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标本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病者一家5人,有共同进餐史,潜伏期5min至2h,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口唇及指端青紫为主,用特效解毒剂亚甲兰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厨房散装亚硝酸盐、剩余食物及患者洗胃液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判定为一起误食亚硝酸盐引起中毒事件。结论该事件由亚硝酸盐保管不当导致误食中毒。应从多渠道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以防止类似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起误用引起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为今后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餐馆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患者症状与亚硝酸盐中毒症状相似。垃圾桶内剩菜、餐桌剩菜、食盐调味罐、呕吐物中亚硝酸盐为阳性,其含量分别为761.1、2 998.0、803 200.0和34.4mg/kg,包装食盐、味精、油和生粉中未检出亚硝酸盐。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应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落实卫生部相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幼儿园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的原因,为预防控制亚硝酸盐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发生中毒事件的某幼儿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名患者均误食了含亚硝酸盐的防锈剂,临床表现与亚硝酸盐中毒一致,其中一名患者血气分析检测显示高铁血红蛋白43.6%,其洗胃液检出亚硝酸根含量32.9μg/mL,亚甲蓝治疗特效。结论判定为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亚硝酸盐监管,从源头上根除中毒隐患;加强对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监管,严禁幼儿带零食、玩具入园;加强预防亚硝酸盐中毒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一起家庭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患者个案信息表,对可疑餐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现场采集可疑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该起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现21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发病时间为1月17日19时至23时;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6例患者高铁血红蛋白为3.3%~75.0%。该事件发生场所为个体肉类腌制品加工户家中,在采集的可疑标本(2份剩菜样品、2份盐样品和7份患者呕吐物样品)中均检出不同含量的亚硝酸盐。结论这是一起因厨房误用亚硝酸钠而导致的中毒事件。有关部门应规范亚硝酸盐使用,加强监管,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盐"样标本1份和患者洗胃液2份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店员误将亚硝酸盐当成"白糖"加入制做好的绿豆汤,6人饮用后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嘴唇和皮肤青紫等中毒症状。3份标本检出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72.4g/100g、65.7mg/kg和49.6mg/kg。5人经给予亚甲蓝、维生素C及吸氧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并陆续出院,1人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死亡。根据患者有共同进餐史,相同而特有的临床症状,结合样品实验室检出高剂量的亚硝酸盐,中毒者经对症和特效治疗有效,判定是由于饮用含高浓度亚硝酸盐的绿豆汤引起中毒。结论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餐饮行业的宣传和监管,提高人们对有毒物质的防范意识,避免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此次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事件中毒原因,总结应对中毒事件经验,为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者食源性疾病事件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餐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病者一家共3人,其中有2人进餐食品相同,发病2例,潜伏期30~60 min,临床表现以紫绀、恶心、腹泻、头昏不适、乏力为主,经特效药亚甲蓝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剩余卤鸡腿、卤鸡腿汤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认定为1起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结论该事件由于误食亚硝酸盐引起,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哨点医院要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添加剂尤其是亚硝酸盐的市场监管,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并采集留样食品和病人排泄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事件在3.5h内共发生85人食物中毒,84人经治疗痊愈出院,1名深度昏迷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场采集的7份标本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强阳性,定量检测32.8~548.0mg/kg,超过国家强制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一起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使用引起的中毒事件。结论亚硝酸盐有较强的毒性,其性状与食盐相近,因此,应加强对其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避免误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误食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个案调查登记表》对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对中毒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共采集加工原料、残留样品、退货样品、中毒患者擦拭样品等47份送实验室检测。结果 3份黑芝麻糊粉样品检出乌头碱阳性,其乌头碱含量为0.13 mg/kg~142 mg/kg。以该样品进行动物急性染毒实验,均出现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只死亡。WDM摊位样品中也检出较高含量的乌头碱。在11个农贸市场采集的23份黑芝麻糊粉及黑豆样品均未检出乌头碱。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动物实验,判定这是一起误食乌头碱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避免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当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同时食品经营商家也应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9.
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思考,为今后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WS/T86-1996《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结论 通过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做好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0.
熊俊杰  张国梁 《现代预防医学》2014,(15):2734-2735,274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预防食物中毒发生的建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事件是一起由于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卤菜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应当加强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有效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总结在本次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给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提供建议,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食物和病人呕吐物实验室检验,确定可疑食物。结果:此次事件是由厨师误用亚硝酸盐烹饪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餐饮单位应该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严格餐饮业不得使用亚硝酸盐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以防止出现餐饮业亚硝酸盐事件的发生,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李玉枝  马道瑞  王荣贵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48-1649
目的调查了解某厂职工就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多汗等症状的致病原因,为快速处理食物中毒及救治患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食物中毒调查及处理原则,对采集到的剩余食物7份及病人呕吐物2份,用农药速测卡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病人呕吐物及剩余食物油麦菜和韭菜中均检出了农药对硫磷。结论这是一起因食用有机磷农药残留过量的蔬菜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加大对个体餐馆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起小吃店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提供经验.方法 开展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对剩余可疑食物、呕吐物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19名就餐者发病,主要症状为头晕(84.21%)、恶心、呕吐(84.21%)、发绀(73.68%)等;潜伏期中位数为30 min.实验室检测剩炒面、患者呕吐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660、680 mg/kg;盐、味精、鸡精和面条汤、骨头汤的亚硝酸盐含量略高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小吃店误用亚硝酸盐引起的,应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多渠道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认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发生经过及原因,为此类事件的预防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食物中毒发病51例,罹患率28%,死亡1例,平均潜伏期1.5 h;"冰糖粉"、吃剩的八宝饭、患者呕吐物及死者的胃内容物均检出亚硝酸盐。中毒为食用被亚硝酸盐污染的八宝饭等食品所致结论本中毒事件为亚硝酸盐污染八宝饭等食品所致,提出了预防类似食品中毒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造成该次水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运用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调查,对剩余可疑食物、呕吐物、生活饮用水、工业废水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 783mg/L,工业废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为457mg/L,呕吐物、剩余食物检出亚硝酸盐。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因含亚硝酸盐的工业废水industrial wastewaterindustrial wastewater污染生活饮用水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一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和胃内容物标本及剩余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同就餐3人中发生2例病例,临床表现有口唇、舌及指端紫绀等亚硝酸盐中毒典型症状,2例病例均食用蘑菇排骨汤,另1人未食用蘑菇排骨汤,家庭食物制作现场发现已开封使用的亚硝酸盐,实验室检测蘑菇排骨汤中亚硝酸盐含量为6 000 mg/kg。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家庭误食亚硝酸盐引起,应加强防范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起家庭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今后实验室检测和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确定中毒食物及中毒原因。结果此起食物中毒患者11例,以口唇发绀、心悸、头晕、头痛及恶心等表现为主。现场采集4份剩余食物均检出亚硝酸盐,其含量为4.3×10~2~8.5×10~3 mg/kg;可疑食盐的亚硝酸盐含量为7.6×10~5 mg/kg。结论此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误用亚硝酸盐引起;对亚硝酸盐含量高或纯亚硝酸盐的样品,检测时应做系列稀释才能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18.
淮北市连续3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淮北市连续3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3起事件进行分析。结果3起事件均为误食引起,分别发生在新开业的小餐馆、小吃部和农村家庭聚餐。结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覆行好本部门的职责,加强亚硝酸盐的监管,规范亚硝酸盐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的管理,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一起因进食麻辣烫汤汁引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为预防控制亚硝酸盐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国标开展实验室亚硝酸盐定量检测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中毒患者为一名小学生,进食麻辣烫汤汁后短时间内出现呕吐、全身皮肤紫绀、大汗淋漓等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主的临床表现,经抢救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采集并检测患者呕吐物及进食的麻辣烫汤汁中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60 mg/kg和2 900 mg/kg,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治疗,确诊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 进食麻辣烫汤汁引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鲜见报道,麻辣烫汤汁存在长时间煮沸、浓缩和原料的频繁更换等特点,可能使得汤汁中的亚硝酸盐富集甚至超标,本起事件对进一步规范麻辣烫等食品安全管理有较大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建议监管部门加强麻辣烫等相关食品的定期监测、安全监管和健康宣教,从而有效预防亚硝酸盐中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本次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及经过,为今后调查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中毒人员及业主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卫生学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名进食卤鸡爪均发病,平均潜伏期2 h,患者经洗胃、对症治疗、静脉推注1%美兰1 d后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本次食物中毒原因是患者食用超标使用亚硝酸盐卤鸡爪,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