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疗效。方法 56例APL患者均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组织化学检查、免疫表型测定以及FISH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而确诊。诱导化疗方案采用亚砷酸10 mg/d,静脉滴注,直至获得完全缓解。缓解后采用亚砷酸与化疗交替治疗,以亚砷酸为主。对20例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56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率98.2 %,CR中位时间32(23~42) d。实时定量RT-PCR检测阳性的32例患者中位随访期3年,总生存率100 %,复发率3.12 %。完全缓解24个月后分子生物学缓解率100 %(6/6)。结论 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APL患者疗效好,血液学缓解后24个月有可能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治疗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类能用化疗治愈的AML。用ATRA诱导缓解,CR率可达95%。APL的CR不仅是血液学CR,还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CR,才能长期CR和治愈。靶向APL发病主导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ATRA和ATO联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可达此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患者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治疗、随访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7岁。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检查示异常早幼粒细胞占0.695;免疫分型检测示CD13、CD33、CD64、CD117阳性,CD3、CD4、CD14、CD19、CD34、CD56、HLA-DR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17)(q24; q21)[17]/46,XY[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PML-RARα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检测示PML-RARα-S、NPM-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伊达比星诱导治疗以及ATRA、伊达比星巩固治疗后达分子学完全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临床罕见,可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方案,疗效尚可,但其预后可能不如单纯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 %,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或化疗治疗bcr-abl+融合基因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以下简称成年人ALL)的疗效。方法 12例成年人ALL经骨髓细胞学、细胞化学、免疫学表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确诊为bcr-abl+ ALL(B细胞型)。初治时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d。完全缓解(CR)后8例接受allo-HSCT治疗,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转为阳性者给予伊马替尼(400~600 mg/d)治疗,3例接受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结果 11例获得CR,CR率91.7 %;诱导治疗2个疗程时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为41.7 %;8例接受移植患者3例复发,3例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巩固治疗的患者2例复发,伊马替尼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16个月与10个月(P<0.01);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与12个月(P<0.01)。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bcr-abl+成年人ALL有较高的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伊马替尼联合allo-HSCT的疗效优于伊马替尼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及其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92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转录本,根据结果分为长型(L型)和短型(S型)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92例APL患者PML- 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L型52例,占56.5 %,S型40例,占43.5 %;两组相比,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无明显差异;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的时间、维甲酸综合征(RA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缓解后总体生存率(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与临床疗效、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成年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发生过程.方法 对1例APL患者诊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监测.结果 该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缓解期间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完全缓解4个月后复发,此时染色体未见异常,但细胞形态和分子遗传学检查提示转变为M5,转型后再次诱导治疗无效出院.结论 APL治疗后转变为M5的病例临床较为罕见,转型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ATC)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4例初发APL患者均符合FAB分型诊断标准,其中25例行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检查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均以ATRA+As2O3双诱导,白细胞>15×109/L时,加用ATC,达完全缓解(CR)后,每月以ATC联合阿糖胞苷(Ara-C)化疗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继以ATC联合化疗、ATRA、As2O3序贯。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4例APL患者,早期死亡1例(诱导治疗1周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颅内出血),43例达CR,CR率97.73 %,获得CR的时间(27.3±5.2)d,43例目前均持续CR,25例初诊时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者,巩固化疗结束时均转为阴性,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TRA与 As2O3联合ATC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6融合基因[t(6;11) (q27;q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初治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8例,利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动态变化,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患者首次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率、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住院患者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患者472例,其中AML患者285例,包括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8例,占AL的1.69%(8/472),占AML的2.80%(8/285).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按WHO分型:M11例,M22例,M42例,M53例,以M4/M5为主(5例).8例AML患者首次化疗后CR 5例,总体生存4例.4例单纯化疗患者中,有2例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转阴,且1例获得了血液学CR并已生存26个月,1例初诊后6个月复发,后经治疗后死亡;2例患者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1例转为弱阳性,1例仍为阳性),均未获得血液学CR且死亡.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转阴,均无复发,仍生存,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1例患者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弱阳性),移植后复发死亡.结论 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在AML-M4/M5中发生率高,发病时常伴有高白细胞、器官浸润,且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生存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筑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RT蛳PCR)方法,观察生存5 a以上的28例APL 的PML/RARα融合基因变化。结果:(1)初诊时10例PML/RARα融合基因测定9例阳性,阳性率90.0%。(2) 完全缓解后在不同时期阳性率测定结果:6个月时64.3 %,12 个月时46.7 %,24个月时31.6 %,36个月时25.0 %,48 个月时17.8 %,60个月时17.8 %。>60个月21.4 %。(3)3例60 个月时血象、骨髓为完全缓解状态,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其中2例62 个月、78 个月时复发。1例坚持化疗至96 个月时方转阴性,现持续缓解116 个月。3例PML/RARα融合基因由阴性转为阳性后复发。其余病例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血象、骨髓完全缓解。(4)缓解后中止治疗的3例中,1例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在62 个月时复发死亡。2例由阴性转为阳性病例中1例在119 个月时复发死亡。1例CR 99个月复发,经白血康治疗后CR2。CR2 6个月时仍阳性。现生存112 个月。结论:长期生存的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与复发有关。持续阴性常伴随长期无病生存。完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尚为一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对持续阳性病例,坚持长期、足够强烈的继续治疗,维持持续的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CHG预激方案[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选择 年龄>60岁的AML初治患者共35例,采用CHG方案治疗:在化疗前12 h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 μg/m2后,应用14 d,HHT 1 mg/m2,第1天至第14天,1次/d;Ara-C 10 mg/m2,第1天至第14天,皮下注射,每12 h 1次。治疗过程中,WBC>20×109/L时暂停使用G-CSF,但不停化疗,待WBC回落后再继续使用。对完全缓解(CR)者后期可选择不同方案交替巩固化疗。结果 第1个疗程后12例患者获得CR,15例获得部分缓解(PR),8例未缓解(NR)。第2个疗程后,15例PR患者5例取得CR,8例NR患者有2例获得PR,总有效率83 %(29/35)。17例获得CR的患者中11例按计划巩固强化治疗未复发,生存期为12~34个月,中位生存18个月;6例复发,经过原方案诱导后1例CR、4例 PR、1例NR。CHG方案血液学毒性低,非血液学毒性不明显。结论 初治的老年AML患者采用小剂量CHG预激方案诱导缓解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治疗效果及复方青黛片的毒副作用。方法 27例APL患者采用DA→HA→MA方案序贯化疗,CR后给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复方青黛片→化疗序贯交替治疗。定期复查骨髓象及PML-RARα融合基因以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并观察复方青黛片的毒副作用。结果 27例患者CR后,23例持续CR(CCR),CCR时间为4~106个月,CCR中位时间26个月。4例因中途停止治疗而复发,复发率14.8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膜白血病。27例中,22例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占81 %,达到转阴时间11~34个月,中位转阴时间19个月。复方青黛片毒副作用:食欲不振48 %(13/27),腹胀、腹痛52 %(14/27),腹泻11 %(3/27),恶心、呕吐14.8 %(4/27),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18.5 %(5/27);心电图异常11 %(3/27),血象降低14.8 %(4/27),色素沉着7 %(2/27),皮肤瘙痒11 %(3/27)。结论 化疗→ATRA→复方青黛片→化疗序贯交替治疗CR后的APL患者,CCR时间长。复方青黛片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毒副作用轻微,患者能够耐受,在APL患者CR后巩固治疗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TRA+DA双诱导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ATRA每天25 mg/m2,ATO每天0.15 mg/kg(ATRA后第10天开始)联合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CR后接受ATO和ATRA联合巩固治疗。比较两组CR率、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时间及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CR率分别为89.5 %(43/48)和90.0 %(45/50),获得CR时间分别为(30.0±5.1)d和(28.1±4.4)d,两组CR率(χ2=-0.068,P=0.946)及获得CR时间(t=1.757,P=0.08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获得CR的患者中,3例分别在CR后第276、385和394天复发。所有患者发病时PML-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CR时分别有25.0 %(5/20)和29.4 %(5/17)转阴,巩固后分别有92.5 %(37/40)和97.6 %(41/42)转阴。对照组和治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3±5.9)%和(87.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2,P=0.630)。结论 ATO联合ATRA能有效治疗初发APL患者,可以作为常规化疗方案外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8例APL患儿采用ATRA及柔红霉素(DNR)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 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予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5年.目前1例已停药,6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7例患儿每3个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仅1例患儿未达CR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