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王今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验,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热毒壅肺、宣降失司、气滞血瘀、瘀毒互结,治疗当上清下泻以解毒,活血化瘀以通血滞,处方以凉膈散为主,辅以中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2.
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始终的一种特异致癌性毒邪,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内生性复合病理因素,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前提。当人体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癌毒内生,瘀血、痰浊、湿毒等诸邪结于络道,络道亢进,增生无制,病络生成,这与肿瘤患者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攻毒治法是基于癌毒病机理论采用攻毒类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破血消癥、豁痰开瘀、软坚散结、消积导滞、泻下攻积、通里攻下、祛腐蚀疮和拔毒生肌等治疗肿瘤的治疗大法,结合肿瘤血管生成之“痰瘀郁毒”的核心病机,抗肿瘤血管生成常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三法入手。本文从古今文献记载、病因病机分析、攻毒机制剖析、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证攻毒治法抗肿瘤血管生成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癌肿疼痛的内外合治癌肿疼痛的发生主要是邪毒内蓄,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早期以气机阻滞、络脉瘀阻为主,常表现为痛无定处攻窜胀痛,痛势尚可忍受;晚期则以邪毒内蓄、气滞血瘀为主,常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固定不移,触之剧痛,或见固定的针刺样疼痛,舌质暗,古有瘀斑...  相似文献   

5.
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痛风病因病机进行思考、分析后发现,毒热痹阻脉络是其病机。痛风在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分别表现为毒盛、毒伏、毒结,分期辨毒治疗痛风有利于痛风的整体、全程管控治疗;急性期清热解毒、攻毒通络,间歇期化湿健脾和毒、去毒生成之源,慢性期温阳、破结开瘀散毒之凝滞所成之结节,痛风急性发作宜解毒攻毒为先,全虫、蜈蚣等攻毒通络的虫类药尤宜在急性期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疗效显著。笔者就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从热、毒、痰、瘀相关的病因病机进行论治。热因风温、肺热,毒有热毒、痰毒;痰有痰热、痰湿;瘀有血瘀、痰瘀。治疗分为急性期的风热壅肺、痰热壅肺、热毒壅肺、痰瘀壅肺4型;恢复期的阴虚肺热、肺脾气虚2型。本病之虚非一般气虚血弱之类,此虚亦为毒邪耗伤气血、血脉瘀滞所致,故治疗时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加化瘀活血行滞之品。  相似文献   

7.
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和预后的重要致病机理,贯穿于恶性肿瘤发生的各个环节,是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癌毒理论是各家综合恶性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等若干因素而形成的系统理论,主张恶性肿瘤的形成以癌毒为患,兼加他邪。攻毒治法则是基于癌毒理论而采取的肿瘤常用治法之一,即是采用攻毒类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破血消瘕、豁痰开瘀、软坚散结、消积导滞、通里攻下、祛腐蚀疮和拔毒生肌等法治疗恶性肿瘤。通过举隅常用相关攻毒类中药,探讨其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内服及外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瑞胜  覃露  吴泽铃  彭卓嵛 《北京中医药》2017,36(8):730-731,735
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受损,气血津液凝聚产生湿、瘀、毒、浊等邪毒,邪毒再致阳气瘀滞耗损,阳气更损邪毒越盛,邪毒越盛阳气更损,所以结直肠癌后期由阳气的耗竭而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灶已切除,虽其标不在,但其本阳虚阴邪实仍在,结直肠癌术后转移易复发,扶阳祛邪,可使阴阳平和。扶助阳气为主、攻伐癌肿为辅,以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效,最终达到阴平阳秘,使人体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破壅放是通过宣皮壅,放邪外出的作用,使里气郁结,浊毒内壅之重症得以破泄的治疗方法,难治疾病虽以正虚邪实为基本病理特征,但当邪气壅郁,里气不能疏通,邪泄无门这时往往壅是疾病是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破壅放邪能有效地促进机能代谢,排除体内毒邪,制止疾病恶化。  相似文献   

10.
软组织损伤称“伤筋”,伤筋不仅有“瘀”“有热”,而还有“未破皮”与“破皮”之分,前者多属瘀血凝滞,后者除瘀血外,常有风毒之邪乘隙内侵,毒瘀互结,日久壅而发热,内腐血败,从而出现受伤部位的红肿热痛。  相似文献   

11.
郁仁存认为,小细胞肺癌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得以趁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痰湿内聚,血行瘀滞,痰瘀互结,毒邪炽盛,痰瘀毒留于肺内,久而成积。辨证分为阴虚毒热型、痰毒蕴肺型、血瘀毒结型、肺肾两虚型。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与化疗、放疗等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吕秀娟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803-803
现代医学所称的阑尾炎属于中医学的“肠痈”范畴。中医认为急性阑尾炎的发病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积垢瘀凝、情志不舒、外感六淫等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肠道气滞血瘀,以后瘀久化热,进而毒热炽盛,侵入营血而发病。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可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部分病人可有头晕、乏力、呼吸和脉搏增快、发热等全身症状。根据腹痛情况及舌、脉变化。辨析为三种类型:瘀滞型、湿热型、毒热型。治疗上分别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主。通里攻下,调理脾胃为辅的治疗方法。现将三年来对38例病人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3.
对132例盆腔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壅盛型、瘀毒壅结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阴虚内热型论治。结果痊愈65例,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90.9%。  相似文献   

14.
EKS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0):1420-1420
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肠痈范畴,其病机不外乎热壅、寒凝、气滞、血瘀、瘀滞日久则化热,久热则腐脓。《新中医》2003年第3期报道了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贾贤军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经验:患者禁食2—3日,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施以中医辨证治疗: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相似文献   

15.
范杨卿 《新中医》1995,27(8):24-25
对132例盆腔炎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热毒壅盛型、瘀毒壅结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阴虚内热型论治。结果痊愈65例,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90.9%。  相似文献   

16.
<正> (七)涌吐法涌吐法,即吐法。是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立法,运用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可用于急症中风痰涎壅盛,暴食停积胃脘,痰气阻结咽喉,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证。代表方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三圣散等,以及消毒鹅羽、手指探吐法等。(八)通下法通下法,即下法。具有泻下热结,导滞通腑,攻下寒实,通瘀破症,峻泻积水之作用,可用于内科急症热结胃腑,毒蓄肠中,血蓄下焦,水饮内结,寒实阻塞诸证。  相似文献   

17.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形成的皮肤赘生物,多见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中医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毒侵犯,日久所形成的有形之癥块。通过对斑蝥的传统作用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的功效进行阐述,结合其抗病毒、免疫增强的现代药理作用,分析斑蝥在治疗尖锐湿疣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尖锐湿疣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1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临床以中医药治疗阻塞性输卵管不孕症,辨证为气滞血瘀及湿毒瘀结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