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EG-VEGF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普外科大肠癌根治术病例128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IM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EG-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G-VEGF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EG-VEGF的表达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别为26.1±9.2、31.2±11.3,差异无显著性.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的标记指数42.5±11.9,较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1).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腹膜转移以及 Dukes 分期有关(P<0.05).结论: 在大肠癌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G-VEGF是一个重要的促进血管生长的因素,并可能成为大肠癌患者一个新的预后因素.EG-VEGF的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NG1基因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及多个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大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中是否具有显著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8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ING1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的差异,研究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ING1 mRNA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均可被检出,同一配对组织相比,癌旁组织中ING1表达量明显高于肿瘤原发灶;(2)ING1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层次、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3)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ING1表达量相比,比值越低其DFS也越低(P<0.0001);(4)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后显示,ING1作为候选抑癌基因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01)。结论 ING1的过度表达是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展过程。ING1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特化蛋白1(Sp1)与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AP-2α)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6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p1 mRNA及AP-2α mRNA表达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60例大肠癌组织中Sp1 mRNA与AP-2α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Sp1 mRNA相对表达值(RQ)分别为13.621±2.433,6.464±1.757;AP-2α mRNA RQ值分别为3.264±0.877,17.484±3.608;大肠癌组织中Sp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AP-2α mRN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组织Sp1 mRNA和AP-2α mRNA表达率分别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或<60岁、不同肿瘤部位各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肠癌的不同组织学分级及Duke分期中,Sp1呈现出过表达状态,则AP-2α呈现出表达降低或缺失状态;60例大肠癌组织中Sp1与AP-2α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849,P<0.001),且呈负相关关系(-1<r<0)。结论 转录因子Sp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而AP-2α则呈现低表达或缺失状态,Sp1与AP-2α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提示Sp1与AP-2α可能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姚敬  韩晓东  汪昱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08-1910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EG—VEGF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普外科大肠癌根治术病例128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IM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EG—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G—VEGF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EG—VEGF的表达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标记指数(1abelingindex,LI)分别为26.1±9.2、31.2±11.3,差异无显著性。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的标记指数42.5±11.9,较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1)。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腹膜转移以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在大肠癌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G—VEGF是一个重要的促进血管生长的因素,并可能成为大肠癌患者一个新的预后因素。EG—VEGF的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PAK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PAK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8 %∶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位于癌细胞胞质,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χ2=8.872,P=0.003;χ2=6.344,P=0.042),与肿瘤部位、大小、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结论 PAK1过度表达同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荣培 《肿瘤学杂志》2012,18(2):124-12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DPC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livison二步法检测6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DPC4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取40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作对照.[结果] DPC4蛋白主要在大肠癌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的胞浆表达,呈棕黄色细颗粒.60例大肠癌标本中DPC4的阳性表达为21例(35.0%),其中强阳性为4例(6.7%).40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DPC4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其中强阳性34例(85.0%).大肠癌组织中DPC4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x2=42.62,P<0.01).大肠癌组织中DPC4蛋白表达水平随组织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随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出现而下降(P<0.01).[结论]且DPC4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urvivin和Cyclin D1在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二者与大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大肠息肉、8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Survivin、Cyclin D1无阳性表达。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Cyclin D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大肠息肉中的表达,且大肠癌中Survivin、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同时Survivin、Cyclin D1二者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Cyclin D1过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Cyclin D1有望成为大肠癌的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A3AR蛋白表达和A3AR mRNA基因扩增,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1例大肠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3AR蛋白表达及其A3AR mRNA扩增.结果: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3AR的阳性率分别为61.29%(19/31)和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3AR mRNA扩增分别是0.0348±0.0195和0.0214±0.01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大肠癌组织A3AR在蛋白和基因水平均升高,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CC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4 0例正常大肠粘膜、6 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DC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DC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9 4 % ,不仅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7 0 % )和正常对照组 (10 0 % ) ,而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肠壁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等无相关性。结论 :DCC表达缺失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可反映大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Survivin和APRIL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08-01-2012-12-31收治且行手术切除大肠癌组织50例、腺瘤组织35例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35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和APRIL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和APRI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38/50)和90.0%(45/50),腺瘤组织中分别为40.0%(14/35)和60.0%(21/35),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的0%(0/35),P〈0.05;Survivin和APRIL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也均显著高于腺瘤组织,P〈0.05,呈逐渐升高趋势。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浆膜/浆膜外和Dukes C+D期者的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未穿透浆膜和Dukes A+B期者,χ^2值分别为5.81、6.17和4.38,P值均〈0.05;组织分级高和有淋巴结转移者的APRIL的表达明显高于组织分级低和无淋巴结转移者,χ^2值分别为5.07和6.34,P值均〈0.05。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和APRIL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05,P〉0.05。结论 Survivin和APRIL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与大肠癌组织表达率逐渐升高,Survivin和APRIL在大肠癌组织表达与病期和分化程度有关,提示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APRIL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前  安泽武 《肿瘤学杂志》2013,19(11):858-861
[目的]探讨HIF-1α和VEGF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癌旁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均为阴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66/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旁组织中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63/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92,P〈0.05)。[结论]HIF-1α与VEGF的表达率均随着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发展而增高,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大肠癌血管生成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是治疗大肠癌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观察50例大肠癌和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ng-1、Ang-2、Tie-2的表达,采用CD105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大肠癌组织Ang-1的表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Ang-2、Tie-2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Ang-2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ng-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0.05);Ang-2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0.05),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Dukes'A、B期(<0.01);Tie-2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0.05);Ang-2、Tie-2的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0.345,<0.05;=0.299,<0.05)。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在大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B7-H1及Bcl-2蛋白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B7-H1及Bcl-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B7-H1及Bc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及B7-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而且B7-H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分期C+D)与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分期A+B)相比,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高-中分化的结直肠癌组织中,B7-H1阴性组Bcl-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7-H1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随访中,死亡的患者均B7-H1表达阳性.结论:B7-H1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及生存期相关,且在高-中分化肿瘤组织中,提示与Bcl-2联合检测可能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联合多种方法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对目前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方法:以"结直肠癌/肝转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分析"为关键词,检索PubM ed、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近5年有关TACE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以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益,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采取包括TACE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提高了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总体疗效,但仍需要随机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和血清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表达与病理及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标本、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及18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测定TP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TP水平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TP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良性病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TP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TP水平较健康组为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A—B期和DukesC—D期患者之间血清TP水平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P水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Dukes分期较晚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瘤组织中TP表达的阳性率高;血清胸苷磷酸化酶的水平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表达水平越高;胸苷磷酸化酶在组织中的表达与其血清的水平呈正相关性,血清胸苷磷酸化酶的水平可以反应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的表达与大肠癌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以期在分子水平上更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及寻找相应的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术后标本的MMP-9及TIMP-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MMP-9和TIMP-1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r=0.397,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Dukes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中的大肠癌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TIMp-1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大肠癌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大肠癌患者MMP-9和TIMP-1蛋白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大肠癌Dukes C期肿瘤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Dukes A期及B期,肿瘤浸润越深,MMP-9蛋白的表达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在恶性度较低或分化程度较高的肿瘤组织中,其TIMP-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较高.MMP-9蛋白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差.MMP-9可作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结果:Galectin-3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3%(41/60)。在结直肠腺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TNMⅠ+Ⅱ期(P〈0.05),不同分化肿瘤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alectin-3蛋白的高表达与结直肠腺癌高侵袭能力、淋巴结转移等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潜在预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GAL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GAL在83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GAL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4%,明显高于在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01),NGAL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P〈0.05)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形态、病理类型、癌性肠梗阻无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GAL阳性表达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NGAL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预后不良有关,NGAL可能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潜在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雷星  陈硕  单涛  陈熹  吴涛  杨屹  李顺乐 《现代肿瘤医学》2018,(16):2548-2552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未予化疗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原发性结肠癌病例80例,分别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的表达。比较PD-L1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PD-L1表达与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癌组织标本中,22例(27.5%)高表达PD-L1,24例(30.0%)中度表达PD-L1,34例(42.5%)弱表达或无PD-L1染色。癌旁和正常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例(11.3%)和5例(6.3%)。PD-L1的表达与TNM分期(P=0.009)、淋巴结转移(P=0.000)、远处转移(P=0.014)呈正相关。PD-L1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大小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变量分析显示:TNM 分期晚、分化程度低、淋巴结或远处转移、PD-L1 表达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L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