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的代表,然而,它并不适用于窄QRS波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问世旨在解决该难题。现报道国内植入第5代CCM治疗心衰患者1例并短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也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优化药物治疗(OMT)一直被视为慢性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石。近20年以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成为心衰器械治疗的选择, 但只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宽QRS波的患者, 并且在已植入CRT的患者中约30%对治疗无反应。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出现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合CRT或对CRT无反应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将综述CCM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试验,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以2导线或3导线工作方式提供心肌收缩力调节的疗法,适用于不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45%、接受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心力衰竭患者。国内少有心房颤动患者CCM植入报道,本文报道对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植入CCM治疗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其明显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具代表性的治疗手段。2008年ACC/AHA/HRS将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Ⅰa类适应证(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35%、QRS时限≥120ms、窦性心律),其中QRS时限要求≥120ms。窄QRS波心力衰竭患者是否也能从CRT中获益,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就CRT治疗窄QRS波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对于优化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25%~45%且QRS时限<130 ms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CCM已被证明可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改善患者症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该文介绍CCM的工作原理、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其明显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具代表性的治疗手段。2008年ACC/AHA/HRS将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Ⅰa类适应证(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35%、QRS时限≥120ms、窦性心律),其中QRS时限要求≥120ms。窄QRS波心力衰竭患者是否也能从CRT中获益,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就CRT治疗窄QRS波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患者(研究组)和同期40例应答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详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脑钠肽水平、左房容积、左室容积、右房容积、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与CRT治疗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QRS波时限、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为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QRS波时限、左心室电极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均是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优化患者选择,术中优化左室起搏部位,并结合术后起搏参数的优化控制,能够提高患者CRT治疗应答率,降低费效比。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观察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CRT后,患者心功能分级、QRS时限、LVEF、LVEDD和6min步行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加,LVEF与6min步行试验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CRT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QRS波时限临床意义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临床指标。左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互为因果,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宽对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的判断可能比ST-T改变更有价值。QRS波时限可以协助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判断CRT疗效或CRT随访中QRS波时限也有重要作用。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QRS波时限对高血压患者及普通人群也有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其可以改善基线QRS波时限(QRSd)0.15 s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然而,其在基线QRSd0.15 s合并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尚未完全明确。CRT治疗的有效性与基线QRSd相关,基线QRSd可能是CRT治疗反应性的重要预测因素。现就目前心力衰竭的CRT治疗研究进展、基线QRSd与CRT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伴QRS波时限延长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有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伴窄QRS波心衰患者能否获益尚无定论.虽然多数临床试验表明,窄QRS心衰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在CRT后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死亡率下降,但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组织多普勒技术可用于评价窄QRS波心衰患者的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治疗对药物优化反应不佳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电图可预测CRT反应性,如PR间期、QRS波时限、碎裂QRS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影响CRT治疗效果;CRT反应性同样会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心房颤动CRT患者接受房室结消融可能更能获益;其他的指标还包括QRS面积、Selvester QRS积分、QTc、TpTe和T波电交替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论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方法 将接受CRT治疗的55例患者,分为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3组,通过组间比较和绘制ROC曲线,论证植入CRT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反应性.结果 植入后QRS时限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降低,QRS时限的差值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升高,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显示QRS时限差值不能有效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结论 QRS时限差值不足以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论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方法 将接受CRT治疗的55例患者,分为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3组,通过组间比较和绘制ROC曲线,论证植入CRT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反应性.结果 植入后QRS时限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降低,QRS时限的差值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升高,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显示QRS时限差值不能有效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结论 QRS时限差值不足以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合并心室不同步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CRT可显著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还有约30%患者不能从CRT置入中受益。2016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把QRS波时限<130 ms的患者归纳为Ⅲ类适应证,不建议植入CRT,但有相当比例的HFrEF伴窄QRS波的患者中存在左心室不同步,他们可能从CRT置入中获益。还有一部分QRS波时限在130~149ms的患者被归纳为Ⅱ类适应症,可以考虑植入CRT,重要的是如何识别那些能从CRT置入中获益的患者。因此,不管是Ⅱ类还是Ⅲ类适应证,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寻求有效指标以筛选出能从CRT置入中真正获益的患者。有研究显示:心衰患者心室传导延迟可能与CRT置入后的反应相关。心电图碎裂QRS波提示心肌瘢痕导致的心室传导延迟,但心衰患者十二导联心电图基线碎裂QRS波能否预测CRT反应尚存在争议,本文就fQRS波与心衰患者CRT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否会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电重构现象。方法回顾分析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后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术中电极安置后和术后1年测试自身心律下右室-左室电极的激动时间差(△t),右室电极刺激到左室电极感知时间(RVp-LV)及左室电极刺激到右室电极感知时间(LVp-RV),比较CRT应答者与无应答者的自身QRS波时限、双室起搏下QRS波时限和△t、RVp-LV、LVp-RV。结果共入选51例,应答组(36例),无应答组(15例)。应答组术前和术后1年相比,△t和RVp-LV缩短(P0.05)。无应答组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t、RVp-LV延长(P0.05)。两组自身QRS波时限无差异,但术后1年无应答组起搏下QRS波时限延长。结论 CRT应答患者发生了电学逆重构。起搏QRS波时限改变与CRT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78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46ms),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且左室射血分数≤0.35,优化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Ⅱb类适应证,而非Ⅰ类指征,但给予患者左室多位点起搏CRT后,术后随访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主要是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的不同步.但是临床上心脏的机械收缩不同步与电不同步之间并非完全相关.少数QRS波时限明显增宽患者,并不存在机械收缩的不同步,而部分QRS波时限不增宽的患者,却存在机械收缩的不同步.明确心脏是否存在机械不同步,或许能减少CRT无应答.本文关于QRS波时限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存在的价值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QRS波时限对CRT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QRS波时限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在临床上是简单而实用的指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QRS波时限来判定是否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QRS波时限越宽,说明心室电激动顺序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越差,左室收缩功能也就越差,所以将宽QRS波时限做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入选标准之一,但是实际上临床发现部分QRS波时限不宽的患者也能从CRT中受益。CRT术后部分心衰患者QRS波时限明显缩短,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QRS波时限并未缩短,心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疗效,比较CRT有反应和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CRT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置入CRT-P/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4例,收集术前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改善,评估CRT疗效.比较有反应和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CRT反应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纳入研究者共204例,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64.8±11.9)岁,随访6~60个月.CRT有反应者125例(61.3%).有反应的患者中,女性、QRS波时限≥150 ms及QRS波形态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6% (52/125)、58.4%(73/125)、65.6%(82/125),明显高于CRT无反应的患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RS波时限≥150 ms是CRT有反应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CRT有反应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无反应的患者(P<0.001).结论 临床特征,包括女性、QRS波时限≥150 ms及CLBBB,与CRT反应密切相关,其中QRS波时限≥150 ms能独立预测CRT有反应.CRT有反应的患者预后优于无反应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