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院5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司延斌  张婕  任淑萍 《中国药师》2009,12(11):1599-1601
目的:分析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报的53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530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3大类药物,药品种类共18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4.15%;给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引起的ADR399例,占75.28%;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70%。结论: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药师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ADR发生在大于60岁的人群占31.69%;发生在小于14岁的人群占18.13%;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2.89%;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品种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282例,占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等;累及胃肠道反应共260例,占45.77%,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结论注意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ADR的预防和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2011年76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最新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收集并上报的767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7例ADR报告中,50~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2.99%;以抗肿瘤药居多,占72.40%;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9.9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化疗监护,综合考量患者身体状况,优化给药剂量,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39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莉  朱浩 《中国药房》2013,(46):4380-4382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上报的393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剐、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9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高,报告例数为186例(47.33%),中药类排第2位,报告例数为80例(20.36%);患者年龄以41-60岁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居多;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有178例,占45.29%;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00例,占25.46%。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62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3例ADR报告中,40~50岁者ADR构成比最高,占31.14%;以抗肿瘤药居多,占52.49%;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d163.56%;我院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化疗监护,综合考量患者身体状况,优化给药剂量,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相关信秘,促进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 Excel 软件对我院2012年~2014年308份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分析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相关信息,促进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结果308例ADR共涉及13类药品61个品规,以内酰胺类为主,共163例,占52.92%;ADR 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208例,占65.41%;ADR累及器官系统主要集中在皮肤及附件损伤,共168例,占54.55%。结论医务人员及患者均应进一步提高药物ADR防范意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表135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ADR构成比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4类4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d139.26%);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1.1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8.15%);严重的ADR4例(占2.96%)。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我院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肿瘤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并上报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另q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7例ADR报告中,50~60岁者ADR比例最高,占38.90%;以抗肿瘤药居多,占55.1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5.29%;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化疗监护,优化给药剂量,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青  李俊  吕雄文  刘丽萍 《安徽医药》2013,17(11):1993-1995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某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集上报的109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09例ADR报告中,女性(61.47%)多于男性(38.53%),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23.85%;以口服给药方式引起的ADR居多,占57.8%;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以及中药制剂分别位列前三位;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积极改进措施,减少不良反应漏报,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要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呈报的41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临床表现、报告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1例ADR报告中,男190例,女221例,中老年人为主要高发人群(235例,占57.2%);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数量居首位(170例,占39.5%),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抗感染药物64.1%;以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347例,占84.4%);患者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20例,占42.8%);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4例,占1.0%;转归上,治愈318例,占77.4%,好转91例,占22.1%,有后遗症2例,占0.5%,无死亡病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宣传工作,提高专业人员责任意识和监测质量,确保临床安全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提示I临床医师关注ADR,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6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6例ADR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共81例,占94.19%,远高于严重的ADR;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为81.40%(70/86),远高于年轻患者;静脉给药致ADR发生率为60.46%(52/86),高于肌内给药和口服给药;单一用药ADR发生率为77.91%(67/86),高于联合用药;引起ADR的相关药物以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为主,共47例(占54.65%),药品种类数为34种,占所有药品种类数的64.15%。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未来的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4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及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涉及药品、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3大类药品,117个品种。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微生物药(48.97%),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75.4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42.05%)。结论:医院必须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临床与药师之间的沟通.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4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0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0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1.91%(134例);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多,占83.10%(349例);导致ADR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占总数的38.33%(161例),其中以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占总例数的38.81%(163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84-308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淮南新康医院2013年1~12月从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并已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ADR报告中,年龄>7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偏高(6例,占17.6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28例,占82.3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4例,占41.18%);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17例,占5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循环系统(4例,占11.76%),从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呼吸系统、胃肠系统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宜都市3年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24例 ADR 报告,对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ADR 报告中,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发生 ADR 的比例最高,占60.3%;静脉滴注最易导致 ADR,占总例数85.3%;抗感染药的 ADR 居首位,占43.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1.5%。结论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患者过敏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 ADR 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陈宇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221-22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并上报的125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和年龄、引发的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5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有87例,占69.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有117例,占93.6%;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2.4%.结论: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院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连云港市东方医院2005至2008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ADR)上报的161份ADR报表,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药品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61例ADR报表中,抗菌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86.3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2.55%);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力度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23例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科室、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涉及药品30类,中、西药品共43个品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共81例,占6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116例,占94.31%;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例,占41.46%).结论 医院应提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我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宪军  张晓兰 《首都医药》2009,16(16):56-57
目的探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10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中,以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ADR最多(占52.4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6.02%);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2.72%)。结论加强临床ADR监测,掌握ADR发生规律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35.44%(56例);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总例数的84.81%(134例);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47.47%(75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最高,占抗感染药物例数的49.33%(37例);ADR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且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42.41%(6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