、作用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髋部手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采用0.375%布比卡因轻比重液单侧腰-硬联合麻醉。脊麻注药同时给予麻黄素5mg静滴。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最高阻滞平面、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和脊麻后5、10、20、30、40min,SBP、HR、RR、SpO2的变化及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手术侧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1.4±3.6)s,平面固定时间(13.8±3.6)min、麻醉维持时间(112.6±15.4)min,阻滞平面上界为T6-10。Bromage评分:2分41例(68.3%),3分19例(31.6%)。60例患者脊麻后SBP、HR、RR平稳(P〈0.05),SpO2为100%(吸氧),无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0.375%布比卡因轻比重液脊麻起效快、手术侧阻滞效果确切、对心血管影响小,是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患者60例,应用常规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改良组患者60例,应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前常规组MAP84±4 mmHg,心率75±2次/min;改良组MAP84±4 mmHg,心率74±3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常规组MAP80±2mmHg,心率65±2次/min;改良组MAP85±5mmHg,心率73±2次/min,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麻醉起效时间6.5±1.9分钟,改良组麻醉起效时间6.2±2.0分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麻醉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治疗患者应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使麻醉不良反应和对各项生命体征的影响均明显减少,同时麻醉起效时间无影响,还可良好的满足手术治疗的麻醉需要,可依据患者的需要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8.
岳玲  范荣 《实用全科医学》2009,7(2):166-167
目的对0.2%轻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0.5%重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腰麻在小儿外科手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选择60例拟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5—14岁小儿,平均分为两组,均采用CSEA麻醉方法,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射0.5%重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0.2%轻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药液的计算公式:药量(mg)=[年龄(岁)×2+体重(kg)÷2]÷4。结果注药后镇痛平面及最高镇痛平面出现时间重比重组均显著短于轻比重组(P〈0.05,P〈0.01)。镇痛平面维持时间和完全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重比重组显著长于轻比重组(均为P〈0.01)。结论对于儿童重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腰麻起效快,维持时间长,更适用于时间较长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椎管内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年龄65~90岁,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左旋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5μg与10%葡萄糖水配成2.5mL溶液。B组,左旋布比卡因7.5mg与10%葡萄糖水配成2.5mL溶液,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并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到达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时间,血压与心率变化以及恶心、呕吐、寒战、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镇痛完善。B组低血压和寒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能完全满足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要求,且副作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对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为30例,分别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5ml/kg(观察组)和乳酸林格溶液(对照组)。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电解质水平变化,测定胃黏膜内二氧化碳分压和胃黏膜pH值,记录两组患者TURS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有4例发生TURS,观察组无一例TURS发生。对照组在手术60min时血钠为(126.5±13.3)mmol/L、胃黏膜pH值为7.26±0.04,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而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为(545-9)mmHg[(7.2±1.2)kPa],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预先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可以改善组织灌注,预防TU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IH )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BIS )对青年高血压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青年高血压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IS治疗。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治疗后根据血压改善情况对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LVEDD、E峰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和HR分别为(116.4±11.8)mm Hg、(85.3±6.7)mm Hg和(65.2±7.1)次/分,对照组为(132.8±14.6)mm Hg、(96.3±6.2)mm Hg和(75.2±8.1)次/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峰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H联合BIS治疗能明显改善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疗效显著,是青年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侵及血管与肺癌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05例肺癌患者(经CT或手术证实无血管受侵者112例,有血管受侵者293例)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为终止负荷运动时最大运动负荷占预计值百分比(W%)、最大千克摄氧量(VO_2/kg)、无氧阈(AT)、最大氧脉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VO_2/HR%)、最大通气量(V_E)、最大呼吸储备(BR)、最快呼吸频率(BF)和最大呼气潮气量(VTex).结果 血管受侵患者W%、VO2/kg、AT、VO_2/HR%[分别为(73±18)%、(17±5)ml·min~(-1)·kg~(-1)、(51±14)%、(79±18)%)]明显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分别为(86±20)%、(19±5)ml·min~(-1)·kg~(-1)、(55±14)%、(88±20)%,均P<0.01],BF明显高于无血管受侵患者[(32.1±6.1)比(30.6±5.1)次/min,P<0.05].将血管受侵患者按TNM分期、受侵血管数目、种类及其与肿瘤的关系等分别分组进行比较,发现受侵血管为1、2、≥3支的患者W%、VO_2/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1支组和≥3支组A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2支组和≥3支组VO_2/k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3支组VO_2/kg明显低于1支组和2支组(P<0.05或P<0.01),VO_2/HR%明显低于1支组(P<0.05),VTex低于对照组和1支组(P<0.05).VO_2/HR%与受侵血管支数有相关件(r=0.220,P<0.01).结论 有血管受侵的肺癌患者摄氧最、运动能力、运动心功能降低,受累血管数目是影响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普外科农村孤寡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普外科农村孤寡老年患者,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与研究组( n=100),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而研究组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术后1 d研究组的焦虑(SAS)得分为(40. 91 ± 3. 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 86 ± 2. 7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2)在围手术期中,研究组患者的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对照组的E、NE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对照组术中、术后的E、NE水平都明显高于研究组(P<0. 05);(3)研究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3. 60 ± 0. 83)分、48 h VAS为(1. 48 ± 0. 66)分,而对照组术后24 h VAS为(4.80 ±1.02)分、术后48 h为(3.04 ±0.7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7. 0% ,显著优于对照组82. 0%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普外科围手术期农村孤寡老年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利于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其术后快速康复,同时还可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利于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60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T2DM+CA组),行血清内脏脂肪组织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测定,并与63例无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55例止常对照者比较。T2DM+CA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低于T2DM组:(0.23±0.13)与(0.41±0.16)μg/L,P〈0.0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0.63-4-0.11)μg/L,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冠示,高敏感C反应蛋白、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是影响vaspin的独讧危险因素。提示低血清vaspin水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8.71%(55/62),高于对照组[62.90%(3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74.19%(46/62)、85.48%(53/62)和67.74%(42/62),均高于对照组[54.84%(34/62),64.52%(40/62),58.06%(3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SV 和 LVEF 分别为(4.69±0.31) L /min 和(50.31±1.2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22±0.30)L /min 和(45.61±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SV 、LVEF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 和 LVEDD 分别为(51.13±3.16)mm 和(56.20±3.24)mm ,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5.08±3.03)mm 和(60.03±3.15) mm ,两组治疗后 LVESD 和 LVEDD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下压力支持通气(PSV)和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新生儿心脏直视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15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术后发生ALI的新生儿,男12例,女3例,年龄2~28(15±9)d,体重2.2~4.3(3.5±0.6)kg.采用交叉对照研究方式,先给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至血液动力学稳定(PRVC-base),然后随机进行仰卧位PSV(PSV-SP)、仰卧位NAVA(NAVA-SP)、俯卧位PSV(PSV-PP)和俯卧位NAVA(NAVA-PP)机械通气,各模式持续60 min.记录心率、收缩压和中心静脉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潮气量(VT)和分钟通气量(MV)等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膈肌电信号(Eadi)和非同步指数(AI).结果 不同模式机械通气时患儿血液动力学指标均稳定.不同体位PSV和NAVA时PIP、MAP和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低于PRVC-base时(均P<0.05);呼吸频率在俯卧位PSV、NAVA时快于PRVC-base和仰卧位PSV、NAVA时(均P<0.05);MV无明显变化.PSV-SP、PSV-PP、NAVA-SP和NAVA-PP时PaCO2均无明显变化,处于正常水平;氧合指数[分别为(272±76)、(308±90)、(347±84)和(365±87)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PRVC-base时[(200±60)mm Hg,均P<0.01],NAVA-PP时氧合指数高于PSV-SP时(P<0.05).NAVA-PP时Eadi谷值低于PSV-SP时[(0.2±0.1)μV比(0.5±0.2)μV,P<0.05].NAVA-SP和NAVA-PP时AI均为0,明显低于PSV-SP时[(21.5±4.8)%,P<0.05]和PSV-PP时[(22.4±3.4)%,P<0.05].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发生ALI的新生儿行机械通气时,俯卧位条件下采用NAVA模式在保持人机同步性方面优势明显,有利于改善患儿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血压情况、肾功能情况,并分析血压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①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121.8±15.9)mmHg比(122.6±14.7)mmHg,t=1.038,P>0.05,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72.8±9.8)mm Hg比(73.1±13.1)mm Hg,t=0.93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 h SBPV)[(8.4±1.4)mm Hg比(13.8±1.9)mm Hg,t=6.832,P<0.05]、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 h DBPV)[(6.9±1.9)mm Hg比(10.8±2.4)mmHg,t=6.384,P<0.05]均低于对照组;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82.8±11.3)μmol/L比(121.8±15.3)μmol/L,t=5.893,P<0.05]、血尿素氮[(4.3±0.9)mmol/L比(6.5±0.8)mmol/L,t=5.374,P<0.05]、24 h尿蛋白[(0.23±0.03)g比(0.48±0.06)g,t=6.842,P< 0.0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99.5±14.5)mL/min比(89.5±13.8)mL/min,t=4.982,P< 0.05]高于对照组;③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有助于减小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肾功能状况,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硫酸镁术中泵注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是1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OPCABG患者80例,年龄54~73岁,身体质量指数20~30,ASA分级III级. OPCABG采用标准技术和设备进行.患者常规静脉顺序诱导麻醉后插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的方法与药物.患者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20)、M1组(n=20)、M2组(n=20)和M3组(n=20),手术开始后至手术结束分别泵注生理盐水和20 mg/kg、40 mg/kg、60 mg/kg的硫酸镁.在手术前30 min(T0)和手术后2 h(T1)抽取血标本,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分析和检测血清镁离子浓度,并记录术后出血和输血量.结果: 与C组相比,M3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显著降低(P<0. 05),出血和输血量增加(P<0. 05),M2组和M3组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显著增加(P<0. 05).与T0相比,各组血红蛋白在T1均降低,M3组降低更为明显(P<0. 05),M3组血小板在T1显著降低(P<0. 05),C组和M1组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在T1显著降低(P<0. 05).结论: 术中泵注40 mg/kg硫酸镁在OPCABG患者不引起术后明显出血增加并能较好补充镁离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及核心抗原(HCV-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和ELISA对6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85例CHC患者(CHC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HCV-RNA和HCV-cAg进行测定.结果 CHC组总T细胞、T4细胞、T8细胞、双阴性细胞(DNT )、双阳性细胞(DPT )水平依次为(67 .37 ± 10 .43)% 、(37 .11 ± 10 .28)% 、(21 .63 ± 8 .87)% 、(7 .80 ± 4 .57)% 、(0 .20 ± 0 .29)% ,T4/T8比值为(2 .18 ± 1 .26 )% ,绝对水平依次为(0 .70 ± 0 .44 ) × 109/L、(0 .37 ± 0 .22 ) × 109/L、(0 .22 ± 0 .17 ) × 109/L、(0 .08 ± 0 .06 ) × 109/L和(0 .19 ± 0 .68)× 107/L ;CHC患者T8细胞水平显著减少(P<0 .01) ,致使T4/T8比值升高(P<0 .05);CHC患者总T细胞、T4细胞、T8细胞和DNT的绝对值均显著减少(P<0 .05);HCV-RNA和 HCV-cAg阳性时 ,T4细胞和DNT 水平显著升高(P<0 .05).结论 CHC患者 HCV复制表达时 ,患者 T细胞亚群存在明显异常 ,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是CHC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