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中国故事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各门类的研究均取得很大成绩,而又以故事学研究最为突出。文艺学、文化人类学、类型学、母题学、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历史学等等方法,在故事学研究中都有比较娴熟的运用,产生了一大批令人欣喜的学术成果。对这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厘清,展现出一条不断深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及时总结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在20世纪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给世人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学科"家谱",该书对整个人文学科,特别对中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学术格局的理解,显示出其慧眼与卓识.  相似文献   

4.
毛巧晖 《西北民族研究》2012,(3):198-203,197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群体——解放区学者,他们对于民间文艺的研究围绕"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扬。周扬在民间文艺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强调对民间文学形式和功能的利用,强调民间文学内容的人民性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周扬重视和研究民间文学,是为政治追求服务的,是构建新中国人民的文艺之具体表现,对于20世纪下半叶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神话学是晚清末年现代思潮即民族主义、平民意识以及西学东渐的产物.蒋观云于1903年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提出"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的神话价值观,夏曾佑、鲁迅等继之,中国神话学发端.20~30年代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等各学派传入,给初建中的中国神话学以强大影响和推动.中国神话学有两大来源,即以非西方民族田野材料为根基的西方人类学神话学和以搜神述异为主导的本土传统神话理论.中国神话学从诞生之日起,将两种思潮融为一体,显示了反传统和现代性的特点.20年代,"古史辨"神话学、田野调查研究、文学研究并辔而行,神话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40年代,以大西南的学者群体为中心,把典籍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融为一体,开创了文本研究加综合研究的新阶段,是为第二个高潮.80~90年代,全面推动了从文本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过渡与兼容,学术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转换.20世纪初提出的"创造一个中国神话的系统"的学术理想,到世纪末已接近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类学美学是"文化学转向"在美学领域的一个直接成果,郑元者等学者的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研究以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的学术导向,立足于艺术起源学和民间文艺学课题及其基本结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人类学美学研究,并形成了图腾艺术与艺术起源学研究、民间文艺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美学的人类学重构和实验性写作研究等系列研究链,从而建构起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类学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国学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辩论,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所遭遇到的一种知识困境:无论是顾颉刚强调"国家一体"还是费孝通重视"民族多元",这场知识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争论各方的知识脉络重新进行梳理,分析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边政学派、燕京社会学派、史语所以及未直接参与争论的"延安学派"在此问题上所各自秉持的知识立场与逻辑,由此可识别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所走过的思想轨迹及其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从发起到开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俗学工作者,而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是其中的五大核心领袖人物。(详见拙著《中国民俗研究史》,2003年;《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2001年11月《民俗学刊》)娄子匡,1905年7月20日生,浙江绍兴人,又名适翁,回族。娄子匡青少年时代即爱上了民俗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从事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民俗学的研究。从浙江的宁波勤县到杭州、重庆、台北,他从未间断过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著作颇丰,成绩显赫。他极富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民…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合奇县是我国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玛纳斯》的重要流传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蕴藏,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宝库,20世纪内涌现出了世界闻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以及其他数十位《玛纳斯》史诗歌手。对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开展全面的田野调查,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研究和总结《玛纳斯》传承、发展规律,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洮岷花儿以古朴的民歌样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而显示其独特个性。花儿会是洮岷人民盛大的狂欢节日。田野资料进一步说明 ,“狂欢”是洮岷花儿的一般性格 ,戏谑事象在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是这一性格的重要内容。对戏谑理论的探讨和建构是基于实地的田野材料。这些初步的理论也许对认识现实的民间文艺和文化现象中的戏谑事象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学派是一门科学中由于学说与师承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国人类学是近百年来由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已有相当发展并形成一些学派,如"南派"和"北派"。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派别,值得研究。作者论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即以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成都建立的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学派及该学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特点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杜赞奇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以及研究中构建的复线历史范式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国际学术界兴起了民族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民族主义问题是美国中国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杜赞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学理上的思想资源;杜赞奇的研究也是美国中国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反思浪潮的体现和结晶。  相似文献   

16.
初期的现代故事学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首先,建立了中国民间故事体裁学;其次,初步编制出民间故事分类体系;再次,受进化论影响,运用历史地理学派分析方法,深入讨论了民间故事演进状态。这些成就给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