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和鳞癌的CT征象、病理分级与c erbB 2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 :6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鳞癌术前CT扫描 ,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c erbB 2蛋白检测。将检测结果与肿瘤的CT征象、病理分级进行比较 ,对统计数字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①腺癌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高于鳞癌 (P <0 .0 5 )。②分化程度低、有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率明显增高 (P <0 .0 5 ,P <0 0 1)。③具有棘突征、血管连接征的周围型肺腺癌和鳞癌c erbB 2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 ;而瘤体最大直径 >3cm的腺癌高于瘤体最大直径≤ 3cm的腺癌。④肿瘤强化明显者 ,其c erbB 2蛋白过度表达率增高 (P <0 .0 5 )。结论 :周围型肺癌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CT表现有关 ,某些CT征象可用来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病理征象与肿瘤组织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肿瘤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根据其阳性表达计数阳性细胞数及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肺腺癌某些CT、病理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LMVD值间的关系。结果淋巴结增大、转移及其它一些CT表现与VEGF-C、VEGFR-3过表达及LMVD值有密切相关性;肿瘤组织的VEGF-C、VEGFR-3表达与LMVD值亦有相关性。结论肺腺癌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及淋巴结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共40个瘤块标本和22个淋巴结标本),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某些CT表现与LMVD及MVD有相关性.结论 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某些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 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 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 NSCL C病例术前进行 CT扫描 ,并对肿瘤标本用 SP法进行 PCNA免疫组化染色 ,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肿瘤细胞核 PCNA阳性表达分布面积。结果 :(1) CT显示瘤体最大直径 >3 cm者 ,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与PCNA阳性表达面积升高有关。 (2 )瘤体呈周围强化形的肺癌 PCN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瘤体呈完全强化形的肺癌。 (3)肺癌的PCNA阳性表达面积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周围型 NSCL C的 CT征象瘤体 >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 PCNA阳性表达面积密切相关 ,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可作为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结果 CT扫描直接显示,36例周围型肺腺癌主要CT征象是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深分叶征、血管切迹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远处器官转移。结论 只要对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进行全面分析,通常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CNA和nm23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的PCNA和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 PCNA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nm23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鳞癌nm23表达较高(P<0.01)。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有关(P<0.05或P<0.01),与毛刺征无关(P>0.05);nm23表达与上述CT征象均无关联(P均>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cm,或出现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VEGF和OPN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86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VEGF、OPN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OPN表达与深分叶征、棘突征、淋巴结转移有关,此外VEGF还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关.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深分叶征、棘突征、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PCNA和P53表达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癌基因蛋白(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用LDP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标本中的PCNA和P53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表现的关系.结果PCNA和P53的表达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CNA的表达与肿瘤侵犯肾包膜、肾周脂肪间隙、肾筋膜,局部淋巴结转移,邻近器官和脉管受累有关;而P53的表达与上述征象无关.结论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中,肿瘤有侵犯肾包膜、肾周脂肪间隙、肾筋膜,局部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和脉管受累征象时,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其征象并测量感兴趣区CT值。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表达抗体CD34,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周围型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无关(P>0.05);肺腺癌的强化幅度略高于鳞癌,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鳞癌的强化幅度均与其MVD值呈正相关(r=0.619,P<0.05;r=0.586,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有助于对肺癌的血管密度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3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PCNA。对照PCNA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PCNA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密度均匀性、瘤周水肿程度及强化程度与PCNA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 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强化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PCNA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CT影像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深入认识CT征象的意义。资料与方法:搜集放疗前进行过CT检查的NPC活检标本69例(其中3年随访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表达情况,详细分析NPC的CT表现为PCNA表达的关系。结果:(1)69例中,PCNA阳性率为94.3%(65/69),茎内软组织增厚致密PCNA高表达率(>50%)为68.4%(26/38),而茎内软组织正常PCNA高表达率40.7%(11/2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6);(2)当肿瘤累及后鼻孔鼻腔时,其PCNA高表达率较未受累者高(P=0.04);(3)当茎内软组织增厚致密时,其放疗后3年无瘤生存率低于茎内软组织正常者(P=0.005)。结论:放疗前茎内软组织增厚致密者,PCNA多呈高表达,放疗后更易发生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PCNA的表达,并计算其增殖指数(PI指数),将中心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及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CNA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7%,19个病灶PI指数的平均值为50.75%±25.80%。中心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受累与PCNA有相关性(P〈0.05);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纵隔及肺门大血管受累以及肿瘤的强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癌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PCNA有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心型肺癌中PC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9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螺旋CT表现,利用三维成像软件以多平面重建法进行重建,观察肿块血管集束征的显示情况并与横断面图像及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进行比较.结果:3D CT能充分显示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情况,其分度与肿瘤的大小、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充分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特征,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病灶的分期、预后的判断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腺瘤MS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胸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胸腺瘤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所有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MSCT征象与PCNA、M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CT征象中的病灶直径大于10cm,分叶征,病灶边缘不光滑,纵膈脂肪线消失,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及病灶高强化程度与胸腺瘤组织PCNA及MMP-2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 CT 征象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3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的手术标本,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对所有标本行 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合胸部 CT征象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3例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62.2%(120/193)。在CT征象方面: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于横轴位上肿瘤最大直径(Dmax)分别为(2.52±1.01)cm和(3.11±1.3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提示Dmax=2.01 cm为判断 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9%和64%。含磨玻璃密度影(GGO)的肿瘤突变率为78.0%,高于无 GGO 者(56.6%),P<0.05。肿瘤不伴有囊腔样改变者突变率为65.5%,高于伴有囊腔样改变者(40.0%),P<0.05。磨玻璃影/肿瘤直径比(G/T)、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与EGFR基因突变率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在病理特征方面:组织学亚型中以贴壁生长为主型突变率为77.5%,高于其他亚型(58.2%),P<0.05。以实体生长为主型突变率为26.3%,低于其他亚型(66.1%),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为66.9%,高于淋巴结转移者(50.9%),P<0.05。结论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中,部分CT征象及病理特征对于辅助预测 EGFR基因突变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