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脉血压即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心脏泵血活动造成的血液对血管壁压力,血压测量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测量法,一是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包括常规血压测量(CB-PM)即办公室血压测量(OBPM),家庭血压测量(HBPM)和24h动态血压测量(ABPM)。  相似文献   

2.
刘春华 《海南医学》2001,12(12):44-45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简称ABP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新技术。传统的诊所血压读数由于测量次数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 ,不能可靠地反映血压的平均水平、血压波动和日常活动状态下的情况。现在 ,ABPM已逐渐应用到临床和高血压防治的工作中。1  监测方法ABPM交通常采用上臂袖带间断自动充气间接测压 ,根据压力波震动法或柯氏音听诊法原理拾取信号并记录贮存。动态血压监测仪一般以数字方式储存信号或数据 ,通过连接微机系统 ,提供每次测量的血压读数和一些初步的参数统计分析。目前已发展了约 5 0种以上不同型号的动态…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庄化周,李兰英,吴秀君(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压测值,显示与高血压器官并发症有更密切的关系,且能更好地予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动态血压监测分直接法与间接法两种。目前高血压还不宜单独根据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既便于推广又不影响血压结果的测量方法。方法采用着衣血压测量法与标准法进行比较。结果着衣法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与标准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日常血压测量工作中,尤其是在低温测量环境中,采用着衣法进行血压测量是可行的。对于异常血压和临界血压,则建议采用标准法测量。  相似文献   

5.
动脉血压是机体重要生命体征之一,为体格检查必查项目,在当今高血压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医学界对此研究颇多,近年来有关动脉血压的新概念不断提出,现综述如下。1瞬时血压与全天侯血压1.1瞬时血压无论在什么时间临床上用间接测量法测得的血压都是瞬时血压,即测量当时的血压。WHO血压判别标准规定犤1犦,测量血压应反复测量几次,以相对稳定的血压值为准,判断血压升高须经非同日另次核实或3次检查中有2次达到上述标准才能确定,非同日检查确有困难时,亦可同日内间隔1小时以上复查核实。所有这些规定只能尽可能减少瞬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对50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的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均值的变化规律一致,即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均是白天增高,夜间下降,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但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显著大于血压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血压正常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所测的血压值与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50例急诊病人先用水银式血压计测量血压5分钟后用心电监护仪于同臂测量血压并记录,比较两次测量所得的血压值。结果:采用心电监护仪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用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护仪与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相当,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方便准确,省时省力,适用于急诊以及需要频繁监测血压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动脉估测血压法辅助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将52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估测血压组(治疗组,26例)和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组(对照组,26例),根据两种测压方法测得的血压情况指导两组心搏骤停患者的多巴胺静脉给药剂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3·0%,对照组有效率为46·2%,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桡动脉估测血压法能直观、及时地反映患者血压水平,可作为临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今,血压测量方法中主要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由于直接测量法为有创测量,给病患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现在通常才用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的方法有很多,如:柯氏音法,触诊法,发红法,光电法,示波法,双袖带法,超声法。一般采用振荡法(又称示波法或测振法)和柯氏音法。无创血压监护仪应用的正是振荡法。本文又通过详实的数据,用生动、客观、辩证的文字介绍了监护仪的血压测量原理以及无创血压监护仪在实际应用中测量、分析血压的机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进行共150次测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之间的关系。结果直接血压的收缩压高于间接血压测量结果,而舒张压在两种方法间相近。结论休克患者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直接血压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线放松功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4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试验组辅助练习三线放松功,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诊室血压、自测血压、晨峰血压.结果 试验前两组诊室血压、自测血压、晨峰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练习三线放松功3个月后,试验组诊室舒张压、自测收缩压、晨峰血压均低于练习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练习三线放松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用Korotkoff法测量血压与主动脉内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86例房颤患者根据脉搏短绌程度分为3个亚组:F1组(脉搏短绌<10次/min)、AF2组(10次/min≤脉搏短绌<20次/min)、AF3组(脉搏短绌≥20/min),比较同步测量主动脉内直接血压与Korotkoff法测量血压.同法测量90例窦性心律患者血压.结果 Korotkoff法测出AF患者血压(121.3±19.8)/(70.3±10.1)mm Hg(1mm Hg=0.133kPa),其中AF1组血压(128.8±23.60)/(73.8±10.9)mm Hg,AF2组血压(120.7±19.7)/(70.6±10.2)mm Hg,AF3组血压(110.9±12.3)/(68.1±9.9)mm Hg,均明显低于主动脉内血压(142.5±27.4)/(78.2±13.1)mm Hg(P<0.01); AF3组血压<AF2组血压<AF1组血压(P<0.01).窦性心律者Korotkoff法测血压(128.1±7.21)/(68.8±6.2)mm Hg,与主动脉内血压(129.8±7.5)/(70.2±6.3)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Korotkoff法测量血压明显低于实际血压;脉搏短绌越大,血压越偏低.  相似文献   

13.
王洪云  马冰洁 《河北医学》2000,6(9):802-80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护仪,对100例老年和75例老年前期(年龄40 ̄60岁)进行24h动态血压观察,其中老年高血压者55例,老年血压正常者45例,老年前期高血压者40例,老年前期血压正常者35例。结果:各期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昼夜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负荷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血压波动范围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4.
血压测量是最重要的测量之一,诊室血压(CBP)已不能反应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诊室外血压的测量[1]包括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自测血压(HBPM),因其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变化与靶细胞损害相关性好,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受到临床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目前,ABPM仪器和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日趋完善和规范,ABPM将广泛用于临床并使广大高血压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值和原发性高血压(EH)并晨蛋白尿的关系,对3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白昼夜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同时测定晨尿蛋白。结果显示:所有EH患者24h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非蛋白尿且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所下降,而蛋白尿组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所升高;蛋白尿组24h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  相似文献   

17.
下肢血压测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测量下肢血压的方法。方法:用新旧两种方法测量30例健康人下肢血压并与上肢血压进行对比,同时进行24例次新方法测量下肢血压与直接法测动脉内血压对比。结果:新方法测得下肢血压与上肢血压及动脉内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旧方法测得下肢收缩压与上肢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新方法优于旧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血压监测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了解自身血压情况和控制效果,同时也是早期识别高血压异常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社区血压监测方式包括诊室血压、随访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目的 比较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随访血压的差异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推广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提供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5月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169例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电子病历获得其24 h动态血压(昼间血压、夜间血压、24 h平均血压)、诊室血压、随访血压,比较其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昼间血压、夜间血压、24 h平均血压、诊室血压、随访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昼间血压、夜间血压、24 h平均血压、随访血压与诊室血压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值<0.400)。结论 要精准监测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需要诊室血压、随访血压与24 h动态血压相结合,并注意指导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正确的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生理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和进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压测量法大体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大类。直接测量法是将连接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皮直接插入大动脉或心脏检测血压信号,能够进行连续测量。由于这种方法直接测得血压,数据最为准确,因此被国际认定为血压检测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