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Mg对La2Ce2O7的掺杂可提高其热膨胀系数、降低其热导率, 从而改善其作为热障涂层材料的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1-xMgx)2Ce2O7-x系列组成样品。X射线测试表明: 当 0≤x≤0.4时, 所有(La1-xMgx)2Ce2O7-x 样品均与La2Ce2O7具有相同的缺陷萤石结构, 且晶胞参数随x的增大而递减; 当x?0.4时, 样品中出现MgO的峰。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 样品(La1-xMgx)2Ce2O7-x (0≤x≤0.4)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而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下, 不同组成样品(La1-xMgx)2Ce2O7-x (0≤x≤0.4)的热膨胀系数随x的增大而增大; 而样品的热导率则随Mg掺杂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Mg掺杂对La2Ce2O7的物相、晶胞参数、热膨胀系数以及热导率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金属盐及柠檬酸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尖晶石氧化物Co2-xMn1+xO4和Co2-xFexMnO4系列, 通过XRD、FT-IR及PPMS等手段研究了Co2MnO4及系列掺杂样品的成相、结构、磁性等特征。结果表明, Co2-xMn1+xO4系列在x<0.6时, 呈单相立方结构, 晶格常数和磁性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 x≥0.6时逐渐向四方结构转化, 磁性下降, 并呈现磁化强度不易饱和的特征; Co2-xFexMnO4系列样品在x<1.75成分范围内均可保持立方结构, 且晶格常数和磁性都随着x增大而提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掺杂原子尺度及磁矩均大于原有元素, 掺杂后样品内部的磁性相互作用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0.8Sr0.2Mn1-xCoxO3(x = 0, 0.1, 0.3)多晶样品。系统研究了Co掺杂量对La0.8Sr0.2MnO3(LSMO)多晶样品的类Griffiths相、磁熵变、临界行为和电输运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制备的多晶样品均具有菱形对称结构; 三样品在低温磁转变温度(TC2)以上均存在类Griffiths相; La0.8Sr0.2Mn1-xCoxO3(x = 0, 0.1, 0.3)样品外加磁场为7 T的最大磁熵变ΔSmax分别为-2.28、-2.05和-2.75 J/(kg·K), Co元素的掺杂使得ΔSmax先减小后增大; 母相的临界行为与平均场模型拟合得最好, 掺杂后样品的临界行为和3D海森伯模型拟合最好; 母相为半导体材料, Co元素掺杂量达到0.1时在低温磁转变温度(TC2)附近出现金属绝缘体转变; 高温区三样品的导电方式均满足小极化子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0.7Ca0.3-xSrxMnO3(LCSMO)薄膜, 探讨掺杂对结构、磁性能与电输运特性的影响机制。从X射线衍射(XRD)结果来看, 所有薄膜均具有典型钙钛矿结构。LCSMO薄膜的居里温度(TC)和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TMI)均随Sr掺杂浓度增加而单调增加。总体看来, 当x ≤0.05时, LCSMO薄膜磁阻率类似于窄带系LCMO 系材料, 在TMI周围较宽的温度区间内存在相分离, 而相分离过程中多相共存的无序状态是该类材料庞磁阻效应的主要来源。对特定温度下的磁阻率随磁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当温度低于TMI时, 磁阻率随磁场变化出现双梯度, 低磁场时晶界隧穿效应起主导, 该部分效应对磁场特别敏感, 高磁场时磁阻率主要来源于磁场对自旋波动的压制; 当温度接近或高于TMI时, 晶界隧穿效应逐渐消失, 磁阻率随磁场线性变化, 磁场对自旋波动的压制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电学和光学特性, 形貌控制及带隙调控对于其在光电子学、光子学、纳米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研究采用CVD技术在SiO2/Si衬底上生长了垂直排列ReS2纳米片材料, 硒化处理后得到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 并研究了硒化温度(700、850 和 920℃)及硒化时间(0.5、1和1.5 h)对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形貌及组分的影响。XPS元素定量分析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研究表明ReS2(1-x)Se2x样品中Se含量可以在x=0(纯ReS2)到x=0.86之间调变, 相应材料的带隙可从1.55 eV (800 nm)调变到1.28 eV (969 nm)。SEM结果显示ReS2(1-x)Se2x纳米片的结构受到硒化温度和硒化时间的影响, 硒化温度升高和硒化时间延长会破坏纳米片的垂直结构。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垂直排列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 该材料在电化学催化、功能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Gd1-xErx)2(Zr0.8Ti0.2)2O7(摩尔分数x=0,0.2,0.4)陶瓷并测试其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物理性能,研究了Er2O3掺杂的影响。结果表明,(Gd1-xErx)2(Zr0.8Ti0.2)2O7陶瓷具有立方烧绿石结构,显微结构致密,在室温至1200℃高温相的稳定性良好;Er3+掺杂降低了陶瓷材料的热导率和平均热膨胀系数,当x=0.2时,其1000℃的热导率最低(为1.26 W·m-1·k-1)。同时,Er3+掺杂还提高了这种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7.
以高纯锇(Os)、钌(Ru)、硼(B)粉为原料, 在常温常压下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了三元过渡金属硼化物Os1-xRuxB2粉末, 并对合成的粉末进行无压烧结使其致密化。研究了机械化学法合成Os1-xRuxB2的反应过程、Ru含量对OsB2相结构的影响、合成粉末的热稳定性及烧结后块体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Os1-xRuxB2粉末及块体的相成分、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 并通过维氏硬度计测得其烧结后块体材料的显微硬度。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过程中生成了中间产物Os1-xRuxB1.1, 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有少量Os1-xRuxB2生成, 球磨24 h后合成粉末的主相为Os1-xRuxB2, 继续球磨到40 h, 粉末中相成分不再发生变化。当x≤0.1时, 合成粉末的主相为六方结构Os1-xRuxB2; 而当x≥0.15时,合成粉末的主相为正交结构的Os1-xRuxB2。经1450℃(保温1 h)热处理后的粉末中有部分六方结构的Os1-xRuxB2向正交结构发生相变, 并生成了低硼化物 (Os1-xRux)2B3。合成的OsB2和Os0.85Ru0.15B2粉末经1700℃无压烧结后颗粒呈板条状, 其致密度均为85%左右, 在0.49 N载荷下测得其硬度分别(27±2) GPa和(21±1) GPa。  相似文献   

8.
12CaO·7Al2O3电子化合物(C12A7:e -)是一种具有低工作温度和低逸出功等优点的新型电子化合物阴极材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Sr掺杂(Ca1-xSrx)12A7 (0≤x≤0.05)块体, 并在1100 ℃采用Ti颗粒还原20 h成功制得电子化合物(Ca1-xSrx)12A7:e -。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 (Ca1-xSrx)12A7:e -与C12A7:e -相比, 框架导带下移, 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增加, 这将有利于电输运和发射性能的优化。室温电输运测试结果表明, Sr掺杂有利于C12A7:e -电输运性能的优化, 其中(Ca0.96Sr0.04)12A7:e -样品在室温下具有最高电导率(1136 S/cm)以及最高载流子浓度(2.13×10 21 cm -3), 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C12A7:e -样品相比, 载流子浓度提高近2个数量级, 表明Sr掺杂可以有效缩短制备C12A7:e -的制备时间。热电子发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随着Sr掺杂量的增加, 热电子发射性能逐渐提高, 其中(Ca0.96Sr0.04)12A7:e -样品具有最佳的热发射性能, 在1100 ℃外加电压3500 V时, 发射电流密度达到1.45 A/cm 2, 零场发射电流密度达到0.74 A/cm 2, 理查生逸出功降低至1.86 eV。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a0.25(Li0.43Sm0.57)0.75TiO3(CLST)微波介质陶瓷纳米粉体, 研究了ZnO掺杂量和烧结温度对CLST+ xmol% ZnO陶瓷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ZnO掺杂量x的增加, 陶瓷的晶体结构从正交相变为伪立方相, 并在x≥1.5的样品中出现了杂相。CLST+ xmol% ZnO陶瓷的致密化烧结温度随x的增加而降低, x=1.0的样品的致密化烧结温度比x=0的降低了200 ℃。介电常数εr和频率品质因数Qfx增加和烧结温度的升高具有最优值, 频率温度系数则单调降低。x=1.0的样品在1100 ℃烧结时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ρ = 4.85 g/cm3, εr =102.8, Qf = 5424 GHz, τf = -8.2×10-6/℃。表明ZnO掺杂的CLST陶瓷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微波介质陶瓷。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烧结法, 按化学计量比Ba1-xMgxAl2Si2O8(x=0, 0.05, 0.1, 0.15, 0.3, 0.5)制备样品, 考察不同MgO含量对BaO-Al2O3-SiO2系介电材料晶体结构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MgO可以降低烧结温度, 促进六方相转变为单斜相, 当添加量x≥0.15时, 相转变可以达到100%。当x≤0.15时, 适量的MgO可以有效地促进单斜钡长石晶粒的长大。在0.05≤x≤0.1范围内, 随着MgO含量的增加, 单斜钡长石衍射峰增强, 晶粒尺寸增大, 密度、介电常数与τf均随Mg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x=0.1, 烧结温度为1400℃时, 可获得综合性能相对较好的单斜钡长石, 其介电性能εr=6.44, Q×f=16461 GHz, τf= -30.6×10-6 K-1。  相似文献   

11.
钙锆共掺钛酸钡陶瓷(BCZT)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 是一类具有发展潜力的无铅压电陶瓷, 但其压电性能仍无法与铅基陶瓷媲美。为提高压电性能, 本研究对陶瓷材料进行Sn元素掺杂改性((Ba0.85Ca0.15)- (Ti0.9Zr0.1-xSnx)O3, x=0.02~0.07))。晶体结构分析证实所有组分的陶瓷无杂相, 处于正交相与四方相两相共存状态, 并具有较大的c/a; 显微结构分析发现所有陶瓷都很致密, 且平均晶粒尺寸随着Sn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x=0.04时, 陶瓷最致密, 且室温处于准同型相界附近, 因此拥有最佳的电学性能: d33=590 pC•N -1, kp=52.2%, tanδ=0.016, ε T33=5372, d *33=734 pm•V -1, IR=57.8 GΩ•cm。本研究表明: Sn掺杂的BCZT基无铅压电陶瓷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 有望在换能器、机电传感器和驱动器等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Bi7-x Er x Ti4.5W0.5O21(BTW-BIT-xEr3+,x=0.05、0.10、0.15、0.25、0.35)共生铋层结构无铅压电陶瓷,用BTW-BIT-xEr3+的XRD和SEM表征其相结构和形貌,研究了Er3+掺杂对其上转换发光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种陶瓷中生成了铋层状结构的单一晶相。在980 nm光波激发下所有组分的上转换荧光谱中都能清晰地观察到两个绿光和一个红光发射峰,峰的中心分别位于532 nm、548 nm和660 nm处。改变掺杂Er3+离子浓度可调节其强度比。根据BTW-BIT-0.15Er3+样品在532 nm和548 nm绿光的光强比拟合了290~440 K的温度灵敏度,结果表明440 K处的灵敏度最大为0.0023 K-1。Er3+离子替代BTW-BIT-xEr3+伪钙钛矿层的Bi3+使氧空位浓度的降低,降低了高温介电损耗,提高了激活能和压电常数。BTW-BIT-0.15Er3+陶瓷的综合电学性能最优,分别为d33=14 pC/N、Tc=697℃,tanδ=0.53%、Qm=2055。这种陶瓷材料具有最优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铌酸钾钠(K0.5Na0.5NbO3, KNN)基陶瓷具有充放电速度快、透明度高、应用温度范围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在脉冲功率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改性技术提高铌酸钾钠基陶瓷的电、光性能是该方向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制备0.825(K0.5Na0.5)NbO3-0.175Sr1-3x/2Lax(Sc0.5Nb0.5)O3(x=0, 0.1, 0.2, 0.3)陶瓷(简称0.825KNN- 0.175SLSN), 研究La2O3掺杂对其相结构、微观形貌、光学、介电、铁电及储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0.825KNN- 0.175SLSN陶瓷具有高对称性的伪立方相结构; 随着La2O3掺杂量增大, 陶瓷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 相变温度(Tm)及饱和极化强度(Pmax)增大, 达到峰值后下降。在x=0.3时, 该体系陶瓷表现出优异的透明性, 在可见光波长(780 nm)及近红外波长(1200 nm)范围内透过率分别达65.2%及71.5%, 同时实现了310 kV/cm的击穿场强和1.85 J/cm 3的可释放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