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应用不同吸痰方式对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使用普通开放式吸痰方法,各组均为4~6h进行一次吸痰操作。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相关生命体征变化,并对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2.3±9.4)h比(75.3±13.9)h,P<0.05],VAP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比45.0%,16.7%比37.5%,P<0.05]。血压波动及经皮氧饱和度(TcSPO2)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1.2±8.1)mmHg比(19.3±7.6)mmHg,(10.4±9.5)%比(16.7±10.4)%,P<0.05]。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动脉血气PCO2较吸痰前升高[(45.3±15.4)mmHg比(36.5±19.7)mmHg,P<0.05],而pH、PO2、HCO-3、BE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开放式吸痰相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持续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血压和TcSPO2波动,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1500 g的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患儿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鼻部损伤发生率、重新气管插管率、气漏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治疗费用等。结果和NCPAP组相比,HHFNC组鼻损伤较少[1/28(3.6%)比8/31(25.8%),P〈0.05],呼吸机治疗费用也较低[(5.8±1.9)千元比(8.6±1.8)千元,P〈0.01]。两组患儿的病死率、重新插管率、应用NCPAP/HHFNC后1 h的PaO2和PCO2值、撤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是一种容易被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早产儿呼吸支持方式,其潜在优势包括简便、容易耐受、较少鼻部损伤、成本更低,更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晚期早产儿RDS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予国产PS(珂立苏),首剂大剂量组70mg/kg,小剂量组40mg/kg。比较两组血气指标、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用药后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肺部x线改变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纳入16例,两组患儿应用Ps24h后,PO2、PCO2氧合指数及x线胸片表现均较使用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大剂量组PCO2(mmHg)和氧合指数均低于小剂量组[(41.2±4.2)比(44.9±5.4),(4.8±0.8)比(7.4±2.0)],x线评分(分)优于小剂量组[(1.0±0.3)比(1.4±0.6)],应用Ps次数、肺炎发生率、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气胸发生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早产儿RDS给予珂立苏治疗时,剂量应尽量满足70mg/k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早产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14天、因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机械通气用氨茶碱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对于机械通气者与未机械通气治疗者进行分层分析.将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观察1组于撤机前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无呼吸暂停后5天;观察2组于机械通气第1天开始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校正胎龄32周;对照组不用氨茶碱.有呼吸暂停而不需机械通气者为无机械通气组,应用氨茶碱的患儿为观察组,未用氨茶碱的患儿为对照组.氨茶碱首剂4 mg/kg,维持量2 mg/kg,每12 h一次.观察并记录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白质软化(PVL)、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及预后,所有生存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听力、视力、体格智力发育随访.结果 353例研究对象入选,其中6例在治疗中放弃,7例死亡(4例住院期间,3例出院后婴幼儿期死亡).住院治疗期间,无机械通气患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9.4±15.7)天比(45.2±12.1)天,P<0.05],BPD、PV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比9.0%,1.3%比10.3%,P<0.05];机械通气组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3±13.5)、(47.4±14.7)天比(52.3±17.6)天,(3.9±3.2)、(5.1±3.9)天比(5.9±4.3)天,P<0.05],BPD、PVL、NEC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9.1%比10.0%,3.1%、4.5%比10.0%,3.1%、4.5%比13.8%,P<0.05],尤其以观察2组明显.随访过程中,各组均有患儿失访,无机械通气患儿失访60例,机械通气患儿失访54例,完成随访者进行比较,无机械通气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早期干预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组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I<70、需要早期干预或进行语言训练的患儿明显减少(P<0.05).结论 应用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呼吸机,对患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有一定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监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气道灌洗液中IL-4和IL-13含量,了解发生VAP时免疫调节功能。方法:68名机械通气>48 h的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VAP的患儿37名,未发生VAP的31名。用ELISA法测定机械通气后1 h,72 h及96 h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和IL-13 水平。结果:机械通气后96 h VAP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水平显著高于非VAP组(35.34±1.78 ng/L vs 13.69±2.47 ng/L; P<0.05); IL-13水平亦显著高于非VAP组(33.74±2.74 ng/L vs 13.50±3.81 ng/L; P<0.05)。随着上机时间的延长,VAP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及IL-13含量逐渐增加,上机后96 h与1 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RDS患儿在合并VAP时支气管灌洗液中IL-4及IL-13浓度增高,提示IL-4及IL-13参与了体内免疫反应的调节。[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45-64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组[SIPPV+容量保证(VG)模式]和NIPPV组,两组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分别于呼吸支持0、12、24、72h记录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气道压(MAP),计算P/F(PaO2/Fi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NIPPV组21例,SIPPV+VG组2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入院日龄、应用PS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2、24、72hPaO2、FiO2、SaO2、P/F、a/APO2、MAP均较0h显著改善(P<0.001),而两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均低于SIPPV+VG组(P<0.05),肺出血、颅内出血(Ⅱ~Ⅳ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住院费用、上机时间均低于SIPPV+VG组,且氧暴露时间明显缩短(P<0.05)。NIPPV组有2例(9.5%)患儿因病情进一步加重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治愈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作为治疗RDS的首选呼吸支持模式,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通气和氧合,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比,可以降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降低患儿氧暴露时间,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或晚期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本院新生儿科2009—2010年收治的RDS早产儿,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给药)和晚期组(出生2~12 h给药),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早期组48例,晚期组51例,早期给予PS能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4.1±1.9)天比(5.4±2.2)天,氧疗时间:(5.8±3.4)天比(8.1±5.5)天,P<0.05]。但未影响气漏、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室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及RDS早产儿的病死率。结论早期给予PS治疗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按照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气管内应用PS 对胎龄≥ 35 周及氧合指数(OI)在10~20的RDS 患儿的有效性。治疗1 组(n=58)入院6 h 内应用PS 50 mg/kg,治疗2 组(n=58)在入院6 h 内应用PS70 mg/kg,对照组(n=59)在入院6 h 内不给予PS,入院6 h 后若单纯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应用PS 50 mg/kg,各组用药后观察12 h 无缓解可以给予第二剂PS 50 mg/kg。结果 3 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组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且治疗1 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 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比率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的PS 2 次及以上应用率、最高OI 值、CPAP 应用时间及气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PS 可减少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PS 2 次应用、住院费用及RDS 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NSURE技术联合T-piec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T-piece联合INSURE技术,对照组予以复苏囊联合INSURE技术,比较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值、心率(HR)最低值、吸氧浓度(FiO2)平均值、二次加压给氧比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应用时间、用药前及用药1h后血气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入选47例RDS早产儿,观察组SPO2和HR的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SPO2:(90.8±3.6)%比(81.5±2.9)%,HR:(117.5±9.6)次/min比(110.1±9.1)次/min,P<0.05],二次加压给氧比例和FiO2均低于对照组[加压给氧比例:6.4%比19.1%,FiO2:(0.31±0.07)比(0.36±0.08),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观察组FiO2小于对照组[(26.2±4.4)比(28.8±5.8),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4%比44.7%,P<0.05),两组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piece联合INSURE技术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RDS患儿氧合,减少气压伤及高氧损伤的时间,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不增加肺出血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相比,是否可以降低撤机失败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本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29—34周、需要有创呼吸、并且在生后4周内撤机的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随机分为DuoPAP组和NCPAP组,若应用这两种方式不能维持则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撤机失败率、失败原因以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72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共入选69例RDS早产儿,DuoPAP组35例,NCPAP组34例。DuoPAP组与NCPA组比较,撤机失败率降低(11.4%比35.3%);12、24hOI升高[12h:(228.1±44.4)比(204.2±44.6),24h:(254.6±39.5)比(230.4±44.4)],PaCO2(mmHg)降低[12h:(35.1±8.3)比(40.5士8.9),24h:(36.8±8.4)比(42.1±8.8)];12hPaO2(mmHg)升高[(89.0±12.5)比(74.5±13.8)],P均〈0.05。两组总用氧时间、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使用NCPAP相比,撤机后使用DuoPAP可明显降低重度RDS患儿撤机失败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及其与慢性肺疾病(C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RDS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本院早产儿病区的健康早产儿及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天清晨8:00~9:00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分析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的变化;根据观察组患儿是否合并CLD分为CLD组和非CLD组,对CLD组和非CLD组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高于第7天(P〈0.05);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仙g/d1)和ACTH水平(pg/m1)均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皮质醇:(23.6±8.7)比(18.8±6.6)、(19.5±6.4),ACTH:(49.0±12.2)比(41.0±13.3)、(41.0±8.9),P〈0.05],生后第7天血清基础ACTH水平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l(48.0±10.2)比(38.4±11.9)、(39.1±7.2),P〈0.05]。CLD组与非CLD组生后24h内和第7天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早产儿早期处于应激状态且机体已具有一定的皮质醇分泌和调节功能,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质醇水平下降。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CL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下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RDS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号将患儿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组(CMV)两组.在通气8~12 h、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患儿心脏泵血功能进行评价,包括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收缩期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收缩期肺动脉瓣峰值流速(PV)、舒张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MV)和舒张期三尖瓣口峰值流速(TV).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RDS者152例,89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47例在研究过程中被排除,两组最终完成研究的例数均为21例.HFOV组胎龄(29.8±1.6)周,出生体重(1335±98)g;CMV组胎龄(28.7±1.8)周,出生体重(1344±115)g.两组胎龄、日龄、体重、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气分析和RDS分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MAP高于CMV组[(9.5±1.2)cmH2O比(7.2±0.6) cmH2O,P<0.05];心功能方面,HFOV组PV和MV均低于CMV组[(0.53±0.15) m/s比(0.66±0.18) m/s,(0.53±0.22) m/s比(0.71±0.07) m/s,P<0.05],两组CO、EF、SV、AV及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组MAP增高,可降低右室收缩功能及左室舒张功能,但对左室收缩射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RD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固尔苏组)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组(珂立苏组),两组诊断RDS后均予以气管插管给药.比较两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前后血气指标、CPAP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 固尔苏组36例,珂立苏组32例,两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6h、24 h的PaO2、PaCO2和pH值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尔苏组应用CPAP时间短于珂立苏组[(98.8±15.2)h比(113.6±13.0)h,P<0.05].两组患儿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颅内出血、肺气漏、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患儿CPAP时间缩短,临床上可综合考虑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肺内源性与肺外源性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LI患儿,按病因分为肺源性组与肺外源性组,均予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以及PS气管插管内注入,在PS治疗前后监测肺顺应性以及氧合指数(OI),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及预后.结果 使用PS前,肺源性组(21例)肺顺应性低于肺外源性组(31例)[(0.23&#177;0.09)比(0.34&#177;0.12),P<0.05];使用PS后,两组肺顺应性改善明显,均先增高,后逐步回落;使用PS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肺顺应性均高于肺源性组[2 h:(0.60&#177;0.21)比(0.35&#177;0.16),24 h:(0.54 &#177;0.18)比(0.28 &#177;0.13),48 h:(0.55&#177;0.12)比(0.29&#177;0.17),P<0.05];两组患儿OI在使用PS后均明显改善,使用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明显低于肺源性组[2 h:(15.1&#177;2.8)比(20.3&#177;3.9),24 h:(18.4&#177;4.2)比(25.2&#177;5.3),48 h:(10.4&#177;5.6)比(16.4&#177;4.4),P<0.05].肺源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肺外源性组,病死率高于肺外源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肺源性与肺外源性ALI存在肺顺应性的差异;肺外源性ALI对PS治疗的反应优于肺源性AL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体位引流辅助气管吸引防治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窒息合并MAS新生儿61例,分为对照组24例,生后气管插管应用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观察组37例,插管后体位引流再行气管吸引.主要观察两组气管内吸出胎粪量、MAS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观察组气管内抽出胎粪量(2.16±1.82)ml,较对照组(1. 23±0.97)ml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净胎粪所需插管次数为(1.19±0.46)次,较对照组[(1.79±0.83)次]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1%,明显低于对照组29.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氧时间(包括机械通气)为(21.30±22.38)h,较对照组[(52.91±39.20)h]显著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住院天数(9.24±3.94)d,对照组为(14.39±6.49)d,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病死率为0,对照组病死率4.17%,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1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5 minApgar评分8~10分者占70.16%,明显高于对照组(58.3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体位引流辅助气管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内胎粪,减少MAS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吸氧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按照7d内是否发生VAP,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NICU需有创机械通气的60例患儿分为VAP组(30例)和非VAP组(30例),VAP组患儿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CT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儿于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后测定血清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WBC计数,比较各炎症指标对VAP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VAP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P=O.000),分别为(0.37±0.25) μg/L和(2.17±1.46) μg/L;非VAP组机械通气前后PCT水平无明显变化(t=3.67,P=0.05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清CRP与WB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PCT≥0.40 μg/L、CRP≥28 mg/L、WBC≥10×109/L为阳性阈值,三指标对诊断VAP的敏感性分别为93.3%、73.3%、66.7%,其中PCT的特异性为73.3%,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1.7%.PCT组和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2.6±5.6)d和(15.1±9.1)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血清PCT在VAP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CT联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可以提高VAP诊断的准确性,及时监测血清PCT有助于VAP的早期诊断,以血清PCT指导抗生素治疗可缩短抗生素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负荷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为主诉的儿童311例,年龄3~17岁,男153例,女158例,行HUTT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按血压负荷分为〈10%及≥10%两组。结果血压负荷在〈10%组及≥10%组,全天平均收缩压负荷[65.35%(132/202)VS59.63%(65/109),X^2=0.992,P〉0.05]、全天平均舒张压负荷[65.37%(168/257)vs 53.70%(29/54),X^2=2.607,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5.48%(165/252)vs 54.24%(32/59),X^2=2.592,P〉0.05]、日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04%(187/292)VS52.63%(10/19),X^2=0.997,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6.30%(122/184)VS59.05%(75/127),X^2=1.234,P〉0.05]、夜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35%(148/230) vs 60.49%(49/81),X^2=0.382,P〉0.05]对HUTT阳性结果预测未见统计学差异,对HUTT阳性反应类型的预测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以HUTT结果为因变量、血压负荷为自变量,未能拟合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血压负荷对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寻找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较为优势的方法.方法 收集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科收治的27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采用血浆置换治疗11例,采用免疫吸附治疗16例.监测患儿临床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ANA滴度、免疫球蛋白IgG、血清离子及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SLEDAI评分均具有可比性.(1)血浆置换组11例患儿共血浆置换治疗26次,治疗后SLEDAI评分明显下降(19.00±3.77 vs 5.34±4.35),ANA滴度明显下降(2 439.58±1 430.56 vs 303.54±169.32),血清IgG水平明显下降[(8.35 ±5.67) g/L vs(4.04±2.2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免疫吸附组16例患儿共治疗44次,治疗后SLEDAI评分明显下降(18.25 ±4.62 vs4.25 ±2.23),ANA滴度明显下降(2 560.39±1 563.78 vs 289.62±137.62),血清lgG水平明显下降[(9.98±6.03) g/Lvs (3.23±1.3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经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后,两组患儿SLEDAI评分、ANA滴度、IgG水平下降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钙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5)血浆置换组住院费用较免疫吸附组明显增加[(62881.6±8826.58)元vs (45 662.71±16 250.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置换组住院时间与免疫吸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8.60)d vs (31.9±14.6)d](P>0.05).结论 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均为有效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但血浆置换费用较高,对降压药物血药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