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熳 《河北医药》2009,31(19):2639-2642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即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即NIDDM),其中2型患者占糖尿病病例的80%以上。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研究方向是开发给药方便、有效的胰岛素制剂及代用品。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传统的磺酰脲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疗效有限,并且无法根本阻止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导致胰岛素依赖。  相似文献   

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2型糖尿病(NID-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源性疾病。在饮食治疗失败患者中,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是治疗成败与预防并发症之关键,基本原则是在掌握药物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病情发展阶段而定。1 口服降糖药物1.1 磺酰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1956年第一代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问世,此后有氨磺丁脲(carbut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相继用于临床。1972年以后,第二代  相似文献   

3.
那格列奈的药理特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的内分泌系统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itus,NIDDM,又称2型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其中90%为NIDDM.除胰岛素外,口服降血糖药也可用于NIDDM的治疗.在传统的口服药物中主要有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双胍类(如:苯乙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其中餐时血糖调节剂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进展较快、最引人关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巍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57-158
全球的糖尿病(DM)患者超过1亿,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较多,且危害严重,所以抗糖尿病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应用非常多的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分为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两大类,糖尿病的治疗,除少数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而必须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外,大多数患者,只需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口服一些降糖药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其中口服降糖药又可分为五大类即磺酰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苯甲酸衍生物类.在目前来说,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要坚持一辈子的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现将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应注意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二者共同存在而引起。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7亿,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1]。临床上,根据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我国以2型居多。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为:(1)胰岛素及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等;(2)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酰脲类;(3)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6.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异源性障碍性疾病。通常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两种类型。通常认为NIDDM的初期治疗是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当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无效时,才使用口服降血糖药。一般口服降血糖药有两类:即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甲苯磺丁脲是第一个临床有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在以后的十年里,美国又开发了4只毒性小的磺酰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多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大。发病率逐年增多 ,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病。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 ) ,其中2型糖尿病占90 %以上 [1],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口服降糖药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上市 ,口服降糖药的品种日益增多 ,现将其综述如下。1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1 1磺酰脲类 :自1956年发现甲苯磺丁脲至今已有40余年 ,磺酰脲类降糖药已…  相似文献   

8.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特征是慢性血糖过高及胰岛素相对缺乏。胰岛素分泌的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对进食或葡萄糖刺激产生的急性胰岛素释放反应减弱或消失,此外,胰岛素的作用也减弱。大多数病人需控制饮食以减轻体重,但甚少能使血糖恢复正常,因此,多数病人应服磺酰脲类药物。一、临床药理学磺酰脲类具有一共同的结构(R_1-SO_4N-HCONH-R_2)和相同的作用机理:使胰脏B细胞释放胰岛素,导致血糖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磺酰脲类药物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也可能是拟似某些具有胰岛素释放作用的胃肠多肽的活性。用磺酰脲类治疗,由于减轻了高血糖症,而改善了B细胞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的治疗途径已从单一增加胰岛素的降糖作用 ,发展到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 ,控制葡萄糖代谢等。现就NIDDM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 1 磺酰脲类药物磺酰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 β细胞使胰岛素释放增加。最早使用的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由于作用时间长、易造成低血糖 ,现已少用。现较为常用的有第二代的药物格列本脲 (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 (Glipizide)、格列喹酮 (Gliguidone)、格列美脲 (Glimep…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糖尿病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胰岛素依赖型,Ⅱ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大多为Ⅱ型。据调查,全国有2000万名左右糖尿病患者,上海约有20万名。 通常采用可刺激胰β-细胞分泌的磺(酰)脲类作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类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α-葡糖苷酶抑制剂。本文对该类药物中第一个上市的品种阿卡波糖作一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IDDM)和2型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占了95%,病因胰岛素抗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不宜长期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两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近年来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s)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12.
李群林  张金安  郭均平 《中国药师》2012,(12):1799-18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注射剂、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和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是从放线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具有α-糖苷酶抑制作用的伪寡糖类,主要通过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  相似文献   

13.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东  吕雄文 《安徽医药》2003,7(6):413-41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1],是一种糖、蛋白和脂肪代谢障碍疾病,其原因众多,但主要的失调是胰岛素分泌或生成异常.糖尿病在当今世界上已属常见病,预测到2010年将增至2~4亿人,成为人类第5位死亡原因[2].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性(又称Ⅰ型)及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又称Ⅱ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及新一代胰岛素促泌剂;另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也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正> 80年代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仅约1%,94-95年通过对我国25万人口的抽样调查,发病率上升到约2.5%,由此推算,按13亿人口计算,现在我国糖尿病的人口在3200万左右。在所有这些病例中,约80%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即全国有NIDDM病例2560万。 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化学药物有四类:胰岛素、磺酰脲类、双胍类和α-糖甙酶抑制剂类,其它  相似文献   

15.
陈立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82-3484
介绍促胰岛素分泌药(磺酰脲类和非磺酰尿类)、非促胰岛素分泌药(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药——噻唑烷二酮类和非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的机制,并结合糖尿病类型、各类药物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用降糖药。  相似文献   

16.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梅  刘月欣 《医药导报》2000,19(4):379-380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 ,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综述如下。1 治疗药物1.1 磺酰脲类药物 是治疗NIDDM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 (carbutamide)、妥拉磺脲 (tolazamide)、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及氯磺丙脲 (chlorpropamide)。第二代有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 (glipizide)、格列齐特 (gliclazide)、格列喹酮 (gliquidone)及格列美脲 (glimepiride)等。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中一牌消渴丸,其使用说明书注意事项中写有“服用本品时严禁加服降血糖化学类药物”,笔者认为欠妥。因为消渴丸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磺酰脲类药物——格列苯脲即优降糖,每10丸含量为2.5mg),对于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有效但未能较好控制血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还可合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与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非磺酰脲类促泌药(格列奈类药物)能够恢复胰岛素早相分泌,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本文从格列奈类药物的药理特性、药代动力学特点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述,评价格列奈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8例和C组45例。A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瑞格列奈治疗;C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C肽值,并比较3组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FBG、PBG、HbAlc和血C肽值均优于治疗前,且C组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2%低于A组的14.3%和B组的1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中采用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降糖效果良好,并有效地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谢虹  赵静 《医药导报》1992,11(1):15-17
糖尿病属于常见代谢性疾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或Ⅱ型)。治疗方法首推饮食和体力活动,在此基础上未能控制血糖时始可采用药物疗法。本文就近年来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新进展作如下概述。 1.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这类降糖药已逐步取代甲苯磺于脲(D_(860))。氯磺丙脲等第一代药物。其优点是降糖效力强,不良反应少,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发生的相互作用少等。国产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法国施维雅的格列齐特(gliclazide,Diamicron,达美康),瑞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