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钟林 《新医学》2004,35(9):521-522
1引言 全世界每年死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与心脏猝死者多达1 900万,其中70%主要死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及相继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近年许多权威学者共同建议将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定名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gue),而同时存在的易于形成血栓的血液与易于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心肌则分别称为易损血液与易损心肌,集这些易损因素于一身的患者便是易损病人.据此,学者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是"从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一种累及全身的心血管疾病.这种全新观点的提出,被认为不但可用以阐释ACS与心脏猝死的发生机制,而且是对既往有关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经验的高度概括与精辟总结,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普遍重视.因此,加强对易损斑块特点和临床意义的认识与研究,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1]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容易引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如何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前尽快和准确地识别出易损斑块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已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着重于从颈动脉斑块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分析,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无创性筛查手段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闭塞是心血管病事件的主要病理机制。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血管功能就可出现异常,斑块破裂与否取决于斑块内在生物特性和外在力学特征,斑块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发生形变,不同类型斑块发生形变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纤维帽薄的脂质斑块及斑块肩部易发生形变而破裂。而斑块回声强弱与斑块的软硬度无明确相关。如何评价斑块的形变大小是目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力学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动脉血管结构、功能及力学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但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死因是易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易损斑块破裂是发生ACS最重要的始动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生物学标志物与动脉斑块的形成、失稳定性及破裂有关。本文综述了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在易损斑块早期诊断、ACS危险分层、靶向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1].ACS患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易损性,而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2].易损斑块破裂是ACS发生最重要的始动环节,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率[3].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原因 ,而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血栓形成则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 ,在经过多年的无症状发生 ,发展后为什么突然并发威胁生命的血栓形成呢 ?文献报告[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管腔狭窄程度不成正比 ,而与管壁病变、粥样斑块的成份和脆性有关。斑块中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改变了斑块的脆性 ,从而导致斑块破裂[2 ] 。本文就斑块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1 急性冠状动脉综…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ogenic death,SCD),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易损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裂缝、溃疡或破裂并触发血栓形成所致.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主要从斑块内新生血管、高分辨磁共振及抗血管治疗三个方面对IPH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春丽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36-263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临床及病理证实,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及生物学性状,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发现,60%~8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斑块破裂造成,且大部分病变并不伴管腔明显狭窄[1].因此,研究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探究其向稳定方向转变的治疗途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易损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传统影像学手段关注引起管腔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而忽略了对易损斑块的显示。随着对粥样斑块病理生理学认识的深入,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及识别易损斑块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无创影像学技术识别斑块成分及形态特征、进而评估斑块易损性,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预测及预防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机制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导致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可引起心脏性猝死.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在不同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其与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组病症 ,其发生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的首位。ACS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是动态多变的过程 ,其机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阻塞。为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国际心血管病界对除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研究外 ,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炎症、遗传、免疫尤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机理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其中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和非盯段抬高型心肌梗塞(MI),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而炎症是导致冠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以及闭塞性血栓的重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细胞外基质,是斑块破裂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斑块成分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冠脉斑块MR成像原理,描述现有MRI技术下斑块的信号特点,并讨论MR在斑块成像的新对比剂、靶向分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主要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AS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其导致的临床事件之间仅存在弱的相关性,易损斑块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其形态学特点和转归预示着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作危险性。如何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系统中的易损斑块并及时进行干预,成为现阶段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希望通过血清学指标或各种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和高危患者。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经食管超声技术可显示冠状动脉起始处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通常是指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及冠状动脉猝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即有破裂倾向、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当斑块破裂时,在斑块上或斑块附近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而这样的易损斑块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并不一定严重.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组病症,其发生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的首位.ACS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是动态多变的过程,其机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阻塞.为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国际心血管病界对除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研究外,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炎症、遗传、免疫尤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机理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其中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成为ACS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冠脉腔内超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脂质溢出1例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200032)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钱菊英,沈学东,魏盟,林佑善,严卫,李清,何梅先,陈灏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脂质溢出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诊断有助于及...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其基本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与血栓的形成等.而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可累及全身动脉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即脂质积聚,其中主要是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的结缔组织;局部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胶原、弹力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2],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特别是与 ACS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