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将42例年龄>65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1例,非干预组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护理基础上,注重细节护理,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组患者与非干预组患者出血及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便秘、心绞痛、心衰并发症及死亡率干预组患者较非干预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使其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非干预组明显下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是症状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塞多;并发症和伴发病多;再发心肌梗塞机率大,死亡率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是:抢救“边缘带”的频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护理是为了  相似文献   

3.
张蔚霞 《工企医刊》2006,19(6):68-69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二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由于心肌持久地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死亡率高,但如观察严密,抢救及时,治疗恰当,精心护理,则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任玉珍 《工企医刊》1996,9(4):131-13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闭塞,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发生心肌坏死。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及时急救与护理,对病人的存活和康复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红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258-325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与护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心理护理、临床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 医护人员对于急性心肌梗塞除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外,还要仔细观察病情和认真做好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杨迎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254-3254
目的 探讨和分析宜城市人民医院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工作,达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心肌梗塞者的死亡率.方法 50例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前进行精准的诊断、正确的急救和安全转运.结果患者被安全送回医院,有46位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抢救无效者4例.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与护理最关键的是住院前的确诊与预防,对治愈率的提高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冬梅 《健康大视野》2007,15(7):110-110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馊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二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由于心肌持久地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死亡率高,但如观察严密,抢救及时,治疗恰当,精心护理,则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郝波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3):161-162,14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持续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AMI患者特征是病情危重而变化快,死亡率高,大多数病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后的分析调查中能够找到明显的诱因。如果针对诱因加以注意和护理并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突发AMI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液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是内科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为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提高康复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根据急性心肌梗梗死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配合临床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续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病情险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缩小梗塞面积,挽救缺血的心肌,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和预后。临床应用纤溶酶激活剂对AMI病人进行早期快速大剂量的溶栓治疗,收效明显。但在溶栓过程中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此对AMI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效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择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分析两组的抢救效果以及护理质量。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优化护理流程的干预,观察组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将抢救效果明显提升,降低死亡率,救治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心肌顿抑关系.方法:入选5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和血浆脑利钠肽,同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小时、24小时cTnI水平心肌顿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肌梗塞血清cTnl峰值与心肌顿抑、心脏事件发生密切相关.血清cTnl升高明显、持续时间延长更容易并发心肌顿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22例出现穿刺处皮下淤血,4例肉眼血尿,60例心律失常,20例低血压.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溶栓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和正确合理的生活护理可防止患者溶栓后出血,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心肌梗塞1例心电图分析,心电图检查显示先后心肌供血不足、下壁右室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下壁后壁右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搬动过程中听到胸前区发出绳索断裂的声音和感觉。这些变化说明患者心电图检查心肌供血不足,不能忽视,急性心肌梗塞不能随便搬动、运动、用力,以及胸前区疼痛不适原因很多,必须进行心电图检查与一些急腹症相鉴别。使患者取得准确的诊断,及时对症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脉发生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发热、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以及血清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等临床表现。如果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冠脉再通治疗,就可使梗塞的相关动脉重新开通,缩小梗塞面积,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现将目前常用的急性心肌梗塞药物治疗方案介绍如下,以供患者朋友参考。溶栓治疗法大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我…  相似文献   

16.
刘慧 《工企医刊》2004,17(2):93-94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在急性发作期.除休息、解除疼痛等必要措施外,精心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预防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护理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并分析护理对策。结果通过积极合理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8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症状,并采取对症处理和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亚萍 《现代养生》2014,(16):201-2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情绪等等都可诱发急性心肌梗塞。不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如得不到良好的救助会严重影响疾病的转归,甚至死亡。专业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预防心肌梗死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虽低于发达国家,但呈增长趋势。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是早期诊断。现将常用的实验室诊断AMI的血清化验指标介绍如下。 AST(谷草转氨酶) 旧称GOT,富含于心肌和肝细胞内。AST增高主要提示心肌和肝脏疾患。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12小时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在冠壮动脉病变的基础,供应心肌某一节段的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本院对心肌梗塞病人采取整体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观念,使患者得到完整、系统、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