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兔坐骨神经受到75V电压损伤后受损区域许旺细胞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中国本兔12只,随机分2组:损伤组9只,正常对照组3只,损伤组观察点为损伤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每个时间点3只。建立兔坐骨神经电损伤实验模型,应用双酶消化法分离受损区域神经许旺细胞,应用细胞计数和同位素3H掺入胸腺嘧啶核苷观察许旺细胞的增殖变化情况。结果:12只中国本兔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的细胞数(1.0±0.15)×104个/mL比较,成年兔在受到损伤后第3天细胞逐渐增多,为(3.2±0.85)×104个/mL,第7天明显增殖,达到(12±2.40)×104个/mL,第10天增殖情况较前下降,为(5.4±0.70)×104个/mL。相应的3H掺入实验结果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结论:许旺细胞在神经的溃变和再生过程中,大量增殖,在第7天左右达到其生长和增殖的高峰,而后呈下降趋势。证明许旺细胞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电压损伤后,依然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而它的增殖是受损神经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培养胎兔许旺细胞,观察许旺细胞生长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4-0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细胞培养室完成。怀孕28d的新西兰白兔,剖腹取出胎兔,取胎兔坐骨神经,剥干净外膜,用植块加差速贴壁联合法培养胎兔许旺细胞,纯化传代后的胎兔许旺细胞分成2组培养,一组加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即实验组,另一组加常规培养液,即对照组。细胞传代后24h在每个培养皿中随机选取3个视野。开始初次细胞计数,以后在统一视野每天进行许旺细胞计数。增殖指数=各次观察细胞数/初次观察细胞数。结果:实验用剖腹取出胎兔8只,坐骨神经16根。60个观察视野,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第6天见细胞从胎兔神经组织块周围爬出。②第8天细胞沿组织块向外生长,可见大量梭形的胎兔许旺细胞;第14天植块周围细胞长势最好。③有两种细胞,一种为细胞形态梭形,有突起,多为双极,偶尔可见3个细长突起,胞核呈椭圆形,胞体周围有光晕,即生长晕,为许旺细胞。偶尔可见另一种细胞,胞体大,呈扁平状,外形不规则,突起短而多,细胞核较浅,核仁明显,有2-3个核仁,为成纤维细胞。④根据许旺细胞特有的特征性形态以及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证实为许旺细胞。⑤实验组许旺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加快[传代培养后第3天:(1.41&;#177;0.12),(1.05&;#177;0.10);第4天:(1.85&;#177;0.26),(1.21&;#177;0.22);第5天:(2.36&;#177;0.43),(1.23&;#177;0.32);第6天:(3.52&;#177;0.11),(1.94&;#177;0.33);第7天:(6.25&;#177;0.38),(3.14&;#177;0.27)。P〈0.0011。结论: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胎兔许旺细胞生长分裂,能够获得大量的胎兔许旺细胞,满足组织工程对许旺细胞的需求;此外胎兔许旺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也可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沈楠  金岩  张勇杰  聂鑫  赵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9-71,i0004
目的:探讨从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获得大量许旺细胞的有效手段。方法:实验于2005-05/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组织病理教研室和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①取成年SD大鼠1只截断坐骨神经5mm,缝接入20mm硅胶管中,形成神经再生室。7d后重新打开伤口,刨开硅胶管,截取再生室内神经段置离心管中作为实验组。②取SD仔鼠5只,无菌条件下取双侧坐骨神经混合于离心管中作为对照组。③将两组坐骨神消化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活细胞计数和S-100细胞化学标记相结合鉴定了许旺细胞增殖和纯化程度。结果:①两组培养的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的许旺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培养4d后细胞的密度差别尤为显著。实验组的许旺细胞密度大于600个/mm^2,而对照组密度不足200个/mm^2。②两组许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衬染后计数许旺细胞的纯度为(98.0&;#177;1.2)%,而对照组许旺细胞的纯度为(93.0&;#177;2.1)%(P〈0.05)。③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7d,实验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达到(49.6&;#177;3.5)&;#215;10^7L^-1,远高于对照组的(31.7&;#177;3.9)&;#215;10^7L^-1。结论:从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大量高纯度的许旺细胞,为自体许旺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微囊化处理与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及大鼠单纯脊髓损伤3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5在九江学院医学科研中心完成。①制备不同移植材料:取10只成年家兔双侧完整坐骨神经制备细胞悬液;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微囊化处理,将细胞浓度调整为(2.0-2.5)&;#215;10^6L^-1后与15g/L海藻酸钠生理盐水溶液混合,经双腔喷头将海藻酸钠-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混合液喷入20mmol/L的氯化钡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洗涤2次。②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制作:取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组);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单纯悬液组)和单纯损伤组,每组30只。健康SD大鼠腹腔麻醉(30mg/kg)成功后,以T10为中心,暴露T10棘突及椎板,作脊髓右半侧横向切开,并去除约2min脊髓组织。立即在损伤腔内植入约2mm&;#215;2mm&;#215;2mm的明胶海绵作为填充支架,微囊化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悬液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损伤组不做任何移植。③神经生长因子检测:于移植后1,3,7,14,28d,取出大鼠脊髓损伤平面为中心的2cm脊髓标本,每组6个标本共18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神经生长因子染色以细胞浆呈明显的棕黄色为阳性染色。分别计算每平方毫米阳性神经细胞数。 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测定结果:微囊组在1,3,7,14,28d均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在第7,14,28天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7d:(28.55&;#177;2.26),(7.65&;#177;3.35),(19.35&;#177;.2.39)个/mm^2;14d:(30.52&;#177;3.51),(8.10&;#177;2.45)(20.45&;#177;3.45)个/mm^2;28d:(27.50&;#177;4.50)。(6.59&;#177;3.85).(17.50&;#177;4.65)个/mm^2,P〈0.01或0.05];第14天达到顶峰(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微囊组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白质和灰质也可见阳性颗粒。 结论: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囊化处理后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高于单纯细胞悬液移植和单纯损伤组,更有利于损伤脊髓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 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77;1.9),(31.3&;#177;5.3),(12.9&;#177;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177;0.02l,0.075&;#177;0.033,0.023&;#177;0.011,P均〈0.01]。 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6.
王泽平  王林  顾洪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47-49,i0003
目的:观察影响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各种因素并探讨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9于泰山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中心实验室完成。取新生的Wistar大鼠100只,无菌的取出心脏,培养不同浓度(0.5&;#215;10^5 cells/mL, 1.0&;#215;10^5 cells/mL, 1.5&;#215;10^5 cells/mL, 2.0&;#215;10^5 cells/mL)的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在培养的第2,3,4天,利用Recorder-8050磁带式录像机观察并记录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同时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80%,50%,20%)和不同时间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2,4,6d)进行处理,在培养的第2,3,4天观察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最后采用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Q123(1.0&;#215;10^-6 mmol/L)处理心肌细胞,观察并分析内皮素能否影响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结果:①心肌细胞单独培养时,其浓度越大,培养时间越长,搏动频率越高。②低浓度组(0.5&;#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高浓度组(2.0&;#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88.9&;#177;5.8次/min.144.2&;#177;62次/min,P〈0.05)。③用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心肌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2天收集的培养液在48h时的作用最强(116.6&;#177;6.6次/min.89.7&;#177;4.2次/min,P〈0.05);高浓度组在48h时的作用也最强,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100.3&;#177;7.9次/min,85.2&;#177;6.1次/min,P〈0.05)。④BQ123能显著降低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诱发的增加细胞搏动频率作用(113.9&;#177;6.5次/min,95.1&;#177;5.次/min,P〈0.01)。 结论: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细胞的浓度、培养时间都能影响其频率;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也能调节心肌细胞的频率;而内皮素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冷冻处理后的异体周围神经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12在广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取4只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0mm神经段,深低温冷冻储存2周备用。其余32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组与正常对照组,16只/组,将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长缺损,用复温后的同种异体神经进行移植桥接。神经节苷脂组每天每只局部注射质量浓度为1g/L的神经节苷脂溶液1mL,连续14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随机取4只进行电生理检查、组织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肌肉湿重测定以及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作为受体的32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两组兔术后大体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均有足底及足趾溃疡,神经节苷脂组有6只发生足跟溃疡。两组动物左后肢均无力,行走不稳。②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电生理检测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传导速度、电位波幅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明显升高[(28.62&;#177;2.42),(21.78&;#177;2.43)m/s;(5.48&;#177;0.36),(4.67&;#177;0.53)mV;P均〈0.05]。③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学观察结果比较:术后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许旺细胞增生不明显;神经节苷脂组崩解反应较正常对照组慢,许旺细胞增生明显。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许旺细胞增生活性低,有髓神经纤维密度低;神经节苷脂组许旺细胞增生活跃,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较大;术后1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少,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神经纤维瘢痕化明显;神经节苷脂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多,有少许神经纤维瘢痕化,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清晰。④组兔术后12周超微结构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可见结缔组织无定形结构中夹杂少量变性神经纤维,轴突电子密度低且有空泡,许旺细胞细胞器及有髓轴突稀少,部分再生轴突及髓鞘发生wallerian变性脱髓;神经节苷脂组可见大量神经纤维髓鞘增厚和雪旺氏细胞细胞器更丰富,轴突电子密度深且均匀,许旺细胞外有完整基膜包绕,变性神经纤维少。⑤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肌肉湿重Guadros指数的测定:术后4,8,12周,神经节苷脂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俨均〈0.05),表明正常对照组肌萎缩较重。⑥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再生神经纤维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数目、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83.6&;#177;184.3),(1520.2&;#177;124.3)个/400倍视野;(16.45&;#177;1.86),(10.08&;#177;1.62)μm;(6.48&;#177;0.72),(4.72&;#177;0.56)μm;(4.40&;#177;0.42),(3.04&;#177;0.34)μm;P均〈0.05]。结论:再生神经能够顺利地通过移植体进入远端,使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等指标明显升高,证明免同种异体神经经冷冻处理后桥接神经缺损可引导神经纤维再生,且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可促讲异体祷槽周围神绎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对脱细胞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损伤舯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纳入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笼饲养。另纳入5-8d龄spmgue-Dawley乳鼠40只,取其双侧坐骨神经与臂丛神经。实验组大鼠右后腿用种植许旺细胞的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空白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分离和培养许旺细胞;许旺细胞与10mm长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后,应用外科手术移植到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自体移植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切断的神经上下颠倒原位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13周取材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结果:Wistar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①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均匀,轴索略粗,髓鞘厚度有差别,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还未形成板层结构,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轴索内微丝微管结构较清晰,无髓神经纤维直径较小,不均匀分布在有髓神经纤维之间,由一层纤维结缔包裹形成纤维束,实验组较自体移植对照组的髓鞘略薄,自体移植组再生神经纤维均较粗,许旺细胞包裹轴突形成排列规则、电子密度较高的髓鞘,髓鞘厚薄基本相同。②实验组可见大量许旺细胞呈双极梭形,并且首尾相连排列成链状或网状特征性分布。许旺细胞还可在神经纤维上的胶原丝上附着。③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G率(有髓纤维总面积/神经干总面积)接近自体移植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44&;#177;592),(5514&;#177;373);(3.13&;#177;0.16),(3.19&;#177;0.25)μm;(48.43&;#177;3.62)%,(57.11&;#177;2.28)%;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344&;#177;592),(3191&;#177;236);(3.13&;#177;0.16),(1.28&;#177;0.33)μm;(48.43&;#177;3.62)%,(31.05&;#177;4.19)%;P〈0.05]。 结论:与许旺细胞共培养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加快宿主轴索再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临床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由黄芪、入参、当归、丹参、川芎组成的补气通络胶囊和神经外膜切开术对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将造模成功的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补气通络胶囊组、神经外膜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造模后第2天起,补气通络胶囊组大鼠按体质量10mL/kg灌胃补气通络胶囊混悬液,1次/d;手术组造模处行神经外膜切开术;对照组给予10mL/k生理盐水,1次/d。在治疗1周、4周、8周的不同时间取材检测坐骨神经电生理变化中神经传导速度、阈强度和最大振幅。测定坐骨神经氧自由基相对浓度、丙二醛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纳入大鼠108只,因造模死亡12只,进入结果分析的为96只。①第4周时应用电生理检测仪测定阈强度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97&;#177;0.32,1.66&;#177;0.48)μA,(P〈0.01)]。②第8周时应用电生理检测仪测定最大振幅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高于神经外膜切开手术组[(23.32&;#177;7.3,15.55&;#177;4.38)μV],(P〈0.05)]。③第1周时测定丙二醛含量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4.65&;#177;3.89,249.82&;#177;4.21)mmol/g,(P〈0.05)。④第4周时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6.91&;#177;1.23,123.89&;#177;142)Nu/mg,(P〈0.05)]。⑤电镜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治疗1周后,电镜显示各组坐骨神经髓鞘板层结构松散,而补气通络方组出现增生肥大的许旺细胞。4周后,补气通络方组髓鞘明显再生。第8周。补气通络方组脱髓鞘变化较对照组减轻。对照组和手术组脱髓鞘改变无明显差别。结论:补气通络胶囊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后的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且随时间长而作用增强;单纯神经外膜切开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早期(4周)可能有帮助,但远期(8周)时疗效低于补气通络胶囊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经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后,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脊髓节段GAP-43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第1天阳性细胞数增多(23.5&;#177;4.1)个/mm^2,3d达高峰(46.8&;#177;6.8)个/mm^2,14d后明显减少(9.7&;#177;3.6)个/mm^2,28d后基本未见阳性细胞存在(1.O&;#177;1.2)个/mm^2;模型组第1天(16.3&;#177;2.9)个/mm^2至第7天(20.1&;#177;2.5)个/mm^2持续阳性细胞数增多,14d略减少(19.1&;#177;3.2)个/mm^2,28d后仍可见阳性细胞存在(8.5&;#177;2.O)个/mm^2。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4.25,P&;lt;O.05)。结论:穴位电针能增强并缩短GAP-43mRNA表达时间,有利于突触重建。  相似文献   

11.
植物药金边瑞香对小鼠肠道Peyer’s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模型。观察植物药金边瑞香浸膏对小鼠肠道Peyer’s结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1/2005-08在赣南医学院分析实验室完成。4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金边瑞香组,金边瑞香+环磷酰胺组及环磷酰胺组4组,每组11只,给予正常组小鼠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每次0.02mL/g。连续7d;环磷酰胺组小鼠第7天1次腹腔注射100mg/kg环磷酰胺,其他同正常组;金边瑞香组用金边瑞香浸膏(浓度400g/L,由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提供,含生药量5g/mL,临用时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批号:050310)灌胃,每天1次,每次0.02mL/g,连续7d;金边瑞香+环磷酰胺组,方法同金边瑞香组和环磷酰胺组。第8天麻醉下脱颈椎处死全部动物,立即小心取出全小肠,肉眼观察其形态并计数小肠Peyer’s结的数量、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肠腔,用针头小心取出Peyer’s结按常规方法制备细胞悬液后计数细胞。观察正常组、金边瑞香组、金边瑞香+环磷酰胺组及环磷酰胺组4组小鼠Peyer’8结,计数Peyer’8结细胞总数,比较Peyer’8结的数量及细胞数。 结果:①正常组、金边瑞香组、金边瑞香+环磷酰胺组Peyer’s结的数目及结内细胞总数明显高于环磷酰胺组[(5.818&;#177;1.991)。(7.273&;#177;1.678),(6.364&;#177;1.690).(3.818&;#177;0.874):(4.223&;#177;1.197)&;#215;10^9L^-1。(6.658&;#177;3.758)&;#215;10^9L^-1,(6.884&;#177;1.807)&;#215;10^9L^-1。(1.451&;#177;1.024)&;#215;10^9L^-1,F=14.28,9.044,P〈0.05-0.0011。②金边瑞香+环磷酰胺组、金边瑞香组及正常组之间两两比较Peyer’s结的数目及结内细胞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金边瑞香可对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肠道Peyer’s结的损伤,提示金边瑞香可能对肠道黏膜免疫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雄性大鼠肺损伤与小剂量地塞米松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1/06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损伤组、激素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30min时气管内滴注0.5mL生理盐水。损伤组:腹腔内注射0.5mL生理盐水,30min时气管内滴注内毒素10mg/k(溶于0.5mL生理盐水)。激素组:腹腔内注射激素10m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余同损伤组。以上各组18只动物,实验第2,6.24小时各6只。按时相处死并采集标本,观察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结果:做血气分析时激素组实验第2,6小时各有1只大鼠因实验结果不满意脱失;损伤组实验第2小时进行细胞总数计数检测因实验结果不满意脱失1只,损伤组和激素组实验第2小时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检测因实验结果不满意各脱失1只;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测定损伤组和激素组实验2h因实验结果不满意各脱失1只。①损伤组3个时间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0.01);激素组3个时间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低于损伤组[(3.18&;#177;1.43),(8.70&;#177;2.29),(18.37&;#177;7.73)&;#215;10^8L^-1;(8.70&;#177;1.62),(16.76&;#177;3.76),(65.75&;#177;9.85)&;#215;10^8L^-1,P&;lt;0.05~0.01]。②损伤组3个时间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激素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0.32&;#177;0.13),(0.32&;#177;0.14),(0.29&;#177;0.08)g/L;(1、25&;#177;0、18),(1.22&;#177;0.23),(1.40&;#177;0.18)g/L,P&;lt;0.01]。③实验第2.6小时激素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0.20&;#177;0.03),(0.24&;#177;0.03)μg/L;(0.31&;#177;0.02),(0.43&;#177;0.03)μg/L,P&;lt;0.05,0.0l]。结论:小剂量激素可减少蛋白漏出,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维持正常氧分压,减小肺系数增加,对肺损伤起到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切断后局部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的作用,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5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5只.实验组25只、空白组5只。①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在坐骨切迹处游离坐骨神经的各分支,在远端切断,在半腱肌内侧肌膜上切口,将坐骨神经近断端的各游离分支包埋进肌肉,神经外膜与肌膜缝合固定,实验组在缝合口两侧2mm处肌肉中各注射1&;#215;10^9L^-1的嗅鞘细胞0.1mL,对照组注射细胞培养液DMEM。空白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切断。②术后1,2,3,7和14d,分批处死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每次5只,空白组于14d后处死,分别进行病理及TUNEL法观察神经元的改变。 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5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损伤后各组不同时间点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变化:术后7,14d,实验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改变与对照组相似,但变性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②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在术后第3,7,14天,对照组明显多于实验组[(21&;#177;1.1)%,(1.2&;#177;0.8)%;(3.1&;#177;1.1)%,(1.4&;#177;0.6)%;(6.1&;#177;1.8)%,(4.1&;#177;1.3)%,P〈0.05]。③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7,14d时,实验组的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要较对照组少[(2.1&;#177;0.32)%,(4.4&;#177;0.56)%;(4.3&;#177;1.8)%,(6.7&;#177;2.5)%,P〈0.05]。 结论: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有凋亡发生,嗅鞘细胞移植对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抑制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副反应。目的:观察传统中药方琼玉膏对实验性肺癌小鼠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选用48只健康的6~8周龄C57/BL小鼠。方法:使用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制造小鼠肺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3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接种后次日用生理盐水0.2mL灌胃,同时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②化疗组,顺氨氯铂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2g/L,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1次/d;同时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1次/d。③联合组,除按化疗组用顺氨氯铂外,同时用琼玉膏0.2mL灌胃,1次/d。于用药后21d,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有3只,化疗组有4只,联合组有4只未成瘤,被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化疗组各有2只死亡,联合组也有1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对照组为11只、化疗组为10只、联合组为11只。①联合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皆明显高于化疗组[红细胞:(8.54&;#177;0.81),(8.65&;#177;0.77),(4.56&;#177;1.00)]&;#215;10^12L^-1;白细胞:[(9.04&;#177;0.60),(9.14&;#177;0.71),(3.31&;#177;0.96)]&;#215;10^9L^-1;血小板:[(949.09&;#177;111.31),(955.54&;#177;87.13),(399.30&;#177;131.36)1&;#215;10^9L^-1,P〈0.01]。②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低于联合组与对照组[(5.30&;#177;1.12),(10.51&;#177;1.15),(14.36&;#177;1.02)]&;#215;10^6,P〈0.01)。而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又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琼玉膏能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状况,但尚不能完全拮抗化疗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5.
背景:嗅鞘细胞作为一种可再生且自体取材的移植细胞,在脊髓疾病移植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关于脑出血的移植治疗目前有待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积累。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评估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嗅鞘细胞移植组在制作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第3天时,取10μL嗅鞘细胞悬液向大鼠脑内匀速注射(1μL/min)。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μL。方法:大鼠在移植前,移植后第3,7,14,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后第1天在两组中各取1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切片,神经元轴突髓鞘观察采用髓鞘固蓝染色,神经纤维观察采用神经纤维嗜银染色。各组移植后第3,7,14,30天各取1只大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存活、迁徙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轴突髓鞘和神经纤维观察。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神经前体细胞计数。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脑出血后第30天时血肿周边及血肿灶中嗅鞘细胞计数:移植组的髓鞘化数量和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计数:脑出血后第7,14,30天,嗅鞘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1.1&;#177;2.4)个/视野,(34.5&;#177;1.2)个/视野;(43.6&;#177;1.2)个/视野,(37.2&;#177;2.0)个/视野;(19.3&;#177;1.0)个/视野,(14.2&;#177;0.4)个/视野,(t=2.42-4.02,P〈0.05)]。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嗅鞘细胞移植组在脑出血后第14,30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2.21&;#177;0.20)分,(1.50&;#177;0.21)分,(2.74&;#177;0.21)分,0=2.06,3.27,P〈0.05)],对照组只在脑出血后第30天时低于第3天[(1.96&;#177;0.12)分,(2.76&;#177;0.20)分,(t=2.47,P〈0.05)]。结论:①嗅鞘细胞有增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作用。②嗅鞘细胞可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使其重新髓鞘化并建立突触联系,恢复其运动功能,进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rve stem cells,NSCs)的增殖条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神经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利用NSC培养基和bFGF,EGF生长因子,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增殖。对照组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增殖。Nestin及CD133作为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SCs的细胞标志。结果:原代培养第6天时多数细胞表现为Nestin及CD133抗原阳性,此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数量开始明显扩增,但实验组增殖更为明显,bFGF+EGF组从第8天时的(96.30&;#177;8.78)&;#215;10^4增加到第18天时的(1407.90&;#177;26.62)&;#215;10^4,并且增殖开始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2dc.NSCs在10d后有少量细胞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bFGF与EGF联合应用能够促使NSCs增殖时间提前及增殖效能显著提高。另外,bFGF和EGF还具有诱导N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天灸籍药物穴位敷贴及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对顺铂化疗Lewis肺癌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以及肿瘤生长的抑制。 方法:实验于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40只C57BL/6J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化疗组、天灸+化疗组,各10只。正常组:不做肺癌移植肿瘤模型造模,不处理;模型组:只造模,不处理;化疗组:造模4d后,腹腔注射顺铂,0.2mL/只,含顺铂0.05mg,连用5d。天灸+化疗组:在造模化疗的同时,贴天灸膏(药物组成为麝香、淫羊藿、三七、黄芪、辣椒,按1:20:20:20:40比例调配),8h/次,1次/d,共治疗11次。天灸治疗结束后次日,即第14d统一处死取材。观察天灸后各组小鼠净体质量变化、瘤质量、抑瘤率,以及天灸对化疗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化疗组和天灸+化疗组净体质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天灸有减轻小鼠体质量下降的趋势[(21.57&;#177;0.56) g, (15.75&;#177;0.40) g,(15.03&;#177;0.63) g, t=8.35,6.78,P〈0.001]。②化疗组和天灸+化疗组瘤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天灸+化疗组减轻的程度较大[ (2.35&;#177;0.27) g, (2.2&;#177;0.13) g, (3.44&;#177;0.28) g; t=3.56, 4.65, P 〈 0.01];在抑瘤率方面,天灸+化疗组亦比化疗组高(36.0%,31.7%)。③天灸+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8.32&;#177;0.55)&;#215;10^9 L^-1, (10.88&;#177;0.84)&;#215;10^9 L^-1; t=2.76, P 〈 0.05],而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明显下降[(7.38&;#177;0.56)&;#215;10^9 L^-1, (9.85&;#177;0.93)&;#215;10^9 L^-1, t=2.51, P 〈 0.05],且天灸+化疗组与化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3.86,P〈0.01)。④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3.36&;#177;0.72)&;#215;10^6 L^-1, (1.77&;#177;0.33)&;#215;10^6 L^-1, t=2,96, P 〈 0.05],而天灸+化疗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比化疗组明显升高[(3.37&;#177;0.48)&;#215;10^6 L^-1, t=2.43, P 〈 0.05]。 结论:天灸膏有增强化疗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这种辅助治疗效果可能与显著提高化疗处理中肺癌模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以及提高化疗过程中肺癌小鼠血液白细胞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黎军  朱家恺  王大平  肖建德  杨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147-149,F0003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活性蛋白质,能明显的维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材料:选用清洁级出生3周SD幼鼠3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5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7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两组大鼠均建立L4.5,神经根高位离断动物模型,并将近侧神经残端与硅胶管吻接。根据分组,胶管内分别注入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60mg/L)或生理盐水各20μL,凡士林封固硅胶管两端。②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材,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鼠损伤侧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②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结果:30只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鼠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营养因子组神经新生轴突沿硅胶管生长,长度达1cm;对照组新生轴突较细少,长度约0.8cm。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营养因子组背根节内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神经元丢失不明显,存活率是91.8%,对照组背根节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神经元大量丢失,存活率是58.6%,营养因子组神经元存活率较对照组高33.2%(P〈0.01)。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对照组背根节神经元的直径和面积显著低于营养因子组和正常侧[(21.8&;#177;1.4)μm,(373.1&;#177;50.9)μm^2(24.8&;#177;1.1)μm,(482.8&;#177;42.2)μm^2(24.5&;#177;1.3)μm,(471.5&;#177;51.4)μm2P〈0.01],而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直径和面积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苦豆子总碱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外周血和结肠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8^+CD28^-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将72只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组,苦豆子15,30,60mg/kg组共6组,每组12只。②造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结肠炎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③给药:造模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2mL/只,1次/d。5-氨基水杨酸组灌胃5-氨基水杨酸400mg/kg,苦豆子15,30,60mg/kg组灌胃酸苦豆子总碱15,30,60mg/kg,其他2组灌等量生理盐水。④取材:在第1周和第3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测定结肠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CD4^+CD25^+,CD8^+CD28^-的表达水平,观察苦豆子总碱对模型大鼠急慢性期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建模第1周:模型组结肠内T细胞亚群CD4^+CD25^+,CD4^+CD25+/CD25^-,CD8^+CD28^-及CD8^+CD28^-/CD2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苦豆子各剂量组数据虽低于模型组,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不显著(P〉0.05)。②建模第3周: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的CD8^+CD28和CD8^+CD28^-/CD2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苦豆子30,60mg/kg组[CD8^+CD28:(11.3&;#177;1.3)%,(5.4&;#177;2.2)%,(5.8&;#177;3.2)%,(6.0&;#177;4.2)%;CD8^+CD28^+/CD28^+:(1.2&;#177;0.8)%.(0.4&;#177;0.1)%,(0.5&;#177;0.2)%,(0.5&;#177;0.4)%;P〈0.05,0.01];结肠组织中的CD8^+CD28^-和CD8^+CD28^-/CD28^+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苦豆子30,60mg/kg组[CD8^+CD28^-:(17.4&;#177;4.2)%,,(3.8&;#177;4.5)%,(3.9&;#177;4.0)%.(4.2&;#177;3.6)%;CD8^+CD28^-/CD28^+:(1.8&;#177;0.3)%,(0.7+0.3)%.(0.7+0.2)%,(0.7&;#177;0.3)%:P〈0.05,0.01]。结论:苦豆子总碱30,60mrg/kg能下调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慢性期高表达的CD8^+CD28-T细胞。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局部灌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期大量细胞以凋亡的方式死亡。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注射液局部灌注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坏死‘和调亡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陨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试验中心。对象:4~5个月龄的一级中国白兔4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kg。材料:选择实验于2002-06/2003-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试验中心完成。随机分成2组,丹参组和对照组,每组22只。两组动物均以改良Allen法造成兔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模型。丹参组术后按0.3mL/(k只&;#183;d)的总量分4次(每6h1次)从硬膜下导管推人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推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至损伤后8,24,72h分别处死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过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细胞淋巴瘤-2(Bcl-2)阳性细胞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脊髓损伤区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胞凋亡率。结果:4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凋亡结果:丹参组的凋亡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3.10&;#177;1.38,20.39&;#177;2.96,t=4.101,P&;lt;O.01):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67&;#177;1.09)%,(14.68&;#177;2.81)%,t:4.072,P&;lt;0.01];Bc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9.12&;#177;4.74)个/mm^2,(13.37&;#177;3.68)个/mm2,t=2.347,P&;lt;0.0l]。②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丹参组高于对照组[(136.20&;#177;13.64)NU/mL,(101.70&;#177;15.24)NU/mL.t=4.132。P&;lt;0.01]。③丙二醛含量:丹参组低于对照组[(1.27&;#177;0.22)nmol/mL,(2.54&;#177;0.69)nmol/mL,t=4.309,P&;lt;0.01]。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及坏死:丹参组轻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局部灌注后,减少了脊髓损伤局部的细胞凋亡,抑制和减轻了急性脊髓损伤后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