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就诊于我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瓣膜损伤9例(三尖瓣、主动脉瓣损伤分别有5例和6例,其中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损伤2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心律失常6例(三度房室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溶血1例。所有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取出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另外,5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9.00(13.00,46.75)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00(3.00,9.25) h,总住院时间为7.00(6.00,9.50)d。术后中位随访18.00(7.75,38.00)个月,所有患者室间隔缺损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功能不良,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样,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需早期外科干预;外科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技术难点。方法:选取年龄小于3岁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18例(婴幼儿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影像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另选20例年龄在3~7岁之间的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但不伴假性膜部瘤且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婴幼儿组15例患儿成功封堵,2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其中1例24h后、1例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1例和2例,均1周内恢复。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2例、股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婴幼儿组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长,成功例数较对照组少,心脏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其他并发症较对照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应加强对其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心脏、血管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40例多个室间隔缺损与52例单个高位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血液动力学和治疗。90%的多个室间隔缺损及85%的单个室间隔缺损年龄均在1岁以下。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全收缩期杂音的位置、传导及舒张中期杂音的出现均相同。所有病例的胸片均示有心脏扩大、肺动脉段凸出及肺部充血。37例(93%)多个室间隔缺损及47例(90%)单个室间隔缺损的心电图呈现异常。多个室间隔缺损中16例(40%)呈电轴左偏,而单个室间隔缺损则仅5例(10%)(P<0.01)。多个室间隔缺损呈电轴左偏者很少伴有左心室肥厚、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多个室间隔缺  相似文献   

4.
右室双腔心诊断治疗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右室双腔心手术报告逐渐增多。我科自1981年11月至1990年5月,手术治疗7例。现就该病诊断、治疗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7例中男6例,女1例,年龄5~19岁(平均15.1岁)。生后均有心前区收缩期震颤和收缩期杂音。术前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例、心血管造影2例。除1例诊断正确外,误诊为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房间隔缺损1例,法乐氏四联症2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4例有右室漏斗部下方收缩环;切开右室流出道后7例均有室上嵴及隔缘束  相似文献   

5.
以往采用开胸、开心关闭室间隔缺损(VSD) ,术后损伤重、恢复慢,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在多年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基础上,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开展了经导管VSD封堵术,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VSD患者38例,男18例,女2 0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5 1岁。VSD 2 5~11 0mm ,平均4 6mm ,均为膜周型。31例为膜部;4例膜周流出道部(2例嵴下型和2例嵴内型) ;3例膜周流入道部(2例隔瓣后和1例隔瓣下) ;12例室间隔缺损伴膨胀瘤。有5例膨胀瘤存在两个破口,破口间距最大达5mm。2 .方法:以上VSD在介入治疗时均再次经…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疾患,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对1987~1998年收治的12例IE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2例病儿全部为男性,年龄3月~12岁(平均5.6±1.3岁),<1岁2例,1~2岁3例,3~6岁2例,7~12岁5例。基础疾病:除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外,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法乐四联症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房间隔缺损1例。其中3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儿。  相似文献   

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相似文献   

8.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报告 2 5 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男性 14 4例 ,女性 114例 ,年龄 1~ 14岁。同时对 2 5 8例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儿童的父亲、母亲孕前和孕期多方面因素 ,将引起室间隔缺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家族中有遗传史 ,父母亲饮酒史 ,母孕期有感冒病史 ,母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父母孕期使用黄体酮及母孕期接触X射线 ,有较高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同时对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血型分析 ,表明A型儿童和AB型儿童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频率较高 (分别为 4 2 2 5 %和 11 2 4 % )比值比(OR)分别为 1 6 3和 2 2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即A型 χ2 =7.0 2 ,P <0 0 0 1,AB型 χ2 =5 71,P <0 .0 5 )。A O ,AB O抗原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 ,OR分别为 1 72和 2 6 2 ,χ2 值分别为 6 72和 7 5 1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而O型则相反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机率相对减少。结论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与家族遗传史、血型及父母孕期饮酒、服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或镶嵌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随诊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为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4.5岁。患儿分别经导管介入及镶嵌治疗,其中镶嵌治疗3例,经导管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封堵组除1例因缺损小,未行治疗外,其他23例均介入治疗成功。室间隔缺损直径为(4.94±1.08)mm,选择6~10 mm肌部缺损封堵器,输送长鞘为6~9 F。镶嵌治疗组3例均成功治疗。随诊时间平均25个月。介入封堵组术后随诊有5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中度三尖瓣反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应尽量减少三尖瓣的并发症。年龄小于1岁及体质量小于5 kg的婴儿,可考虑采用镶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观察方法。方法9例门诊常规检查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1~6(3.4±2.0)岁。详细询问病史,常规多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连续多普勒频谱技术综合检查。结果9例患者均呈现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表现,二维切面表现为室间隔膜周部左心室侧可见清晰回声中断,而右心室侧可见膜状回声覆盖,连续完整。多普勒检查,其中7例未探及室间隔分流,2例室间隔微量分流(≤1mm)。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1972年至1978年间22例先天性心脏病在开心手术后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程作了回顾,以确定其预后及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的必要性。病例:22例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14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手术时年龄3~43岁(平均16岁)。8例为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5例为法乐氏四联症,2例为肺动脉瓣闭锁伴室间隔缺损,2例为单心室,完全性房室共道、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Ebstein 畸形、房间隔缺损伴室间隔缺损和单纯房间  相似文献   

12.
自 1 994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 ,我们采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374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74例中 ,男 2 0 0例、女 1 74例 ,年龄 1~ 55岁 ,体重 1 0~ 74kg。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 81例 (上腔型 1 7例 ,中央型 1 2 2例 ,下腔型 42例 ) ,合并部分型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1 2例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裂 1例 ;室间隔缺损 1 92例 ,均为膜周部缺损。1 .2 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平卧 ,右胸抬高 45°,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台支加上。取右胸前外侧切口 ,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与年龄的相关关系,并探讨肺动脉顺应性指数(pulmonary arterial compliance index,PACI)评价严重阻塞性肺血管病变的潜在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49例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和跨缺损分流压差,公式计算室间隔缺损面积指数、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顺应性指数。结果:年龄与肺动脉收缩压的偏相关系数为0.11(P<0.001)。室间隔缺损面积指数与肺动脉收缩压的偏相关系数为0.49(P<0.001)。肺动脉顺应性指数与年龄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r=0.04,P>0.05)。≥15岁组的肺动脉顺应性指数低于其他年龄组(χ2=8.432,P<0.05)。手术禁忌证组和术后恢复较差组的肺动脉顺应性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后恢复较佳组,手术禁忌证组肺动脉顺应性指数最低(χ2=83.390,P<0.001)。结论:在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压、肺动脉顺应性与年龄的相关关系均不密切。肺动脉顺应性指数可作为评价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发生高压性肺血管病变的参数,且不同个体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30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10~57(27.2±11.5)岁。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膜周部缺损VSD,缺损直径2~8(4.6±1.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5(2.7±0.8)mm。30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5例合并存在膜部膨胀瘤,且其中1例同时合并两处室间隔缺损,29例患者确定适合行膜部VSD封堵术。结果 2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1例存在两处室间隔缺损合并膜部膨胀瘤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例合并膜部膨胀瘤患者封堵后存在明显分流封堵未成功。成功病例随访9~48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治疗膜部VSD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二尖瓣功能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房室间隔缺损 (AVSD)矫治术后二尖瓣功能的远期转归。方法 收集 1992年 10月至 2 0 0 3年3月在我院手术的AVSD患儿 135例 ,男 6 0例 ,女 75例。年龄 :11个月至 2 3岁 (平均 10 3岁± 5 7岁 ) ,手术年龄 :2个月至 14岁 (平均 5 9岁± 4 2岁 ) ,体重 :3 5~ 5 6 0kg(平均17 3kg± 9 7kg)。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 (CAVSD) 32例 (占2 3 7% ) ,不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 (PAVSD ) 82例 (占6 0 7% ) ,过度型房室间隔缺损 (TAVSD) 2 1例 (占 15 6 % )。局限二尖瓣返流 (MR) 9例 (占 6 7% ) ,轻度MR 4 5例 (占33 3% ) ,中度MR 5 5例 (占 4 0 7% ) ,重度MR 2 6例 (占19 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功能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0年 (平均 4 3年± 2 7年 )。结果 全组术后无二尖瓣狭窄发生。术后MR减轻 4 7例(占 34 8% ) ,维持术前状态 79例 (占 5 8 5 % ) ,加重 9例 (占6 7% )。随访中 ,术前轻度MR者 ,13%于术后 6个月内进展为中度 ;术前中度MR者 ,14 %于术后 6个月内进展为重度 ;术前重度MR者 ,15 %于术后 1个月内进行性加重。大部分MR术后维持稳定状态。中、重度MR患儿需长期口服强心、利尿及血管扩张剂。 4例重度MR伴顽固性心力衰竭分别于术后 0 5、2、3及 3 5年行二  相似文献   

16.
(英文)) 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缺损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小的缺损。作者等在4例室间隔膜部缺损者见到三尖瓣扑动,认为此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为9~14岁,其中1例伴有严重的主动脉瓣回流,1例伴肺动脉瓣与瓣下狭窄,2例为单纯室间隔缺损,1例有室间隔膨胀瘤。检查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仪,患者平卧或向左侧卧  相似文献   

17.
介入取出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7月以来我院有 2例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脱落 ,均介入取出。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例 1 男 ,2 1岁 ,因室间隔缺损入院。彩色超声心动图示膜部室间隔缺损伴膨出瘤。 2 0 0 1年 7月 13日行室间隔缺损介入闭合术。术中 8mm的ASO(深圳先健公司 )脱落 ,随血流漂至左肺动脉近段 ,盘面与血管长轴平行。换 10F长鞘至左肺动脉 ,插入 6F× 2 5mmAmplatz鹅颈圈套导管 (美国Microvena公司 ) ,套住ASO左心房盘中央焊接点 ,将ASO拉到肺动脉 ,再拉入长鞘内取出。改用 16/14mm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深圳先健公司 )闭…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 2 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就其围术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 3例患者中 ,男性 8例 ,女性 15例 ,年龄 1 5~ 14岁 ,平均 9 7岁。藏族 9例 ,世居高原的汉族 14例。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 14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6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功能Ⅰ~Ⅱ级 2 0例 ,Ⅲ级 3例。心胸比例 0 5 2~ 0 6 0。所有患者均合并程度不等的肺动脉高压 ,其中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  相似文献   

19.
1987年6月~1989年6月,运用习用的下角观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方法诊断水存左上腔静脉(L-SVC)7例,经手术证实6例,心导管证实1例,现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16岁(平均7岁)。均为多发心血管畸形。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乐氏五联症1例,房间隔缺损1例,单心室并大血管转位1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近来运用护理程序对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24小时进行整体护理。全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l例,年龄2岁-19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30例、房间隔缺损(ASD)11例、F46例、大动脉转位l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时间最长10小时,最短为3小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