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壁AMI)大多是由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所致,小部分由左回旋支闭塞引致。我们通过急诊AMI心电图与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观察了心电图对下壁AMI梗塞相关动脉的急诊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体表心电图(ECG)预测的梗死相关动脉(IR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判断错误的原因.方法 搜集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并且术前有≥2份18导联ECG,排除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起搏器置入术后或ECG显示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都在2 h内施行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最常用的ECG标准判断IRA,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选STEMI患者256例,其中214例能够通过ECG判断IRA,24例判断错误,18例无法判断.判断错误和无法判断的42例患者中有19例(45.2%)IRA为左回旋支,16例(38.1%)为右冠状动脉,5例(11.9%)为左前降支,1例(2.4%)为中间支,l例(2.4%)为左主干;7例(16.7%)合并双支病变,7例(16.7%)合并三支病变;2例(4.7%)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2例(4.7%)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小分支闭塞.结论 侧支循环影响ECG对IRA的判断.ECG无法判断IRA时最常见于左回旋支、右冠脉病变.解剖变异、早期复极综合征或小分支闭塞也会影响IRA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清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鄄CRP)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血清hs鄄CRP水平,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陈旧心肌梗死(O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清hs鄄CR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UAP组及AMI组皆高于OMI组,UAP组与AMI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三支病变组明显高于非三支病变组,血清hs鄄CRP水平与ACS患者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s=0.609,P<0.01)。结论:hs鄄CRP可能是慢性炎症引发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清hs鄄CRP水平可较灵敏地反映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为不稳定斑块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中的判定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入到左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并就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心电图各种特征上,两组的占比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STⅢ↑>Ⅱ↑、ST V4R↑≥0.5 m V、ST↓V3/ST↑Ⅲ<0.5、STⅢ↑>Ⅱ↑合并ST V5-6↓提示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正确率为88.37%、81.40%、88.37%、39.53%;STⅠ、av L↑或等电位点、ST V5-6↑或等电位点、ST↓V3/ST↑Ⅲ>1.2、STⅢ↑≤Ⅱ↑合并ST V5-6↑或等电位点提示为左冠状动脉病变的正确率为83.78%、100.0%、89.19%、54.05%。结论心电图检查用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血管的判断上准确性较高,不同的心电图征象反应了不同的病变血管,可以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初步判断中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检测指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发病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7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5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35例和三支病变组43例,同时选择50例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其他气质型心脏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急诊入院时行纤维蛋白原测定,入院次日测定血脂,分析FIB、HDL-C、ApoA1指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发病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和UAP组患者HDL-C、ApoA1两项检测结果均显著降低(P<0.05),AMI组FIB显著高于UAP组和对照组(P<0.05),UAP组和对照组FI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FIB呈正相关,与HDL、ApoA1呈负相关。结论 HDL-C、ApoA1、FIB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在干预治疗血脂指标(HDL-C、LDL-C、TC)达防治目标的同时,给予升高ApoA1、降低FIB的干预治疗,调整ApoA1>1.3mmol/L、FIB<2.6g/L,可有效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压低Ⅰ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预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6例,对其展开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依照造影结果对罪犯血管进行判断,将心电图预测结果与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造影确定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57例,左回旋支19例;经心电图ST段改变预测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结论心电图ST段改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王海英 《河北医药》2012,34(8):1200-1201
临床上除了症状和血清心肌标记物生化指标外,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最简便的措施.随着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和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逐渐被人们熟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多由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引起,少数为左回旋支(LCX)病变所致[1],心电图共同表现为STⅡ、Ⅲ、aVF抬高,但两者预后不同,由RCA近端闭塞形成IAMI时,约半数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而LCX闭塞引起的IAMI者预后相对较好[2].故判断IAMI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IRA)对评估预后及确定下一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心电图ST段改变早期判断IAMI梗死相关动脉更具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90例IAMI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旨在评价心电图对预测IAMI冠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科近几年对70例患者冠状动脉进行造影并与临床和心电图对比分析。方法对70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心病(C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较心电图阳性率高,并可清楚了解冠脉的狭窄、病变程度等,而部分仅靠心电图或临床表现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结论对冠心病的诊断不能仅凭心电图或临床表现确定,应进一步补充其他相关检查,有条件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弥补仅凭心电图和临床表现诊断冠心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QRSd)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anfarction,AMI)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AMI 90例的临床资料.依照入院时心电图QRSd分为A组40例,QRSd为0.06 ~0.08 s,B组30例,QRSd为0.08 ~0.10 s,C组20例,QRSd>0.10s.比较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及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发生率均低于B、C组,Killip心功能Ⅱ级构成比高于B、C组,心功能Ⅳ级构成比低于B、C组(P<0.05);A组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低于B、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B、C组(P<0.05).结论 QRSd与AMI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关联,可作为判断AMI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8例高龄(>75岁)AMI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高龄老年AMI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最多,为40例(69.0%),其次是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7例(63.8%)和合并糖尿病患者17例(29.3%).在AMI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最常见,为23例(62.2%).AMI患者发病时,有6例(10.3%)为非ST段抬高型,52例(89.7%)为ST段抬高型.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支冠状动脉病变者30例(51.7%);3支病变者次之,为25例(43.1%);单支病变者最少,为3例(5.2%).患者平均Gensini评分为(86 ±45)分.结论 高龄老年AM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常见,病变程度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价值。方法收入5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7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时相hs-CRP含量。研究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Gensini评分关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MI组与UA组相比,AM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s=0.859,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征。结果通过对7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者24例,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者46例。通过对患者心电图进行分析可知,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者V3ST抬高总和以及Ⅱ、ⅢaVF ST抬高总和比之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者ST抬高V1/V 3≥1以及ST抬高Ⅱ/Ⅲ≥1此之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者明显要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冠状动脉造影和显著提高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率,为指导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 (NSTE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一种 ,临床并不少见 ,但却常常被临床医生忽视。NSTEMI的临床危险性及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为此 ,笔者对104例NSTEMI患者进行了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自1997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NSTEMI患者104例。年龄39~76岁。其中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检查者45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ST段上抬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256例 ,年龄34~80岁。其中行冠脉造影检查者122例。所有NSTEMI和AMI患者均符合A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GRACE评分、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特性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9月~2011年1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0例,根据其GRACE评分分值分为低危组(n=42)和高危组(n=68),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测定其血浆BNP浓度,比较二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和血浆BNP的差异。结果低危组与高危组在年龄、肾功能、血糖、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低位组(P0.05),GRACE积分高危组其冠状动脉病变常以双支或多支病变为主,且C型病变多见。结论 GRACE评分联合BNP对判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AMI)多由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引起心肌坏死,临床及病理已得到证实.然而,AMI发生在正常冠状动脉时,其发病机制很难在临床或病理进行研究,本文根据9例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的特点结合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接受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60例,通过心电图的结果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患者(ST段抬高型)与对照组患者(非ST段抬高型)各80例,对两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出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结果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得出,观察组患者单支病变的比例为48.75%(39/80),较对照组22.5%(18/80)明显高,观察组患者三支病变的比例为27.5%(22/80),较对照组65%(52/80)明显低,观察组患者室壁瘤的形成率为42.5%(34/80),较对照组11.25%(9/80)明显高。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各有不同,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以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在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方法 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对照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者19例,Ⅰ导联ST段压低者14例(73.3%),aVL导联ST段压低者16例(84.2%),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者9例,Ⅰ导联无ST段压低者7例(77.8%),aVL导联无ST段压低者8例(88.9%)。结论 aVL与Ⅰ导联的ST段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相关动脉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对39例AMI并糖尿病患者行直接、补救或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造影结果与同期收治的33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相比较,术前术后监测血糖、正确使用胰岛素,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AMI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19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LMI患者;PCI术后病情和血糖水平均易反复,但无1例死亡。结论AMI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弥漫,实施针对性强化护理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阻塞、评价其预后、治疗以及判断是否需要及时重建血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提高心电图对判断梗死部位与相关动脉梗死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符合世界卫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