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李红 《光明中医》2012,27(8):1562-1564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法。方法 130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基础上用养精种玉汤加味)65例,对照组(仅用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65例,比较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的治疗效果,并用SPSS13.0对疗效做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排卵率为92.31%,妊娠率为61.54%,优于对照组(66.15%,38.46%),排卵率和妊娠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13.510,P=0.000;χ2=6.923,P=0.009),诱发排卵和妊娠效果(OR值),治疗组分别是对照组的6.140倍和2.560倍,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的总体疗效的差异亦有显著意义(χ2=14.271,P=0.001),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结论养精种玉汤加味具有促排卵功效,在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养精种玉汤加味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法.方法 130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基础上用养精种玉汤加味)65例,对照组(仅用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65例,比较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的治疗效果,并用SPSS13.0对疗效做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组排卵率为92.31%,妊娠率为61.54%,优于对照组(66.15%,38.46%),排卵率和妊娠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x2=13.510,P=0.000;x2=6.923,P=0.009),诱发排卵和妊娠效果(OR值),治疗组分别是对照组的6.140倍和2.560倍,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的总体疗效的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14.271,P=0.001),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结论 养精种玉汤加味具有促排卵功效,在西医对症治疗和促排卵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养精种玉汤加味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调周法结合促排卵药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CC)和绒促性素(HCG)治疗;治疗组采用补肾调周法配合促排卵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妊娠率、恢复双向体温的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补肾调周法联合促排卵药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疗效显著,提高妊娠率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排卵障碍与促排卵方法的探讨:附189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谷音 《新中医》1989,21(1):12-15
为探讨较为理想的中西医结合的诱促排卵的方法,笔者对189例因排卵障碍而致不孕的妇女分别采取补肾活血中药、氯(?)酚胺及中药加氯(?)酚胺三组进行促排卵疗效观察,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诱促排卵方法在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降低自然流产率中显示了不容忽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育子汤联合氯米芬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氯米芬组)和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30例,记录2组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治疗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排卵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补肾育子汤联合氯米芬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用氯米芬促排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达英-35、中药周期用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排卵的效果。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达英-35治疗90d后再用中药周期用药促排卵。对照组直接用克罗米芬促排卵,观察两组排卵和妊娠情况,及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症(LUFS)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排卵率及妊娠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LUFS发生率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促排卵前用达英-35可改善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纠正内分泌紊乱,之后用中药促排卵提高了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并减少了LUFS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存在一定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促排卵汤经验方联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58)与对照组(n=60),治疗组患者采用促排卵汤联合氯米芬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氯米芬口服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优势卵泡直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排卵率、妊娠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优势卵泡直径、排卵率、妊娠率及LUFS发生率改善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汤可促进卵泡的发育,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减少LUFS发生率,联合氯米芬可提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治疗组月经干净第3天予中药促排卵汤口服,待卵泡直径18cm,用HCG6000U肌注诱发排卵。对照组在B超监测卵泡直径18cm,单用HCG6000U肌注诱发排卵。结果:治疗组排卵率达86.96%,妊娠率达30.43%;对照组排卵率为60.87%,妊娠率为13.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汤配合HCG促排卵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能显著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促排卵汤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方法:门诊收集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运用补肾促排卵汤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对照组26例运用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分别观察2组总排卵率及总临床妊娠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排卵率分别为80.0%、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5.0%、1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促排卵汤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能够提高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联合氯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联合氯米芬(中西医结合组) 30例,单用氯米芬(西医组) 30例,疗程均为3月,比较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基础体温、B超监测排卵、子宫内膜的变化及妊娠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排卵率为68.62%,西药组排卵率为61.64%。2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结合组妊娠率46.67%,西医组2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结合组自然流产率14.29%,西医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治疗后睾酮(T)、雌二醇(E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2组治疗后优势卵泡直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前改善(P 0.01)。2组治疗后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全部病例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联合氯米芬能够促进排卵,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排卵后能有效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排卵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西医治疗,治疗1年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50%,对照组治愈率54.50%,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排卵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输卵管通液术等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热化湿疏肝活血方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06%,对照组有效率为6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为42.19%;对照组妊娠率为26.56%;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强的松片、注射VitB1,VitB12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按摩疗法综合治疗,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按摩效果更为显著,临床的针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26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中西医结合观察组(n=62),西药观察组(n=64),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分析2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并结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对其安全性作系统的评价。结果:治疗前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与西药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与西药观察组比较增大(P0.05);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均比西药观察组高(P0.05);而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与西药观察组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治愈率比西药观察组高(P0.05);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68%与西药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排卵率、妊娠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枸橼酸氯米芬联合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观察组延迟使用氯米芬联合中药,对照组常规(月经周期第5天)使用氯米芬联合中药,观察3个排卵周期,随访3个月,统计妊娠、流产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卵率为73.08%,黄素化未破裂卵泡(LUF)发生率11.54%,妊娠率69.23%.对照组排卵率为55.13%,黄素化未破裂卵泡发生率24.36%,妊娠率38.46%.两组均无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发生.结论:延迟使用氯米芬联合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徐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22-23
目的:探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最佳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不孕的患者,可以提高受孕的机会。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疗效显著;单纯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中药组予滋阴益气类中药和中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疗程3个月,以视力、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中西药组82%、西药组79%、中药组76%,中西药组总有效率最高,但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相当。显效率:中西药组56%、中药组47%、西药组41%,中西药组显效率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中药内服、外治疗法,并配合降血糖药物。结果:显效20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有效率92.42%。结论:小剂量单种降糖药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潘敏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0):1499-15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4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治愈率为74.6%,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治愈率为55.8%,有效率为76.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来自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组各100例,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采用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0%,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5.00%~80.00%,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组与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的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