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通过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之一.选取与中国近代城市有特殊关系的1945年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综述探讨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是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示城市规划发展的演变规律,从城市规划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进行历史分析。从中得知国外城市规划思想导入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三种主要途径。国外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导入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范型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这种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展开的,也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同战争程度而展开的,反映了这一段城市规划历史的侵略与战争色彩。  相似文献   

3.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青岛在城市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一系列城市规划,以其完整性、独立性与延续性,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关系等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使青岛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有相对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由一个渔港村落快速演变为国际大都市而受到世界瞩目,是典型的近代新兴殖民城市。从城市规划史学的角度出发,选取1841-1904年之间的香港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港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动因及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剖析了该时期内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演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作用的历史研究——以近代青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青岛,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乃至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近代青岛不仅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认识城市发展规律、进行城市规划决策都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国际间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台湾在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1843年开埠之前,上海只是一个中等县城.开埠之后,外国殖民者将西方城市建设导入上海并由此带动了上海老城区的改造,促使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上海亦由此加速发展成为远东国际大城市.上海近代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缩影,其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从新市区建设到老城区改造走向局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整体规划,亦是近代中国主流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幸 《城市规划》2021,45(1):46-53
以中国近代早期的城市规划知识及其形成为研究对象,根据《雅典宪章》定义的城市功能,对比晚清中国城市发展状况,选取马路、公园和商埠为关键词,分析近代早期的建设实践和历史文献,梳理城市规划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利用爱如生申报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与分析,验证近代早期各项城市规划知识的公众接受状况,以期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流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与上海、武汉辟有多国租界一样,天津辟有九国租界,租界的建设对天津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1860~1949年89年间的天津近代城市规划,提出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城市局部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租界规划建设、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建设、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等城市规划主要内容,阐述了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鸦片战争中最早开埠的城市,上海逐步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模式.开始受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本文将上海自开埠至建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分为租界发展时期(1843年至1927年)、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时期(1927年至T937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时期(1945年至1949年)四个阶段.详述了各时期几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对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本文认为近代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锋据点,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于海漪 《华中建筑》2005,23(4):140-143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于城市建设实践,是他的社会系统规划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延伸。其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实践性和超前于当时的社会和学科发展。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探索了从中国传统都府州城向近代城市发展的一种自主发展的道路。张謇城市规划思想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之第一位。它对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走出中国的、地区的独特道路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傅舒兰 《建筑师》2018,(1):42-46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的引入近代城市规划、1940年代以后建设城市规划学科、1960年代成立东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室、到目前致力推进"街区营造"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和剖析城市设计这一概念在日本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天洁  李泽  孙媛 《新建筑》2012,(5):33-40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背景,考察近代开埠城市天津的公园发展历程,探究西方及日本造园手法和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它的影响,进而剖析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再利用,并尝试结合游园体验来解读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混杂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汉作为沿江城市中开埠最早、近代城市规划活动活跃的城市之一,经历了“租界-汉口-武汉”的规划发展历程。作者简要介绍了武汉近代时期的城市规划活动,分析其特征及对现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海漪 《华中建筑》2004,22(5):142-145
张謇领导下的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本系列文章是对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的继续,主要介绍了对于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中,关于编年史、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以及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部分。指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的道路。研究主要运用立足于的综合方法。包括历史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百浩  熊浩 《城市规划》2003,27(10):46-52,71
作为近代中国的首都 ,南京的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以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近代南京城市转型的动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梳理出近代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为城市转型期、首都规划期、首都沦陷期和首都复原期 ,并从作为首都的城市规划定位、“西体中用”的指导思想、“官本位”的规划实施三方面总结了其发展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见证了改造中国城市的重要努力,改革主义者们努力重塑城市的空间体制(建筑与城市规划),并装扮城市及其市民(公共卫生及保健)。该领域已成为中国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中国近代城市史的英文研究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文献阅览回顾其在过去30余年中的发展历程,辨析其研究对象、视角、范式、方法等的系列转变。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城市中种植行道树的观念形成于民初、并在1920年代后期得以深入人心,成为道路建设和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考察近代城市行道树种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其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巴黎改造和维也纳等欧洲城市拆墙辟道运动,同时被引入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并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标志之一。西方的这些经验在20世纪初传入日本后,行道树成为模仿西方城市意象的重要道具,同时满足了防灾需求。我国近代的行道树种植观念即在此影响下形成。民国的行道树文献带着普及知识、规训市民行为、强化民族主义意识等多重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国家建构的进程。考察行道树种植观念的形成是研究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思想史的样例。  相似文献   

19.
济南是近代中国内陆省会、铁路沿线、自开埠的城市之—,在“拥有主权+西方模式”的框架下,其城市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该文简要介绍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析了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国际比较城市规划史之视点,从时间与背景、城市化、城市及其规划类型、城市规划性质与内涵等几个方面,对中西方近代城市规划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探究两种近代城市规划的普遍性(近代性)与特殊性(欧美性、中国性)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