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干旱形成过程复杂,监测、评价困难,合适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对科学评估干旱演变规律、准确预测干旱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省的干旱现状,选取降水平均等待时间指数(AWTP)作为评价指数,利用17个代表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近52年来河南省干旱呈现平稳加重趋势(2.03 d/10 a),其中,1973年、1995年、1999年、2010年、2011年的影响范围较大;同时,干旱具有28 a左右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空间上,干旱程度具有豫北豫东豫中豫西豫南的区域分布特征,豫北、豫东、豫中西部和豫南西部干旱加重趋势显著,其他地区干旱发展趋势平缓。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精确识别区域降水的复杂和不确定性特征,探索对于区域降水复杂性的可能影响因素,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下辖的15个农场为研究区域,采用自私兽群算法对多尺度熵参数进行寻优,利用优化后的多尺度熵对1997—2018年各个农场的月降水复杂性测度进行计算分析,采用ArcGIS软件对月降水复杂性测度进行空间化展示,探索导致降水复杂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农场的降水复杂性测度等级最高,东北部农场的次之,西南部农场的复杂性测度等级最低.通过分析发现,人类因素对降水复杂性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人类规律性改造自然的过程会降低降水的复杂性.在模型性能上,自私兽群优化算法的寻优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区域性大暴雨的特征与机理,利用NCEP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区域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5日河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槽及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互作用产生了此次区域暴雨过程.冷空气的移动、对流层深厚的西南急流、中尺度辐合以及切变的形成和发展,对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700 h 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区域强降水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改进区域大暴雨预报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在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雷电灾情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方面,研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形成了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结合GIS技术,形成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承灾体的暴露度分布图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布图,最终叠加形成河南省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豫东和豫西北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豫北和豫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基于2014年、2017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截面数据,运用GWR模型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创新产出水平明显增加,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点和差异,聚集效应较为显著;金融生态环境、科技研发、外商投资均对河南省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上三者对豫西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均高于豫东地区,时间上科技研发的影响程度提高显著,金融生态环境、外商投资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8-2007年上海站降水资料和NCEP逐日700 hPa再分析风场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强降水发生日,在10~20天滤波的合成低频流场上,我国沿海30°N附近地区纬向风明显加强,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为一致的偏南风,故定义这两个区域为影响区.通过单点相关方法,在10~20天滤波的经纬向风场上分别找到一个与影响区风速超前15~20天相关性好的关键区域:110~130°E,0°~10°N和160~140°W,45~55°N.研究表明,关键区域的10~20天低频经纬向风有明显向上海附近地区传播的趋势,并且与15~20天后上海降水有显著正相关,对上海市6-8月未来15天的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10日,河南省教育厅豫教外〔2003〕121号文件通知,我院申报的4个2003年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研究课题全部获得立项:水利系焦爱萍申报的《豫东地区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测绘系杨中华申报的基于DTM的水库测量新技术研究》,水利系罗全胜申报的《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科研处刘瑞新申报的《远程教育网上服务器辅助课件点播》。我院申报的4个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立项@牛双国  相似文献   

8.
《南昌水专学报》2019,(6):62-68
为研究江西省桃江流域降水量特征,以桃江流域内的17个雨量站1957—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变化特征上:桃江流域多年平均值为1 603.49mm,且以2.4mm/10a的趋势增加,其第1主周期为34a,并且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的周期变化;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夏多,秋冬少,且秋、冬季变化剧烈,除了夏季以-4.8mm/10a的速率下降,其余季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为春季(7.3mm/10a)、秋季(7.1mm/10a),冬季降水(5.3mm/10a)。在周期规律上,除冬季的第1主周期为34a外,其余季度为33a;月降水量呈现出"两峰一谷"的形状,降水主要集中在3-8月,10月到翌年1月的降水变化剧烈。空间分布特征:桃江流域年降水量从西南到东北呈现出"偏多-偏少-偏多"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夏两季降水量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秋、冬季降水量空间分布从南到北呈现出"偏多—偏少—偏多"的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北部区域偏多,主要受秋冬季节降水影响;除了冬季的高值中心出现在下游区域外,其他季节均出现在上游流域;上游流域在1-9月均为各区域降水的最大值,而10-12月,下游流域为各区域的最大值;各区域降水在月份分布上均呈现出"双峰一谷"的分布特征,3-9月,各区域降水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桃江流域防洪抗旱及水生态修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3,(5):643-648
日照百分率时空格局是衡量区域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河南省现有17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逐月日照百分率数据,运用SPSS 13.0,从时空格局和趋势分析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日照百分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2008年均日照百分率比1961—1970年降低了9.72%;月份对比上,1月和12月的日照百分率递减趋势较为明显,且大部分台站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仅有4月的日照百分率变化呈现递增状态;季节对比上,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冬季,大部分站点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地势较高的栾川、卢氏、西峡和孟津等西部4站点日照百分率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工程的成败。选取郧西、十堰、淅川3地1961~2008年的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分析法和频谱法对水源地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内,水源地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但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水源地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有进一步集中趋势。水源地年际降水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有3个明显的增加期和2个减少期。根据频谱分析,水源地降水变化存在4年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关分析的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淮河流域暴雨灾害为研究对象,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方面出发,选择降水量、径流量、河网、高程、坡度、人口、经济等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得到淮河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图、易损图及综合风险图,利用洪涝淹没面积数据验证暴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2)淮河流域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中北部、安徽中部、山东南部及江苏东北部;3)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4)洪涝淹没区隶属中高风险等级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24%,与实际情况吻合,风险评估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3700测井曲线资料,对大民屯凹陷曹台潜山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高角度缝、斜交缝、水平缝、网状缝四种裂缝类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地质成因法、构造裂缝平面分布3种方法预测裂缝的空间分布,总结出该区裂缝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工区北部、西部裂缝密度达50条/m,工区南部、东部裂缝密度20条/m左右,裂缝总体上是北部比南部好,西部比东部好;断层尖端及其延长部位、潜山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而构造低部位是裂缝欠发育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用非线性回归问题的迭代法,导出了年降雨量与入渗补给量关系式,求出了多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该成果可作为豫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灌区规划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盆地的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沉积特征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和盆地充填演化历史 .根据古水流特征 ,认为西峡盆地北部边界断层以北是主要物源区 ,南部物源区是次要物源区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为冲积扇体系、辫状河体系和曲流河体系 ,整个盆地为不对称充填 ,是典型的雁行式排列的走滑引张盆地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降雨侵蚀力(R)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动能有关,反映了降雨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1961—2019年江西省2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雨量数据,基于降雨侵蚀力模型,通过Mann-Kendall相关检验、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分析江西省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西省年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从赣南到赣北逐渐增加,同时降雨空间分布和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春季和夏季降雨侵蚀力在3 000~6 000 MJ·mm·hm-2·h-1·a-1,且春季降雨侵蚀力最大值高于夏季,而秋冬季降雨侵蚀力明显小于春夏季;江西省年降雨侵蚀力平均最大值分布在赣北区域,其次为赣中,赣南最小,侵蚀力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研究表明江西省因降雨导致侵蚀力不断增加,尤其以春夏季更为剧烈,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自1951年以来全球平均的气温和海温距平的时间演变特征,发现从1951年至今,全球增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冷期、暖期和快速增暖期,时段分别为1951—1978年,1979—1997年和1998年至今。对应这3个阶段,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有明显差异:冷期,主要多雨区位于中国华北、东北南部、黄淮流域等地区,而长江流域少雨;暖期,主要多雨区位于中国长江流域,而华北和黄淮流域以及华南地区少雨;快速增暖期,降水分布呈南多北少的形势,北纬36。以南降水多,而北纬36°以北降水少。不同阶段ENSO次年的降水分布对阶段平均的雨带分布具有一定贡献,但是贡献大小由ENSO发生的频次多少决定,而ENSO发生频次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并非直线相关,暖期ENSO发生频次低于冷期,而快速增暖期最高。而东亚夏季风强度及环流异常分布型式在3个阶段发生了明显改变,可能是导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北纬 40°为界 ,塔克拉玛干沙漠可分为两大沉积区 ,即北部为东西向塔里木河干流形成的古老和近现代的冲洪积泛滥平原 ,南部为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诸多水系形成的古老或近现代冲 (湖 )积细土平原。查明两大沉积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为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地理环境变迁和地下水系统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沿塔中公路勘查塔克拉玛干沙漠水文地质特征中 ,电性特征很好地反映出两个不同沉积区及与之对应的水文地质单元 ,同时根据电性分布特征 ,绘制了塔中公路沿线的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 ,并对塔里木河的早、中、晚期古河道的演化进行了推测 ,为开展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形成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北地区横跨淮南淮北,南滨长江,北近黄河,东阻黄海,富鱼盐之利,西接皖豫而控扼中原,中有邗沟和泗水纵贯南北,得方舟之便,是大一统局面下通邮最早的地区之一,著名的"秦邮"即因此而得名。两汉时期,各地有传舍,供歇宿;有邮亭,供传递文书。魏晋南北朝时期,苏北地区大部分时间分属南北,军邮较为繁多。隋朝虽短暂统一,但开凿了贯通南...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环境模糊系统理论 ,对东、南海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东海近岸海域污染由北向南呈加重趋势 ,南海近岸海域污染由东到西呈加重趋势 ,东海污染重于南海。并对水质污染各因素进行发考察 ,认为重金属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环境模糊系统理论,对东、南海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海域污染由北向南呈加重趋势,南海近岸海域污染由东到西呈加重趋势,东海污染重于南海。并对水质污染各因素进行发考察,认为重金属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