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李崇富 《云南教育》2011,(16):24-25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概括了90年来的三大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的概括,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三大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信是对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某个目标的确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坚定自信的思想前提;深刻领会“三个自信”的来源是坚定自信的根本动力;增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历史责任感是坚定自信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5.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中的“和”“同”论对高校教育及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先秦时期,曾有过两次关于“和”与“同”的辩论,对后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人的哲学智慧,对现在的大学管理和学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可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生“求胜心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求胜心理”的构成因素依赖于以下四点:(1)挑战性;(2)冒险性;(3)好奇心;(4)想象力.按照阿特金森的观点,所谓“求胜心理”,就是“力求成功的心理”.凡是具备“求胜心理”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以后,它由“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为伍”,向强化“攻势”姿态、“欲以独力并吞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回顾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三甲纪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中国人珍视当今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也有助于仍留有“崇欧蔑亚”文化心理的一些日本人正确解读当年与邻国的战史,使中日两国建立一种互信、共存、双赢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反过来又检验、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点     
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种发展战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思考和探索。因为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直接指向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表征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距.也暗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而这三者恰好构成了其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解的应答域预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应然”与“实然”问题:有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协调问题;有一个地方化与国际化问题;有一个共生与竞争问题。不难判断,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方面讲,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观”——使命观、大同观、生态观、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传统文明”与“现代实践”的辩证统一,秉持“人民至上”的使命观,将“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与现代化生态图景相契合,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时并举的现代化价值取向,铸就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和现实性超越,厚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天下为公”大同观的使命担当,也为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访朝归国途中视察东北地区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北方谈话”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具有理论先导的重要意义,而邓小平在视察与谈话中所提出的各方面思想与主张,无不反映和渗透着“以民为本”的群众路线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仅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及开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两个方面入手,具体剖析“北方谈话”中的群众路线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始发展阶段和失去规范阶段。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和心理学科学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未来方向是:树立科学的“大心理学观”;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中国人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心理学要素:从“虚静”之道、挫折教育、自省理念、“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思想中凝练出诸多的心理学元素,这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心理学本土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练习题(师专)河北师范学院陈宝国一、填空1.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包括和两个方面。2.个性结构包括和。3.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4.教师的学生观有评价性“学生观”和“学生观”5.“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提出者是。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7埃里克森...  相似文献   

18.
张祺 《双语学习》2007,(11M):181-182,184
“格式塔”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门重要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中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中国古诗的英译也有较强的指导性。本文试以几个古诗英译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更好的将中国古诗译入英语。  相似文献   

19.
校园“软暴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隐性而持久的,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及精神成长。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师德修养、巧妙使用惩戒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消除校园“软暴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