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3.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方斑东风螺亲螺日摄食率5—8%,亲螺夜间产卵,具卵囊,每个卵囊含卵约1千粒,以卵囊柄粘附于池底,呈悬浮状态。在水温28.0—29.0℃,盐度29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出卵囊的时间5—7d。浮游幼虫投喂角毛藻,孵化第13d开始出现变态的稚螺。浮游期壳长日均生长67.5um。池底铺沙培育稚螺,变态15d的稚螺,壳长可达3mm。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5.
2012年06月—2014年09月期间,收集野生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5 775粒,经培育成活5 246粒,存活率90.8%。亲螺的繁殖期为6—9月,水温在26℃~30℃时为产卵高峰;卵囊呈梯形、马鞍状、透明,单个卵囊卵粒数量309~472粒,平均381粒。在日常饵料中补充金藻、角毛藻等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含量较高的单胞藻,可提高存活率。3年来浮游幼体的变态率逐年提高,并培育出壳高3.08~15.91 mm的泥东风螺苗1 733.85×104粒,同时对泥东风螺从受精卵到变态为稚螺的整个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共分16期。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方斑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只雌螺产卵量达6.7万多粒,受精卵孵化率达91.5%,稚螺育成率达16.12%,稚螺出苗量平均达1.3万个/m2.2007年育出壳长5.0~10.0 mm的优质方斑东风螺稚螺1 012.7万个,实现了可按计划的种苗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1998年进行了虾夷扇贝控温育苗高产试验。亲贝室内人工暂养促熟,16℃产卵孵化,16.5℃幼虫培育,投喂金藻3011,8701和扁藻,14天投放附着基,稚贝培育18天,中间保苗70天,出苗量达到42.19万粒/m^3。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相似文献   

9.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有底沙与无底沙培育方法对泥东风螺( Babylonia Lutosa)稚螺生长与存活影响的实验结果。以牡蛎为饵料,实验设计3×1042、5×104和7×104 ind/m2三个密度梯度,采用有底沙与无底沙两种方法培育刚变态的泥东风螺稚螺。经35 d培育,有底沙组稚螺壳高、体重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都高于无底沙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 P <0.05)。而两种培育方法不同的密度培育结果,密度7×104 ind/m2与3×104 ind/m2和5×104 ind/m2实验组稚螺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而3×104 ind/m2与5×104 ind/m2实验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 P>0.05)。随着稚螺的生长其潜沙行为越明显,说明有沙培育更符合其具有的潜埋栖息习性,有利其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