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和静态肺功能(PF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相关性及CPET在COPD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8名确诊为COPD处于稳定期患者,记录呼吸困难分级(MRC)后并给予PFT和CPET。记录PFT参数为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VC。CPET参数为运动功率(W)、公斤摄氧量(VO2/Kg)、氧脉搏(VO2/HR)、心率(HR)、每分钟通气量(VE)、呼吸储备(BR)。比较各CPET参数和PFT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某些参数与呼吸困难分级之间的相关性。CPET中监测患者SO2并记录出现低氧血症例数(SO2<85%)。【结果】①FEV1、FEV1%、FEV1/FVC与W、VO2/Kg呈低到中度相关,与VE、BR呈中到高度相关,而与VO2/HR、HR无相关性。②W、VO2/Kg与呼吸困难分级的相关性要高于FEV1%与呼吸困难分级的相关性。③CPET中5例出现患者低氧血症。【结论】CPET与PFT在COPD患者中有一定的相关性。CPET某些参数与患者的呼吸困难分级有更好的相关性。CPET有助于发现COPD患者运动中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不同BMI的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特点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心肺运动评定室行心肺运动测试的初诊为肺癌患者的资料。共纳入99例患者,根据不同的BM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4)52例,超重组(24≤BMI28)34例,肥胖组(BMI≥28)13例。采用CPET测定心肺功能参数:功率(W)、功率占预计值百分比(W%)、最大通气当量(peak VE)、最大通气当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VE%)、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 VO2%)、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无氧域(AT)、氧脉搏(VO2/HR)、SBP、DBP、peakSBP、peak DBP。3组间各指标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peak VO2高于正常组(H=7.764,P0.05);超重组peak VE%高于正常组(H=5.023,P0.05);肥胖组peak VO2/kg值低于正常组(H=6.178,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AT值均高于正常组(H=10.620,P0.01);肥胖组SBP值高于超重组(H=8.302,P0.05);肥胖组DBP值高于超重组(F=3.291,P0.05);肥胖组peak DBP值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F=10.07,P0.01);3组间W、W%、peak VE、peak VO2%、peak SBP和VO2/HR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与BMI成正相关的有peakVE%、peak VO2、AT值、peak VO2%、peak DBP(P0.05),成负相关的有peak VO2/kg(P0.05)。结论:超重组的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心肺储备能力较肥胖组和正常组患者高,可能对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呼吸运动锻炼康复疗法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COPD常规治疗及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呼吸运动锻炼康复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FEV1/FVC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AT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W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呼吸运动锻炼康复疗法治疗,能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增强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储备(HRR)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快速步行亚极量运动康复的可行性和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稳定期COP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康复1组(n=30)、康复2组(n=30)和对照组(n=30)。康复1组进行达到60%~75%HRR的快速步行运动训练,康复2组保持主观感受Borg指数4~5分进行快速步行运动训练。训练持续24周,每周3次。对照组自行安排肺康复,不提供康复指导。比较三组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康复前后静息肺功能、心肺运动试验和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 90例患者中,82例(91. 1%)完成试验,其中康复1组27例,康复2组27例,对照组28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1组平均快速步行训练运动量高于康复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康复前后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1组和康复2组患者康复后的深吸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IC%pred)较康复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1组和康复2组患者康复后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 vO_2%pred)、CAT评分较康复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两组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1组患者的无氧阈占预计值百分比(AT%pred)、无氧阈(AT)时间康复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达到60%~75%HRR快速步行亚极量训练,可获得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延迟无氧阈,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房颤对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的静态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30例,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各15例,两组间基本情况保持均衡。所有患者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进行静态肺功能及症状限制的极量心肺运动测试。肺功能由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两者实测值分别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1秒率表示;运动耐量用峰值时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表示,通气效率用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AT)表示。结果:房颤组表现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障碍,而窦律组平均肺通气功能正常;房颤组运动耐量水平显著低于窦律组,两组peak VO2/kg分别为17.34±2.82 ml·kg-1·min-1、20.35±4.13 ml·kg-1·min-(1P=0.03);两组间VE/VCO2@AT也有显著性差异(34.48±4.16 vs 29.80±4.51,P0.01)。结论:二尖瓣术后合并房颤的患者,其肺容积及运动耐量明显低于窦律的患者,运动耐量下降的主要机制为心排血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在心肌缺血患者的变化特点。方法:52例胸痛患者,分别行CPET、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分为心肌缺血组及非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CPET相关指标如每公斤体重峰摄氧量(VO2peak/kg)、峰摄氧量(VO2peak)、峰氧脉搏(VO2peak/HR)、最大呼吸频率(RR)、氧斜率(O2slope)、呼吸储备(BR)、最大心率(HR)、心率储备(HRreserve)和无氧阈(AT)、无氧阈时氧气通气当量(VE/VO2@AT)、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AT)、无氧阈时氧脉搏(VO2/HR@AT)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心脏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的比值(E/A值)和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E/A值及E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心肌缺血组VO2peak/kg、VO2peak、VO2peak/HR、HR、AT、VO2/HR@AT低于非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患者VO2peak/kg、VO2peak、VO2peak/HR、AT和VO2/HR@AT等心肺运动指标较非心肌缺血患者降低。  相似文献   

7.
彭淑华 《全科护理》2021,19(24):3390-3392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COPD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就诊的60例COPD病人临床资料,将30例行常规护理的COPD病人纳入对照组,将30例行早期康复护理的COPD病人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病人的CAT评分、肺功能指标和运动耐力.结果:研究组护理1个月后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6MW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COPD病人的CAT评分,改善病人肺功能指标,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摄氧效率斜率(OUES)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价值。方法对54 例肺功能Ⅱ~Ⅳ级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评价,采用症状限制性Steep 分级平板运动方案,同时测定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峰值摄氧量(VO2peak)、每分通气量(VE)、呼吸气体交换率(RER)。采用对数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VO2与VE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VO2=algVE+b,计算摄氧效率斜率(OUES),即a。同时测定无氧阈(VAT)。结果OUES与VO2peak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75% OUES、90% OUES、100% OUES三者均值无显著性差异(F=0.239, P=0.830)。结论OUES可以反映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75% OUES可以作为亚极量运动水平心肺功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康复锻炼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康复锻炼,内容包括扩胸、弯腰、下蹲、伸腿及缩唇呼吸等。评价运动训练6个月后2组患者的FEV1(%)、FEV1/FVC(%)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FEV1(%)、FEV1/FVC(%)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肺康复锻炼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Borg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心率(HR)、心脏指数(CI),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评估康复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Borg评分[(2.38±0.45)分]、FEV1[(3.65±1.31)%]、FVC[(64.09±12.10)%]、FEV1/FVC[(61.98±11.34)%]、VO2max[(19.62±4.06) ml/kg/min]、AT[(669.25±133.82) ml/min]、HR[(96.52±20.59)次/分]、CI[(3.98±1.17) L/min/m2]、6MWD[(315.25±60.12)m]、总有效率(58.33%)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可以缓解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周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和心率恢复值(HRR1)的影响。方法:对3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变时性功能正常组(G1,n=19,HRR%≥0.8);变时性功能不全组(G2,n=11,HRR%0.8),并测定受试者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HR)、摄氧量(VO2)、ST段下降数值和血压。12周运动康复后再次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实验,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上述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与康复程序前相比,12周康复程序后,G1和G2组的VO2peak、HRR1均有显著增加(G1,8%,P0.01;G2,4%,P0.05)、(G1,18.6±3.3—23.8±4.5,P0.01;G2,12.8±4.2—13.7±3.5,P0.05),而G1比G2提高的更加明显。ST段降低显著改善(G1,-0.7±0.5—-0.2±0.5,P0.05;G2,-0.9±0.5—-0.3±0.6,P0.05)。HRR%有显著增加(G1,84.2±2.5—88.9±6.1,P0.05;G2,60.2±8.3—75.8±3.8,P0.05)。结论:12周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包括变时性功能正常者和变时性功能不全者)的运动能力,提高冠心病患者运动时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上述积极作用对变时性功能正常者的体现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中计数法(CS)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率乃至运动强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两组人群参加测试,第一组为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北京友谊医院呼吸科门诊COPD患者,共28人;第二组为健康人群,共25人。讲明实验方法并指导患者试做后,受试者先进行功率自行车运动,待心率较静息心率上升20%左右,开始CS测试,记录计数值(CSN1)和平均心率(HR1);休息30 min后进行平板运动,增减平板速度来调节运动强度,通过受试者的CSN来估计运动强度,当CSN在CSN1±5以内时,记录为CSN2,该时间段的平均心率记为HR2。结果分别对两组人群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HR1和HR2,结果显示,COPD组的HR1和HR2无显著性差异(t=-1.523,P=0.139),健康人组的HR1和HR2无显著性差异(t=-1.427,P=0.167)。COPD组的HR1和HR2相关性比较,呈显著相关(r=0.932);健康人组的HR1和HR2相关性比较,呈显著相关(r=0.944)。结论 CS与COPD患者的心率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作运动过程中自行评估运动强度的指标,指导康复及锻炼。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比较上下肢并用和单用下肢进行锻炼对改善有氧能力的作用.研究对象为11名身体健康但体质较差且不好活动的男性。训练前作运动试验,方法包括3~4个亚极量负荷和1个极量负荷,每一负荷持续5分钟,用Monarch 功率自行车进行。上下肢并用组另作一次上下肢并用的极量负荷试验,下肢用Monarch 功率自行车,上肢用可调节的(?)leisch 功率台,按单用下肢运动所测定的负荷分配为下肢70%。上肢30%。于每个亚极量负荷的最后一分钟和极量负荷的每一分钟收集呼出气。运动过程中每分钟测心率、血压各一次。经6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康复锻炼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40例,对其实施全面的肺康复锻炼,评价并比较40例患者进行锻炼前后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测试及COPD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问卷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CAT)。结果干预前后,40例患者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FEV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min步行距离测试及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运动耐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R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U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和呼吸训练(均1次/d,均20min/次,5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值(AT)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UT组的各项评分均较R组和RT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RT组较R组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6MWT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呼吸训练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心肺功能试验(CPE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评价中的作用及与静态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6例稳定期COPD患者、30例正常对照进行踏车下的负荷递增的运动心肺功能和静态肺功能检查.结果 COPD组最大耗氧量(VO2max)、无氧阈(AT)、最大通气量(Vemax)、通气储备(B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最大做功(Wmax)、氧脉搏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组VO2max、AT、Vemax、BR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值流量(PEF)呈正相关(P<0.05),与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无相关(P0.05).结论 运动心肺功能参数与静态肺功能参数呈相关关系,运动心肺功能测定可用于COPD患者早期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T评估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CAT评估联合呼吸功能锻炼的42例COPD患者设为观察组(2016年1—3月收治),选取采用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的41例COPD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10—12月收治),比较2组的CAT评分、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病情发作、再次入院情况。结果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的病情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AT评估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促进COPD患者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减少病情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运动并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是否具有显著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按一定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v5.3软件包处理,以肺功能[FEV1、FEV1%、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6min步行距离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FEV1方面,运动并呼吸肌锻炼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FEV1%、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6min步行距离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并呼吸肌锻炼有益于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及体能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下肢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肺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频度等的设定进行探索,为制定出适合中国COPD患者的肺康复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训练组1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维持日常活动量;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外,还接受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 min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方式采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初始训练强度为70%最大运动负荷(WRmax),当患者能够连续2次完成预设的训练强度和时间时,以10% WRmax的梯度增加训练负荷作为下一个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结果 经过8周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较训练前平均增加(45.3±27.3)m(P<0.05),WRmax增加(10.8±6.9)watt,峰值摄氧量(VO2 Peak)增加(158.9±137.3)ml/min,VO2/kg增加(2.6±2.6)ml·min-1·kg-1,无氧阈(AT)增加(93.1±91.2)ml/min,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指标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增加(102.6±177.9)ml/min(P<0.05),分钟通气量(VE)增加(5.3±4.9)L/min(P<0.01);心功能指标最大氧脉(O2 pulse)和最大心率(HRmax)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静态肺功能指标于训练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同时,对照组上述各组指标在8周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下肢高强度运动训练可以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在运动中的通气功能和心功能,但是对静态肺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 min,以70% WRmax作为起始训练强度,在能连续2次完成规定的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前提下,以10% WRmax为梯度递增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这一肺康复下肢运动训练处方对于中重度COPD患者来说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茶碱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50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茶碱6—8mg/kg/d,对照组20例口服安慰剂均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运动心肺功能与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显示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及FVC)及运动心肺功能指标(Wmax、V02max/kg、VO2/HR、VEmax)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改善(P〈0.05)。结论:长期口服茶碱可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