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利用资本结构理论重点分析了这种融资偏好背后所反映的公司治理问题,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是其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问题的必然表现.提出了用股权制衡的方法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Daniel Kahnemanh和Amos Tversky的前景理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现,在风险决策中,人们在不同的概率水平下会发生偏好反转,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决策者在高概率和低概率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性。文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了风险决策这一特性,结果发现在收益条件下,中国被试与西方被试表现出同样的偏好反转;然而在损失情况下,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被试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反转。进一步分析发现,损失条件的低概率情况下,中国男性与女性表现出相反的选择偏好,中国的男性偏好损失风险小而损失金额大的选项,而女性则倾向选择损失较少而损失概率大的选项。这说明风险决策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且性别也会对风险偏好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改革由于其历史背景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两权分离模式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使用非对称信息的博弈模型分析高校后勤所有者和高校后勤经理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发现:高校后勤企业(后勤集团)的治理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模型所分析存在基于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问题.对这种决策过程及其选择偏好的研究,无疑对科学决策的形成和规范后勤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国内学者根据代理理论认为股权融资过多的企业未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绩效下降,而本文主要从产品市场竞争对资本结构影响这一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代理问题严重等体制和政策因素有关,但是,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也是导致企业采用低财务杠杆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这一原因而导致的财务保守行为是合理的,它是企业为避免财务风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而采取的战略行为。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者的个人特征、风险偏好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风险偏好受到管理者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水平的影响,而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显著影响;一般情况下,风险偏好型的管理者做出的资本结构决策不会轻易调整,从而会人为地放慢企业实际资本结构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其政策意义在于:企业治理机制中应有制约风险偏好型管理者过分自信的决策行为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M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却与其结论完全相悖,呈现出对股权融资方式的特殊偏好。文章从理论回顾入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并指出国有企业解困的强迫机制、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特殊的动力机制、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特殊的股票发行机制等都是国有企业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融资实质上是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重新配置的过程,融资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公司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和行为,并最终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公司有效治理的基础。我国上市公司在免费资本幻觉的驱使下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形成了重股权、轻债权的融资结构,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低效、控制权市场欠发达、融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融资结构加大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因此,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完善股市融资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改善其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债务融资能力对融资约束公司投资敏感性影响的基础上,探析债务融资能力对股票定价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受到较高融资约束的公司,债务融资能力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且高债务融资能力的公司具有较高的系统风险和预期收益。这是由于信贷限制、公司投资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使得融资约束较高的公司具有更强烈的顺周期性,在股票市场中则表现为系统性风险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是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迈尔斯(Myers,1977)、斯蒂奇( Siddiqi,2009)和史来弗与魏施尼(Shleifer and Vishny,1989)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的理论模型着重于分析可转债对公司无效投资行为的双向制约作用.结果表明,可转债能够实现对公司无效投资的双向治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0-2008年阳间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司为样本对可转债发行与公司投资效率改善之问的关系进行检验,经验证据支持理论模型的推断:可转债能够根据公司上年的无效投资类型调整其治理方向,并始终驱动发行公司的投资行为向最优投资值靠近.这意味着,在保持必要监管的基础上适度放开对于公司使用可转债进行融资的政策限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小家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具有强烈的控制权偏好和风险规避倾向,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行为一般被认为比较符合新优序融资理论,即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债权融资.实证研究表明,内源融资是中小家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并且家庭与企业资金流动灰色区域的存在使得大量家庭资源免费为企业所用;债权融资是中小家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研究者们对中小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财务杠杆率、融资可得性以及融资成本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其结论并不一致;虽然中小家族企业较少进行股权融资,但是一些国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家族企业及其经营业绩还是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权衡视角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调整机制。经验证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投资存在极强的理性,会在外部压力、公司特征与成本之间确定最优的社会责任投资,平均的调整周期为1.460 8,这与静态权衡预期一致;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别导致朝目标值的调整速度存在差异,当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高偏于最优值时,呈现出较快的调整速度,而低偏于目标社会责任时,调整速度较慢,对应的调整半周期差异为0.432 0,这与动态权衡预期一致。因此,研究的直接启示是不仅需要政策压力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需要引导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进行回应,从而使企业更有动力去践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企业财务安全软边际,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选取2009~2019年沪深两市27 02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数据来源,从防范财务困境风险角度实证检验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研究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困境之间存在经济上和统计上都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越好,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非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对财务困境起到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困境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研究表明,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加大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和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动做好利益相关者管理,建立良性利益相关者关系机制,提高企业财务安全硬边际和软边际,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相似文献   

13.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如何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投资扭曲行为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200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CEO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在CEO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效率间起中介作用,CEO过度自信会抑制会计稳健性,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CEO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仅存在于投资过度企业以及高成长性企业中,对投资不足企业不显著。本文亦从企业和监管机构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2008-2014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环境的视角,研究企业委托理财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银行背景高管的存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委托理财意愿,具体而言,银行关联关系显著提高了企业委托理财的发生概率、投资频率和投资规模,缩短了企业委托理财的平均投资期限,却并未明显提高企业委托理财的实际收益;企业委托理财行为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金融文化水平,在金融文化环境较好的地区,企业发生委托理财的可能性更大,委托理财投资频率更高,资金投资规模更大,委托理财的实际收益也更高;在对于企业委托理财行为的影响上,银行关联与地区金融文化呈现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的融资安排不再是仅涉及融资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债权和股权两种不同性质的契约在约束经理人行为和解决代理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约束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互相补充.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大部分是因为国有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结构,因而导致治理的低效率.所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改革企业融资制度,让企业在自由的、市场化的融资条件下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相似文献   

16.
在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研究重庆市企业研发投入效率的基础上,基于多维视角进一步考察研发效率、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企业研发效率的下降主要受到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资金投入规模均对重庆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在重庆企业研发投入结构中,企业资金、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及试验发展对当期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重庆企业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研发投入规模与企业绩效、企业资金与企业绩效、吸收经费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对试验发展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正向调节作用;重庆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风险,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建构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生及损失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度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探究了财务柔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程度,并引入融资约束实证检验其是否在二者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财务柔性能显著促进企业金融化,且促进效果在不同行业竞争与不同地区条件下不同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的企业中呈现显著差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财务柔性更能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其促进效果尤为显著;融资约束正向调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细分财务柔性后发现,在高竞争行业中,融资约束对负债柔性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调节作用更显著;现金柔性的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中并不明显,而负债柔性对国有企业的促进效果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据此,企业应提高财务柔性意识,合理选择财务柔性政策,政府应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帮扶力度,拓宽其融资渠道,缓解其融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都是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进行企业创新都需要资源投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对于这两种途径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资源配置。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创新也对财务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创新在其中扮演着调节作用,在低企业创新的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会增强。实践意义在于为企业正确理解和成功运用企业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财务绩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企业微观经济效应和规模调节效应的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具有普惠性,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究竟惠及了哪些企业。通过匹配上市公司及国内337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的普惠效应在企业中得到积极体现,这种普惠效应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贷款的可得性以及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而逐渐增强,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房地产业、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普惠性较小,但是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的普惠性更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区域均存在普惠效应,但却呈现西强中弱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