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类比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类比法的概念与意义类比法 ,即取象比类法 ,是指将两个特殊的事物进行比较 ,根据其共同点 ,推论和论证其在其它方面的特性与规律也是相同的一种思维方法。《素问·示从容论》称之为“援物比类”。如此 ,通过已知事物的特点或性质来理解未知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目的。通过较为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奥的医学道理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以此知彼 ,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是中医学理论中较为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也正是中医学十分强调“象”,如“藏象”、“脉象”、“舌象”、“阴阳应象”等的原…  相似文献   

2.
浅议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祖国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易传·系辞》所说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古典的思维方式,虽然尚不如近代逻辑学中的类比法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那样严密,但是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祖国医学就已经开始运用与近代现代方法相类似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推论,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3.
<正>取类比象思维作为中医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规律和抽象意义,经过大量经验的积累和直观的归类、类推和对照,找出事物的共性并以此将其相关联,进而由象及理认识和把握其他认识对象。按照"象同类同"原则,借助意象思维和理性推导,从已知到未知、由一般到个别、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1-3]。  相似文献   

4.
从“象”的内涵分层及与脉诊的关系、单要素“位数形势”属性脉象的取象、多要素脉象的组合取象 3个方面探讨象数思维对脉象、脉象属性、脉象组合的影响。中医脉象是位数形势各属性多要素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也是对各属性不断取象的过程。通过从象数思维角度对脉象属性和脉象组合的探讨,增强了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为临证辨脉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为临床辨证服务。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模型是一种实验方式,通过模型来研究真实自然界对象,称为“模拟”,也叫“仿真”,实际上包含着类比。类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借助于对某种属性,关系的知识,通过与另一类对象的某种相似的比较,而达到对后者的某种未知属性和关系的推测性了解。一般逻辑学教科书把类比法的基本公式表达为:  相似文献   

7.
试论“取类比象”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并分析“取类比象”认识方法的由来、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理论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其既有助于从事物同一性的角度,宏观认识并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寻究未知生命奥秘的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忽视不同事物间搓 异性,从而影响中医理论准确表述的缺陷。为避免这一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宏观比类和特殊比类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个案研究包括个案研究法(简称个案法)和个别教育。个案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它是以一个人或一种情景为研究对象的方法,是为研究特殊的教育案例而采取的方法。个别教育,是相当于普通教育而言的,逐一对个体进行行之有效教育的一种方法。个别教育是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人们研究自然界规律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朴素认知方法,又称“援物比类”。是以“象”的相似关联性研究为基础,发掘物质本质属性的实践方法。长期以来,“取象比类”便一直成为中医学广泛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人研究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原创思维,并为中医学所长期应用,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内容,在时下的中医研究当中仍具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法的作用在于“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康德语)。在科研实践中,类比法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医学发展史上,由于运用类比法而获得新发现、取得新进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加以总结并探析,对今天的医学科研也许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医学的鲜明特征,又能为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取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其应用形式有从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从"意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以及以类比思维建构医学体系等几个方面。这一思维方式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由于"取象思维"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系统的认识,未充分论证事物"类"的同质性以及某些"意象"作为客观规律的不确定性,导致以这一方法为主导形成的中医学学科自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鉴定已从传统的经验鉴别发展到显微、理化、光谱、电脑等新领域,但在目前的中药材行列中,传统经验鉴别仍是最广泛、最实用的鉴别方法,其中突出的一种手段就是比类取象,通俗点说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鉴别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雄黄为“黄金石”、乌头为“乌喙”、薯蓣为“山芋”等记载.《吴谱本草》也载人参“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这里的“金”、“喙”、“芋”、“头”等就是一种比类取象的鉴别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中,其理论框架的组成核心来自于《周易》“取象比类”的逻辑思维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根本特征,并介绍了在教学中这一概念的还原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类比法是根据事物的形态、属性、结构、功能以及理论的原则、形式、方法、内容,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试探性的判断方法。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曾指出:“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引领我们前进。”在科学史上有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类比。因此。类比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随着类比法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医籍文献中清浊概念广泛存在“同词异义”现象,因不同取象来源构建的清浊概念具备不同的内涵。取象于天地生成意象的清浊观念,以升降属性为核心特征,后世升清降浊治法、谷气清浊体系、宣清导浊学说等分支理论或由此发展而来。取象于水流动静意象的清浊观念,则以动静属性为核心特征,继而演变出营卫清浊、病机清浊等学说。而中药药性认知也因受取象比类的清浊理论影响,形成了以质重味厚主降者为浊和以辛香雄烈主动者为浊的两种特色鲜明的药性清浊理论。  相似文献   

18.
马静  凌霄  王盼盼  孟菲  李学林 《中医学报》2020,35(9):1870-1874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功效等药性。尽管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且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但依旧具备了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普遍性等缺陷。对于取象比类法的研究需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最终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取象比类法,为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字义演进轨迹入手,探析“象”之含义、藏象之“象”的概念与分类。指出藏象之“象”有多重含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对“数”的应用有数学之数和象数之数的区别。取象运数之数主要不是用来计锋.而是一种象征,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质的而非最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象。中医学较多地使用了象数思维方法。象数之数或鼹在或隐蔽地存在于中医学术体系的诸多方面,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能将数学之数和象数之数相混淆.对二者的区别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甚或是某种警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