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于2012年7月1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代表近40人出席了学术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探究近代以来的中国边疆社会,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在转型过程中的历史性反响,边疆与内地互动历程,从而引起学界对边疆的重新思考. 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毕奥南研究员主持.毕奥南研究员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致开幕词——"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边疆".致词后,讨论会进入主题发言与评议阶段.与会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每位评议人针对发言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提交的论文和讨论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安徽省历史学会、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合肥市社联、合肥市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日至9日在合肥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60多代表参加了会议,提出学术论文30多篇。这是解放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全国性的李鸿章学术研究讨论会。会议围绕着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代表对李鸿章举办近代工业,促进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但具体评价意见却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同志从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走向世界、中国  相似文献   

3.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从意识到“变”的必要性到致力于变革技术,从主张变法到主张变体,从制度革新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近代中国公共领域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虽然近代中国公共领域有着某些先天不足,但它对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种互相尖锐对立的文化:一种是垂死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封建意识,一种是来自西方的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思想;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交叉混杂.从而形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殊面貌.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新文化,偏离旧文化,但又各有局限:或带着“中学”的眼光去认识“西学”,宣扬“古已有之”,主张“托古改制”;或理论上接受资产阶级学说,行动上却维护封建统治.他们中新一代总比其前辈前进一步,但有时在某些方面却停滞甚至倒退.这样一些复杂的特点,在王韬和严复身上正好得到鲜明的体现.对他们两人在探求西学、偏离传统方面的同异及其根源进行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5,(10):12-1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革命军事博物馆、《历史研究》编辑部、空军政治学院、复且大学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历史学会联合召开的中国近代军事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解放军及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一百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有关论文七十余篇,涉及到中国近代军事史的许多方面:中国近代军事史学科建设,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基本线索和分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 “思路”:“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教学内容。专题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  相似文献   

10.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和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等八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继八三年成都《山海经》讨论会,八四年武汉《易经》讨论会之后又一次讨论“三经”的盛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老子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9日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河南省社联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七十多人参加了大会,并提交论文四十余篇。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一)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二)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三)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特点;(四) 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是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长期以来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历程的研究重视不够,没有在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占有相应的位置。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梳理,指出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是挽救民族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为建设中国新学问打下基础,并促进了中国具有专门文物保护和研究职能的学术群体出现,是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危机,促使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明官员在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吸收外来文化、更新传统文化的实验。从而开始了中国社会、文化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先进文化探索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构成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先进文化的全部景观。“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纲。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指导下制定的先进文化建设方略将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持久繁荣。  相似文献   

15.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不仅面临着西方殖民者政治、军事的侵略,同时还面临着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挑战。“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冲突的双方——太平军和湘军,分别高举“上帝”和“孔孟”的思想大旗,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地进行厮杀。这种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之争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追溯中国“近代性”的发生与“近代化”之艰难历程,具有反刍历史和启迪现实的双重意义。史学新著《魏源与西学东渐》,将魏源思想纳入中西方发展对比的历史坐标,诠释了中国以“西学东渐”为路径走上“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同时,基于中、西双向维度上对魏源思想的透彻理解,该著以日本“近代化”历程为参照,主张超越“体用之争”.促进民族传统与外来先进文化的双向结合、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和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等八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继八三年成都《山海经》讨论会、八四年武汉《易经》讨论会之后又一次讨论“三经”的盛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老子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于3月24日召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专题学术讨论会。我校所属部分系、所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和在校研究生等十多位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本刊副主编肖汉森(副编审)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晏章万同志、党委宣传部部长饶定柯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关系,70年来形成的“五四”观,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科学与民主”的现实意义,新权威主义的优长与缺陷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交流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科研的成果与经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共同发起的全国首次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四十个高等院校、科研、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教授、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编辑人员共七十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四十多篇.这些论文涉及了中国近代文艺思潮,近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近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近代少数民族文学,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