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成药》2021,(7)
目的基于电子舌表征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探究川芎辛味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舌技术表征不同科辛味中药,并根据物质组群可拆分原理表征川芎挥发油、碱性部位与酸性部位,结果作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电子舌响应值与气相色谱同步测定的川芎挥发油中6种成分(α-蒎烯、4-松油醇、阿魏酸、丁烯苯酞、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含量进行双变量"谱味"相关性分析并验证。结果在电子舌主成分分析图中,同科辛味中药距离相近;川芎挥发油与川芎原药材距离相近,挥发油是川芎主要辛味部位;川芎挥发油中丁烯苯酞含量与电极ZZ、JE、BB、GA响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A、JB响应呈显著正相关,藁本内酯含量与电极CA响应呈显著正相关,洋川芎内酯A含量与电极DA响应呈显著负相关,而α-蒎烯、4-松油醇与阿魏酸含量与电子舌响应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与丁烯苯酞3种苯酞类成分是川芎挥发油辛味的物质基础,而另外3种其他类成分非川芎挥发油的辛味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GAP基地川芎药材中苯酞类成分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连续6年动态监测四川灌县徐渡等乡国家GAP示范基地川芎药材中的苯酞类成分,寻找其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规律。方法 用HPLC测定不同年份产川芎的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年份产川芎药材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之和在1.5%~2.2%之间波动,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比值基本固定(在2.3~2.6之间波动)。结论 四川灌县徐渡乡产川芎药材具有道地特性,主要苯酞类成分含量与配比基本稳定,为中药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9,(1)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10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Boston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5%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5 nm。结果:10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3%~101.6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川芎药材多成分同步测定,为川芎药材的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进军  狄留庆  罗兴洪  陈浩 《中草药》2006,37(2):281-282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川芎中的苯酞类成分藁本内酯(ligusti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丁烯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新蛇床内酯(neocinidilide)等是其主导香味成分,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日本也曾以苯酞类成分来评价川芎的质量。虽然藁本内酯在川芎中的量较高,但藁本内酯很不稳定,易分解,这给质量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5.
RP-HPLC同时测定不同来源川芎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中川芎嗪、阿魏酸、丁基苯酞、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5种有效成分含量的RP-HPLC方法。方法:采用Grace Smart RP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DAD检测器检测,针对不同组分,选择其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川芎嗪、阿魏酸、丁基苯酞、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8 35~0.668,0.020 6~1.648,0.012 2~0.976,0.050 75~4.06,0.015 7~1.256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98%,99.91%,96.94%,100.85%,99.0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川芎中5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适用于川芎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张丽娜  赵亮  宋宁  杨范莉 《中成药》2021,(2):532-535
目的对新鲜和干燥川芎根、茎、叶、花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新鲜和干燥川芎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结合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鉴定出47种成分,主要由苯酞类和萜烯类组成;新鲜和干燥川芎挥发油总体相差不大,干燥后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相对含量稍有增加;干燥川芎根、茎、叶、花挥发油中相同成分共16种,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藁本内酯和新川芎内酯;干燥根挥发油中苯酞类成分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茎、叶、花,萜烯类成分相对含量明显低于茎、叶、花。结论干燥过程或可有益于川芎药效的发挥;川芎不同部位挥发油有一定的共性,但与根相比,同一类成分相对含量在茎、叶、花挥发油中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川芎挥发油作为川芎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部位,包括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丁烯基苯酞、丁基苯酞、松油烯-4-醇等成分,在抗氧化、神经保护、调节血管稳态、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上效果显著,同时,川芎挥发油还在促渗、保护软骨细胞、止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临床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治疗偏头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节滑膜炎等。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川芎挥发油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对不同产地、部位、提取方法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其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川芎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2,(10)
目的:比较川芎不同炮制工艺有效成分的含量,确定最佳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川芎不同炮制品中阿魏酸、藁本内酯、丁基苯酞、丁烯基苯酞的含量。结果:川芎经炮制后,4种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化学成分为指标,微波炮制品和酒烘制品的含量较高。结论:川芎微波炮制法和酒烘法具一定的科学性,可作为川芎新的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 7种成分的含量,并验证该法在川芎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结构稳定的阿魏酸为内参物,确定其余6种化学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其与QAMS法的差异。结果:确定了6种化学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k/s);6批川芎中7种成分QAMS法与外标法测定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QAMS法能准确地分析川芎中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可用于川芎中多指标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胡立翠  伍勋  杨学东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484-3488
该研究以川芎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等10种药效成分及总药效成分产率为评价指标,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综合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速和夹带剂乙醇的浓度等因素对上述10种药效成分和总药效成分产率的影响,优化得到了川芎药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60 ℃,萃取压力25 MPa,二氧化碳流速1 L·min-1,夹带剂(无水乙醇)质量分数8%。验证试验表明工艺稳定可靠,该法的川芎总药效成分产率高于药典中回流提取法。  相似文献   

11.
RP-HPLC用于紫苏油及其习用品白苏油、野苏油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凯  丁霄霖  张新颖  金维鸿 《中草药》1998,29(3):189-190
本文采用RP-HPLC方法对紫苏油及其习用品白苏油、野苏油甘油酯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利用HPLC分析油脂也为中药材真伪鉴别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RAPD在山麦冬属四种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山麦冬属的4种植物进行研究,并以沿阶草OphiopogonbodlinienLevl.为组外比较,用SPSS3.1+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聚类图。观察所得结果,发现这5种植物被分为两大类群,短葶山麦冬、阔叶山麦冬、山麦冬、湖北山麦冬为一类,沿阶草为另一类,这与经典分类相一致,前4种隶属于山麦冬属,后一种属于沿阶草属;同时,我们发现短葶山麦冬和阔叶山麦冬相对遗传距离较近,结果为阔叶山麦冬是短葶山麦冬的阔叶变种提供分子遗传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姜黄植株各器官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布以幼嫩器官较高,全株以苗期含量最高,三要素含量顺序为钾>氮>磷。整个生育期间,氮、磷、钾的吸收主要发生在生育中期和后期。氮、磷、钾的转运主要是从叶和叶柄向子姜和母姜转运,其中磷的转运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温中止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和等同性。方法 建立水浸拘束法致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基原吴茱萸对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及5-羟色胺的影响,比较并探讨其温中作用的差异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冰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实验和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实验,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的镇痛及抗炎作用。结果 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3种基原吴茱萸水提物2 g·kg-1,对水浸法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疏毛吴茱萸在降低溃疡指数,减轻胃酸刺激等方面具有较优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胃泌素并升高血清5-羟色胺。吴茱萸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胃泌素。石虎在抗炎止痛方面具有较优的效果。结论 3种基原吴茱萸特征化学成分组成接近,温中止痛的疗效基本一致,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但是其作用机制因其主成分间的偏重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云南常见药用红景天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云南常见药用植物红景天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3种6个居群59个红景天样品进行了遗传关系研究。结果大花红景天3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37.97%、46.15%、39.45%,Nei's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1103、0.1437、0.1371,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1736、0.2221、0.2067,物种水平的PPB为70.47%,I为0.258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630;长鞭红景天2个居群的PPB分别为43.67%、44.42%,I分别为0.2153、0.2174,物种水平的PPB为65.51%,Gst为0.3132,I为0.3139;云南红景天的PPB为36.97%,I为0.1881。结论RAPD分子标记可很好地用于红景天物种的分子鉴定和遗传背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猴头菌 (H ericium erinaceus)菌丝发酵培养液中 ,加入不同浓度的 L a(NO3) 3,接种培养 7d后 ,测定菌体和上清液的多糖含量 ,发现 0 .5 m mol/ L 的 L a(NO3) 3可促进菌丝分泌胞外多糖 ,发酵液中多糖含量较对照高12 6 .6 9% ;0 .75 mm ol/ L的 L a(NO3) 3可刺激菌丝多糖的合成 ,水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 19.4% ,碱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 4.71%。  相似文献   

17.
王双  字洪芳 《中成药》2021,(2):413-417
目的研究2种白色木腐高等真菌淡黄裂孔菌Schizopora flavipora(Berk.&M.A.Curtis ex Cooke)Ryvarden和硫色小木层孔菌Phellinidium sulphurascens(Pilát)Y.C.Dai(syn.Coniferiporia sulphurascens)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淡黄裂孔菌和硫色小木层孔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液相色谱、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淡黄裂孔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methoxy?7?hydroxy?methylxanthone(1)、1,7?dihydroxy?methylxanthone(2);从硫色小木层孔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地花菌素(3)、7?drimene?3,11?diol(4)、7?drimene?3,11,12?triol(5)。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淡黄裂孔菌中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以天然产物形式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硫色小木层孔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产地和季节对滇白珠木脂素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产地和季节对滇白珠木脂素苷(LG)含量的影响,为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0.4 cm×25 c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30565),波长220 nm,外标法.结果LG含量在滇白珠内分布规律是根>茎>叶,只有楚雄林下样品茎高于根.采自海南、广东、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9个地点的样品中,根中LG含量(mg/g)最高的是海南2.15,其次是贵州2.00,云南楚雄和昆明样品仅1. 42和1.44.根中LG含量在9月(果期)以前仅1. 438 mg/g,比11月低24.4%.结论海南和贵阳样品LG含量最高,但结合生物量考虑,选云南大理和广西金秀的资源更合理.不同季节滇白珠LG含量变化规律是花期(6~7月)和果期(8~9月)根中含量较低,因此采根应避免花果期.而茎则花果期含量较高,故采茎应选花期.如采收全株8月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Panax japonicus, which in the Tujia dialect is known as “Baisan Qi” and “Zhujieshen”, is a classic “qi” drug of Tujia ethnomedicine and it has unique effects on disease caused by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his paper serves as the basis of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anax japonicus. The pharmacology effects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P. japonic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several diseases, such as rheumatic arthritis, cancer, cardiovascular agents, and this review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P. japonicus as promising agents to substitute ginseng and notoginseng.  相似文献   

20.
正交试验优选白芨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优选白芨多糖硫酸酯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白芨多糖硫酸酯。以取代度和产物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试剂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选。结果吡啶和氯磺酸比例6∶1,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h为比较适宜的工艺条件。结论白芨多糖硫酸酯化优化的工艺条件方法可行,为进一步扩大试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