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基本情况、主要病因、临床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便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NRF患儿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收集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产前疾病、出生时情况等)、疾病诊断、选择性的临床治疗情况、患儿预后等。67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分成三组,胎龄<34周的早产儿,胎龄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结果:胎龄<34周的早产儿Apgar评分较其他组偏低(P<0.05)。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胎龄<34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占绝大多数(72.0%),晚期早产儿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1.7%)和肺炎(41.7%)多见,足月儿则以肺炎占半数(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56例(83.6%);好转2例(3.0%);放弃治疗9例,病死率13.4%。胎龄<34周患儿住院时间(20.1±6.0)d比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长[分别为(12.0±2.2)d及(10.7±2.5)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炎所至,应加强对不同时期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发病、多发病的认识。预后受原发疾病、胎龄、并发症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胎龄为28周至32周的早产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因素~([1])。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方法为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由于一些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用高频振荡通气,且治疗效果明显~([2])。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模式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此文实习统计的数据源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入及研究的5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按照无创通气模式不同分为NIPPV组、NCPAP组,一组28例,NIPPV组开展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CPAP组开展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结果。结果 NIPPV组患儿生后28 d和纠正胎龄36周BPD的发病率比较于NCPAP组患儿下降,P 0.05,展示数据计算的统计学意义。NIPPV组患儿生后第3天的血IL-6、IL-10水平比较于NCPAP组患儿升高,P0.05,展示数据计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经鼻持续正压(NCPAP)。  相似文献   

4.
许红 《安徽医学》2013,34(7):943-945
目的分析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将≥34周的18例新生儿作为(近)足月组,34周的22例新生儿作为早产组,比较两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近)足月组剖宫产率、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早产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近)足月组低于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组治愈率低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早产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近)足月新生儿以对症治疗与呼吸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类患儿治疗过程,常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用以改善症状,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的选择是临床关注的重点[1]。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例筛选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按照患儿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治疗A组48例和治疗B组48例。治疗A组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胎龄28~34周,平均(31.7±1.6)周;其中剖宫产32例、顺产16例;病情分级;Ⅰ级26例、Ⅱ级12例、Ⅲ级6例、Ⅳ级4例。治疗B组中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胎龄28~34周,平均(32.1±1.7)周;其中剖宫产30例、顺产18例;病情分级;Ⅰ级25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3例。2组患儿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胎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74例,按照胎龄分为28~33周组22例,34~37周组28例,>37周组24例,均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对各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8~33周组首次用药时间早,首次用药剂量较大;34~37周组总用药量较小;>37周组首次用药时间较晚;均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37周组氧疗时间较短,与28~33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周组机械通气时间较长,Fi O2较高,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28~33周和>37周患儿需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长,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辅助通气(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胎龄小于36周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NIPPV组15例采用NIPPV模式辅助通气联合PS气管内注入治疗,NCPAP组15例采用NCPAP辅助通气联合PS气管内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转归、辅助通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NIPPV组因病情加重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例数明显少于NCPAP组(P〈0.05);好转患儿平均辅助通气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继发肺部感染病例,两组各发生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胎龄均小于31周,均是因病情加重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例。两组病例无一发生气压伤,全部病例最终均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NIPPV联合PS治疗能有效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比例,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PHMD),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早产儿,糖尿病产妇的婴儿,有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史的新生儿,本病因缺乏PS引起.PS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磷脂蛋白复合物,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胎龄35周以后PS才迅速进入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孕期越短则PS含量越少,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与胎龄成反比.胎龄在26-28周的发生率均为50%,30-31周为20-30%,胎龄>33周则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单疗程产前皮质类固醇激素(antenatal cortiosteroids,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对双胎早产儿呼吸系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8 0/7周至34 6/7周,产母接受单疗程ACS的114例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末次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分为<7 d组(56例)和≥7 d组(58例)。对两组的产母特征和新生儿呼吸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辅助生殖、性别、小于胎龄儿、Apgar评分、产房呼吸支持及产母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 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胎盘绒毛膜羊毛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使用率均低于≥7 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龄和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是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单疗程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与双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结局有相关性,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7 d时可以降低RDS的发病率。因此使用单疗程ACS时应更谨慎,以期在分娩前7天内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牛冬娥 《中原医刊》2005,32(5):52-5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PHMD),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早产儿,糖尿病产妇的婴儿,有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史的新生儿,本病因缺乏PS引起。PS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磷脂蛋白复合物,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胎龄 35周以后PS才迅速进入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孕期越短则PS含量越少,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与胎龄成反比。胎龄在 26 ~28周的发生率均为 50%, 30 ~31周为 20% ~30%,胎龄>33周则很少发生。临床表现典型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出生后 6~12h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稳定微小气泡试验(SMT),对足月和接近足月的伴有呼吸窘迫的婴儿进行了表面活性物质功能研究, 本次研究临床初步诊断为短暂呼吸急促(TTN)需要供氧和监控的,胎龄≥34周的新生儿。为了进行SMT,在分娩后马上收集胃内吸出液。第1部胸部X线片分别由3位影像科医生独立进行检查,根据他们的解释,婴儿可分为3个组:1组是TTN组,2组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组,3组是X线片界线难以界定组。对32 例呼吸窘迫的婴儿与一组胎龄及出生体重相同的对照组婴儿进行了研究。与对照组相比,呼吸窘迫组的稳定微小气泡(SMB)计数的中位数以及四分值范围(IOR)都小得多(P<0.001),呼吸窘迫组的稳定微小气泡计数的中位数为17,极差6-33;而对照组的稳定微小气泡计数的中位数为120,极差79-275。在每平方毫米小于35个稳定微小气泡计数(SMB/mm2)的婴儿的比例是大大不同的。呼吸窘迫组中比例为75%(24/32),TTN组为69%(9/13),RDS为100%(5/5),界定模糊组为83%(10/12),而对照组中比例为6%(2/32,P< 0.05)。92%(24/26)的婴儿需要大于24 h的供氧,而那些需要供氧小于24 h的婴儿中只有17%(1/6)的气泡计数小于35 SMB/mm2(P<0.05)。结论:结果表明在患有BDS的病例中,大多数接近足月和可能足月的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死亡原因。方法使用固尔苏和nCPAP或者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果 33例患儿中,死亡8例,死亡原因需要使用第2剂固尔苏1例,剂量不足6例,肺出血3例,其中单一原因6例,双原因2例,均合并剂量不足和肺出血。8例体重均≤2.5kg,均为早产儿,胎龄≤32周。结论与体重相比,胎龄对预后影响更大,胎龄≤32周病死率高。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时,剂量一定要充足,否则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吴婧  金晨霞 《甘肃医药》2012,(7):527-528
目的:通过不同通气方式在新生儿复苏中的效果,研究喉罩在新生儿复苏中的成功率、自主呼吸出现时间、并发症。方法:收集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1月出生时即刻Apgar评分为2-6分的新生儿42例,新生儿孕周≥34周、体重≥2000克,经清理呼吸道粘液,保暖后仍无自主呼吸,随机分为面罩正压通气组和喉罩正压通气组,两组复苏效果不佳时,可随时行气管插管,观察面罩通气组和喉罩通气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置入时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喉罩通气的自主恢复时间大大短于面罩通气,而并发症又远远低于气管插管,同时,其操作简便、无需喉镜的帮助,两组新生儿的自主恢复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可作为出生时即刻Apgar评分为2-6分的新生儿的首选复苏措施。结论:喉罩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穆静 《现代医学》2014,(9):1051-105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呼吸支持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并分析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其中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患者(NIPPV)34例,经鼻持续性正压通气(NCPAP)患者30例,观察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转机械通气率,并分析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应用NIPPV患儿与应用NCPAP患儿血气分析对比:NIPPV组患儿治疗1 h、12 h后血pH值及PO2明显高于NCPAP组(P〈0.05),PCO2及FiO2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转机械呼吸治疗率比较:NIPPV组患儿出现腹胀及转机械通气治疗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3)新生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出生体重及最高A-aDO2为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和0.011,OR值分别为0.992和1.073。结论:NIPPV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效果更好,出生体重及最高A-aDO2为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早产胎膜早破(PPROM)≥34周的肥胖孕妇与非肥胖孕妇的早产儿住院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所有出生胎龄≥34周的PPROM早产儿。根据孕妇分娩时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30 kg/m2)和非肥胖组(BMI<30 kg/m2),比较2组间的一般情况、妊娠结局及所生晚期早产儿的住院结局,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与非肥胖孕妇相比,肥胖孕妇的晚期早产儿分娩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辅助通气、吸氧和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败血症、感染性肺炎发病率高,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ROM≥34周的肥胖孕妇与非肥胖孕妇相比,所生晚期早产儿呼吸道并发症和败血症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 将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确诊为ARDS的足月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注射液15 mg静脉滴注,2次/d,共5~7 d.比较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2周时NBNA指标、2 d胸部X线好转率、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比率.结果 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治疗组(3.0±1.0) d,对照组(6.0±1.4) d;发生并发症治疗组6例(37.5%),对照组10例(71.4%);病死患儿治疗组2例(12.5%),对照组4例(28.6%);2 d时胸部X线好转治疗组10例(62.5%),对照组5例(35.7%);2周时NBNA指标治疗组(38.14±3.4),对照组(35.47±2.16);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组25%,对照组81.82%.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2 d时胸部X线好转率、2周时NBNA指标、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治疗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ARDS可缩短呼吸窘迫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在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8例,患儿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基础疗法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呼吸窘迫缓解时间、缺氧并发症、死亡、机械通气、2d时胸部X线好转以及14d NBNA各因素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基础疗法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治疗效果,改善呼吸窘迫症状时间,减少病死率,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胎龄≥32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98例胎龄≥32周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头罩吸氧,观察组予以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 O2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12 h、24 h Pa 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 CO2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 h、12 h、24 h Pa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87.8%,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胎龄≥32周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动肺换气功能,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iPAP)联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ny surfactant,PS)—拔管给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aus pos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技术(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 to CPAP,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安高新医院出生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的资料,统计BiPAP联合INSURE治疗失败率,对比2组治疗失败和成功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率为28.21%;两组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宫内感染构成比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 kg、宫内感染、PaCO2>55 mmHg均是影响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8、2.081、2.328、2.008、2.030、2.059、2.340)。结论 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 kg、宫内感染、PaCO2>55 mmHg均是影响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的死亡情况,以了解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 453例,依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统计其病死率,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 453例早产儿中,死亡47例,病死率为3.23%.胎龄<32周早产儿的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值均<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病死率与胎龄无关联(P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感染(3例);胎龄32~36~(+6)周早产儿死亡原因前2位分别为先天畸形(3例)、新生儿感染(2例).结论 胎龄32周、体重达1 500 g可能是胎儿发育的一个界点.应加强围产期保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