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于地下空间的自身特点,其内部灾害的防御相当复杂,防灾成为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角度阐述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类型及综合防治,具体以防火为重点,探讨灾害的早期控制系统,指挥和管理系统。以浙江杭州萧山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地下空间防灾概念规划为例,对地下空间内部防灾设计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地下空间灾害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封闭性,使得地下空间灾害损失更严重、防灾问题更复杂。文章分析了地下空间的灾害产生机理及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已发生的地下空间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了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地下空间的灾害管理应明确灾害管理主体,构建由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3.
戴俭  王琪 《城市建筑》2014,(21):29-29
城市空间密度随城市膨胀与日俱增。当灾害来临时,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必然容易引发一系列危机。地下空间的开发呼之欲出,使广场防灾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密度随城市膨胀与日俱增。当灾害来临时,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必然容易引发一系列危机。地下空间的开发呼之欲出,使广场防灾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冯萍 《建筑技术》2020,51(2):175-177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走平战结合与防灾功能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仓储系统及地下开放空间等内容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总体防灾能力。鉴于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提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地下空间自身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内各类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灾害的情况,对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体系所需要研究的内容和若干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法规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地下空间防火、防洪与抗震等方面对中日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地下空间在防火和抗震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策略,但是在防洪方面还亟需提升完善;制定灾害风险台账、灾害区划等级图和强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制定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和建立管理机制,提升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效率。  相似文献   

8.
《砖瓦》2021,(9)
基于江西地域特性,从被动技术、主动技术和绿色资源三个方面研究江西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关键技术。江西地下公共空间主要采用自然采光及通风设计被动式绿色技术,在地下公共空间合理运用天窗、下沉广场、光导照明技术等,提高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科学设计风路、进风口、排风管、太阳能烟囱,充分利用中庭和下沉广场,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效果。江西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使用节能照明、全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等主动绿色技术。江西地下公共空间加强利用雨水回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绿色资源,有利于节约常规资源。在未来江西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将被动绿色技术和主动绿色技术相结合,共同运用多种绿色技术,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地下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实现更高效的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720”特大洪水造成地下空间严重灾害。随着各类灾害的发展演变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次和规模的提高,灾害防御将越来越重要。吸取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总结分析地下工程灾害情况,深入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的防灾问题,切实保住地下空间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灾害防御统筹兼顾防治结合、灾害防御兼顾国防安全、防灾标准适度超前、地下空间修复重建与地面工程规划设计相结合、加强大灾害预警预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进行了深入探讨,建议试点先行探索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的体制机制、规划计划、技术标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深入开展成灾致灾机理、地下感知探测、灾害情景、韧性地下空间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欧龙  陈志龙吴涛 《华中建筑》2005,23(5):100-102,120
该文介绍了东营市经济适用房小区K区广场地下空间开发方案,通过对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下沉式广场设计、平战结合、防灾以及技术保障等特点的分析,展示了一种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平战结合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安全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若由于初时设计不当,将严重影响地下空间中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科学的规划,将有效提升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南京地下空间面临的主要灾种类别,系统梳理了其在防灾建设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地下空间应满足“内部防灾和外部减灾”两方面的需求,并针对火灾、水灾等主要灾种,布局相关防灾设施,制定实施措施;同时,明确了防洪排涝设施、避难场所与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不同类型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建设的策略和选址。最后,提出了平灾结合策略,以及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设施系统发展建设的三大契机。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灾害防控是建设防灾型城市的基础。通过分析河南罕见暴雨诱发地下空间内涝特点,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致灾因素,提出了相关防控体系构想。首先总结河南特大暴雨和灾情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城市地下空间排水防涝系统等方面探讨罕见汛期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致灾因素;随后从极端天气下地下空间致灾风险评估、灾害防控规划及灾后城市恢复规划等方面提出特大暴雨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控体系构建方略;最后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面临的复杂多样性挑战,从生态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科学地下空间防控体系构建及完善地下空间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方面阐述构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逐渐成型局部高密度状态,在全球化灾害多发的环境下,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易损性显著,应充分利用其立体化空间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地下空间具备先天的防灾特性,可以针对不同灾害中发挥相应的防灾作用,并与地面防灾空间协同构建立体化的防灾空间体系。根据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防灾角色与定位,提出了在地下空间建设中兼顾防灾的规划思路,通过分析适合防灾用途的地下空间特点,对其空间和功能要求进行了研判,并进一步提出了引导方法和规划策略,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防灾空间规划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城市抗震中地下空间作用与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志龙  郭东军 《规划师》2008,24(7):22-25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具备相当规模,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较好的抗震性能进行合理的选址和采取抗震措施,将其作为地面避难空间的有益补充。为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地下空间的抗震性能,编制地铁、大型地下公共空间、地下生命线等抗震预案,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地震时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日益增大,地下空间防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对广州市洪潮特性及地下空间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防灾应在优化地下空间地面高程控制、提高周边地块排水及防涝标准、强化除险设施及拦防设施、完善法规及应急预案、深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构建安全演习和构建防灾信息平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利于扩展广州市城市综合防灾的力度和视角,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与立体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广州市地下空间防洪灾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管理策略,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各种公共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停车场和地铁等交通设施、地下广场等具有聚集性人流的地下公共空间场所。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可能遭受恐怖威胁的内在因素包括地上空间环境复杂和外部安全保障缺失,外在因素包括内部人员密集性、空间的特定功能性和空间自身的脆弱性,面临的恐怖威胁形式主要有爆炸、纵火、暗杀与人质劫持、生化或放射性物质攻击等。反恐预防措施包括地下公共空间的入口控制,引入地下公共空间的情景预防,消除空间的结构性“犯罪死角”以及建立安全疏散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御与使用安全的问题正成为专家和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对于地下商业空间设施这样人流量大的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一套层次清晰、关系合理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地下商业空间设施使用安全的前提。本文对地下商业空间设施易发生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成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立地下商业空间设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研究并初步建立了地下商业空间设施安全评价体系的框架,对预防和减少地下商业空间设施使用期间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