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面神经休克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面肌痉挛也就是病因不明,其学说众多。而治疗方法虽多种多样,量均不够理想,笔者采用面神经休克疗法治疗面肌痉挛3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面肌痉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是除面肌痉挛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笔者从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撮刺治疗面肌痉挛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患者病症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改善,4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痊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8%,临床治疗效果好。结论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周志军 《山西中医》2006,22(4):13-13
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笔者采用牵正芍药甘草汤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7例均为门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21-65岁;病程1年以内者16例.1~2年者9例,2年以上者2例。  相似文献   

5.
姚子媛  胡卡明 《光明中医》2014,(6):1254-125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客观证实其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对3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针刺治疗后分析疗效。结果30例患者,经30日治疗后,治愈9例,占30%;显效13例,占43.33%;有效5例,占16.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结论熄风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叶莉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625-625
原发性面神经痉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多由于在面神经传导路上的某些部位存在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少数病例属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或面神经炎后未治愈出现的面肌痉挛,也有人认为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引起面肌痉挛。笔者近十几年来对此病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吸取前人很多的临床经验,对该病的认识、考究作了大胆的开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拔罐配合火针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拔罐配合火针治疗面肌痉挛本组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24年。左侧者8例,右侧者13例,双侧者2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16例,继发性7例。2治疗方法取病例的风池、颊车、四白、颧、地仓、太阳穴。...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中医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中医辨治本病存在连续性、动态性不足的缺点。在面肌痉挛的辨治中引入“态靶结合”理论体系,从“态靶结合”角度分析面肌痉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病具有风邪伏络、内外风邪相合的基础病态特征,以“祛风和络止痉方”为靶方进行调态打靶,运用靶药白附子、僵蚕、天南星调节风痰停滞面络的“果态”,联合耳穴调节面神经功能,多维度围绕“风邪扰络”病态,以病为经、以态为纬,提高面肌痉挛的辨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鑫鑫 《河南中医》2012,32(5):622-622
原发性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笔者以缪刺法配合后溪透劳宫穴治疗面肌痉挛1例,辨治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耳压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4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26例,采用针灸结合耳穴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耳穴的综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应用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原发性面肌痉挛26例,继发性面肌痉挛(如面瘫后遗症等)6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客观的证实其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对25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后分析疗效.结果:25例患者,经21日治疗后,治愈8例,占32.0%;好转14例,占56.0%;无效3例,占12.0%;总有效率达88.0%.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0例,给予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患侧阴都等)联合热敏灸(风池治疗),1 d 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电针合腹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资料 原发性面肌痉挛(FS)82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符合原发性玮诊断标准。必要时CT检查排除颅内肿瘤、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等。将面肌痉挛强度按CohenAlberl标准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2级:轻度痉挛,可见面部肌肉颤动;3级:中度痉挛,面肌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痉挛,重度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学习。复发标准:痉挛程度上升,大于或等于1级。将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男10例,女32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8天~6年。治疗组40例,男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8岁,病程10天~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云峰 《河北中医》2006,28(1):53-53
1994-06~2004-01,笔者运用镇静安神法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26例,曾患面神经麻痹经长期针刺治疗后引发面肌痉挛4例.  相似文献   

16.
巨刺加艾灸治疗面肌痉挛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部分病人继发于面神经炎,多数病人原因不明,即原发性面肌痉挛。我们采用巨刺加艾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面肌痉挛患者22例,其中5例由面神经炎继发而来,其余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女性15例,男性7例;年龄23~62岁;病程1个月~1年。2 治疗方法取穴: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方法:针刺采用巨刺法,取健侧腧穴。四白,迎香、翳风均直刺;阳白向鱼腰穴透刺,地仓透颊车。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艾灸采用艾条温和灸患侧腧穴。置灸火距腧穴…  相似文献   

17.
周志军 《山西中医》2007,23(2):19-19
面肌痉挛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地、阵发性地、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电图及颅脑CT无阳性表现,好发于中年以后。面肌痉挛病因还不甚明确,有学者认为原发性面肌痉挛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压迫导致髓鞘改变,从而发生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的短路或面神经根处纤维损伤变性而引起,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药物、手术等,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过病因病机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由风痰阻络而致。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笔者采用牵正芍药甘草汤治疗该病27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远端穴为主结合巨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肌痉挛是我们针灸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关于此证的治疗,在以往已有一些临床报道。但是,到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满意,笔者从1987年以来以远端穴为主结合巨刺方法对面肌痉挛症进行了治疗。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将记录完整的10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00例中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6年.多发于2~5年:其中由神经科门诊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证者67例,其中有5例曾用乙醇封闭治疗.有15例曾患面神经麻痹,经长期针刺治疗未愈,遗留面…  相似文献   

19.
杜静华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1,33(7):1089-109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面肌阵挛等,亦称原发性面肌抽搐,以示和其他疾病鉴别。本病病因不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至今缺少明确的诊断标准,仅全部患者肌电图100%可显示肌纤维震颤波及肌束震颤波,CT及脑电图均正常;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部分或全部表情肌出现阵发性痉挛。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保守疗法治疗16例,应用口服左旋多巴和二陈汤加味取得较好疗效,并有不破坏神经,疗效明显,安全方便等优点。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8岁,右侧面肌抽动5年。5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右下眼睑处开始出现肌肉抽搐,逐渐扩展至右侧面部表情肌,范围在右眼至右口角之间区域。后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增加,每次发作时间延长。发作时为局部肌肉突发性节律性抽动,不能自行控制,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临床诊断:右侧原发性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