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引起严重的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造成多重器官损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生存质量普遍偏低,致残率、致死率走高;发病机制异常复杂,目前仍未能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参与了宿主的健康维持和疾病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肠道菌群及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2DM患者数量不断增加。T2DM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年龄、种族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其中短链脂肪酸起着主要作用。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能通过调节食欲、影响胰岛素分泌以及改变T2DM患者的血糖来影响发病过程。因此,通过调节体内的短链脂肪酸有望成为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大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它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变化影响宿主能量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营养、代谢、疾病等各方面与我们生命活动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宿主的免疫,在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并发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在临床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二者并发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药物治疗方面,虽然双胍类药物和SGLT-2抑制剂等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PCOS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受限于疾病发病机制不清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的治疗效果欠佳,预后一般。研究发现,microRNA的异常表达、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联素水平的下降与2型糖尿病并发PCOS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调节microRNA的异常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PCOS的关键因素。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对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PCO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6.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然而,T2D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和T2DM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对体质量、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促炎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而影响宿主。通过使用饮食、运动、益生菌、益生元和粪便微生物移植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改善宿主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与T2DM关系的理解,并且为2型糖尿病的新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目标差异肠道菌群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6S r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及2型糖尿病患者粪样中韦荣球菌属和梭菌属水平进行检测。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差异肠道菌群与新疆维、哈两民族正常糖耐量及2型糖尿病人群的体检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6S r DNA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韦荣球菌属及梭菌属水平在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组粪样中显著高于该民族正常糖耐量组(P=0.035,P=0.028)。(2)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粪样中韦荣球菌属水平与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显著正相关(r=0.469,P=0.009;r=0.623,P=0.002),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负相关(r=-0.466,P=0.025);梭菌属水平与体重、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正相关(r=0.375,P=0.049;r=0.398,P=0.033;r=0.375,P=0.041)。结论肠道中Veillonella spp和C.coccoides subgroup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当前危害公共健康的最普遍的问题,它们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肾、周围神经、眼、足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死的风险。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时也会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诱发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提高血尿酸水平等途径,增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从而影响这些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其诱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含内毒素机制、短链脂肪酸机制和胆汁酸机制等。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0例。利拉鲁肽组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采用血糖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使用光冈法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利拉鲁肽组(均P2=4.227,P=0.040)。 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提升患者抗氧化能力,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肠道菌群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有新进展,2013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科学》杂志评选为10大科学突破之一。本研究就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10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纯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和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各55例.检测2组患者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不仅和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有关,还和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有关。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机体代谢,并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也成为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就肠道菌群的改变及调节与1型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骨密度降低的全身骨代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骨质疏松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中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采用分开诊治的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因此考虑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深入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及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缺少,进一步影响骨代谢过程,进而提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作为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不仅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通常将二者分开,采用降糖与抗抑郁联合的方法,却忽视了抑郁症作为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两者必定存在内在联系。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失衡,而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肠道菌群可能在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三者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提出肠道菌群可能是干预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的新靶点,以期为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绞股蓝对T2DM db/db小鼠肠道微生物群(GM)多样性、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5周龄的雄性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同龄的糖尿病模型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0 g/(kg·d)]、绞股蓝组[0.78 g/(kg·d)],每组6只。药物干预持续5周,每周记录小鼠体重、饮水量和空腹血糖(FBG)情况,5周后检测FBG、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脂多糖(LPS)、二氧化铵(DAO)水平。小鼠结肠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及其分布特征。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的病理变化,同时收集小鼠结肠内粪便,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GM结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进食水量以及DAO、FBG、FINS、LPS、GSP水平均显著升高(F=119.392、84.719、 9.979、 72.573、 58.599、 2.894、 8.462, P<0.001、<0.001、<0.010、<0.001、<0.001、<0.050、<0.050)。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饮水量(F=84.719,P<0.050),显著降低小鼠体重、FBG、血清LPS、DAO水平(F=175.821、72.573、2.894、9.979,P<0.050、<0.001、<0.050、<0.001);二甲双胍可降低小鼠GSP水平,同时升高小鼠血清FINS水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组可降低db/db小鼠饮水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降低小鼠体重以及FBG、FINS、DAO、GSP水平(F=175.821、72.573、58.599、9.979、8.462,P<0.010、<0.001、<0.001、<0.001、<0.010);降低小鼠血清LPS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绞股蓝组GM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增加。结论 绞股蓝可以显著改善db/db糖尿病小鼠的糖代谢;可改善糖尿病小鼠GM丰度和肠黏膜屏障,保护肠道功能;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益生菌制剂。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糖代谢指标水平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升高(均P0.05)。 结论 益生菌制剂能够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糖代谢,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度,还可增强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江育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选择在兰溪市中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观察组A 38例与观察组B 62例,其中观察组A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观察组B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同时选择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新鲜粪便,检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及肠杆菌等肠道菌群的含量,同时检测3组患者的白介素-2(IL-2),比较3组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t=3.63、2.13,2.45、2.01,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88、2.36,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血清IL-2水平低于观察组B患者(t=2.3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减少,IL-2水平降低,其变化的幅度与血糖升高水平相关,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下降情况,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术前后肠道菌群是否发生变化。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和术后粪便,测肠道菌群,以25例健康志愿者的粪便为对照组。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杆菌较健康人增多,双歧杆菌较正常人减少,胃转流术后双歧杆菌增加,肠杆菌减少。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胃转流术后控制了血糖,双歧杆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