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庆油田北一二排西部分质聚合物驱试验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一二排西部T组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区是大庆油田第一个将注采井距缩小到175 m的上返试验区,试验区射开了所有油层,目的是确定二类油层技术界限.试验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河道砂及有效厚度大于1 m油层在175 m井距、1600万相对分子质量注入条件下油层动用程度可达到80%以上,而有效厚度小于1 m油层连续动用比例仅为3...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试验效果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是在先导性试验成功后进行的三元驱扩大规模的矿场试验, 为分析试验区的试验效果,对试验区油层沉积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三元复合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对象确定为河流相沉积为主的河道砂且有效渗透率不小于0.1 μm2、有效厚度不小于1.0 m的油层具有可观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通过采用"高浓度聚合物+三元体系"的注入方式,使油藏内驱替过程中残余油形成油墙,含水下降幅度大、稳定周期长,有效提高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元复合驱已经成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主要接替技术,为了满足其工业化推广的要求,需进一步明确一、二类油层剩余潜力及层系组合方法。三元复合驱与聚合物驱相比具有提高采收率大、投入高的特点,加之目前一、二类油层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少且分散,为了保证三元复合驱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首次将剩余储量丰度作为衡量层系组合合理性的指标,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实际开发情况建立了经济界限图版;依据油藏工程理论和井筒多相管流理论,推导出了均质多层油藏油井总产量与层系组合跨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层系组合跨度经济界限;另外,综合多种研究手段研究确定了层系组合厚度下限、渗透率级差以及隔层经济界限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三类油层动用状况较差,采出程度低,是进一步增储上产的潜力所在。通过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阶段开采对象潜力及界限研究,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萨北开发区北二东研究区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注聚合物最佳组合开发模式等。结果表明:三类油层注聚合物开发,采用一期射开有效厚度小于O.5m油层聚合物驱,二期补开有效厚度大于0.5m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能有效地挖潜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二类油层复合驱配方中化学剂适应性及选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孔隙半径明显变小、黏土含量及泥质含量显著增加、粒度中值明显降低.针对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相对较差的变化特点,采用多种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体系配方中化学剂的适应性及优选研究.通过研究给出了二类油层复合驱体系配方中碱及聚合物的选取原则,研究认为强碱对于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弱碱,二类油层复合体系配方中应以弱碱为主;同时给出了三元条件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线性聚合物与大庆油田天然岩心渗透率的匹配关系,矿场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渗透率分布情况,选择满足80%以上储量分布的渗透率所对应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宜.  相似文献   

6.
二类油层平面、纵向非均性强,井组油层条件差异大,开发过程中参数优化及跟踪调整难度大,需要对油层地质解剖,进行油层井组分类划分。在考虑有效厚度、渗透率、河道砂厚度、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高水淹比例、单井控制程度等油层特征参数基础上,建立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通过对井组分类划分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熵权模糊综合评判适用于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决策。合理地融入了主客观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井组分类划分结果的正确性,在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调整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油田随着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潜力的减小,需要在二类油层开展注聚和三元复合驱以实现产量接替。在矿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井网井距、注入参数,对其见效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并形成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配套的增产、增注措施技术。实践表明,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是可行的,可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接替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历经12年,聚合物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油藏工程配套技术.聚合物驱对象逐步由主力油层转向二类油层,为了积极探索三类油层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分别在萨南、萨中、萨北开发区,对葡萄花、萨尔图、高台子油层开展了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井距条件下,三类油层可以实现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连续注入;聚合物驱在三类油层中的应用,见到了一定的增油降水效果,中心井区综合含水平均下降幅度为5~7个百分点;聚合物驱过程中,表外储层没有得到有效动用,表内储层动用厚度没有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注聚参数条件下的储层动用状况认为,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更适合采取低分子量、相对高浓度的注入方式;从各试验区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应用聚合物驱技术,预计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6,他引:7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化学剂吸附损失程度.结果表明: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6.93%;在有效渗透率30×10-3μm2以上的油层三元复合体系能够实现正常注入,三类油层的碱敏性不会对油层产生严重的伤害;与一、二类油层相比,三类油层聚合物的吸附量相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增加约20%,三元复合驱时需要考虑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及驱油机理分析,认为三元复合驱应用于三类油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具有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和连通性差等特点,亟待开发和实施新的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矿场实际需求,利用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三元复合体系和聚表剂等4种驱油剂的分子线团尺寸以及分子线团与岩心孔隙配伍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单一段塞和多段塞组合化学驱增油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结...  相似文献   

13.
三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元复合驱是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更高、技术更复杂的驱油技术,中国适合于三元复合驱的地质储量约为83×108 t,仅大庆油田就有近14×108 t的储量,其潜力巨大,但由于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未能进入工业应用。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突破了大庆油田低酸值原油无法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技术界限,发明了三元复合体系新配方;研制出了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优化确定了适合于三元复合驱的井网井距、层系组合和注入参数;攻克了防垢举升、采出液处理等关键配套技术,整体上达到了工业化应用条件。现场应用实践表明,三元复合驱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0% 以上,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多10% 。三元复合驱技术作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战略接替技术正在工业化推广,并可以为其他高含水开发阶段的老油田挖潜和陆相砂岩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BEXD区块二类油层是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第一个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区块,通过优化层系组合,实施注聚前深度调剖,建立全过程跟踪调整模式,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开采过程中油层动用程度明显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压力系统和注采能力,阶段提高采收率16.43%,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可达19.50%,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通过对BEXD区块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方案开展后评价,认为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在萨北二类油层的工业化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萨北开发区的原油稳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分子膜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大庆油田主力油层的砂岩岩心,测定分子膜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岩心的润湿性变化,在水驱、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后进行了不同浓度、不同注入量的分子膜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分子膜驱相对于水驱可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可使岩心表面的润湿性由亲油向亲水方向转化;在水驱、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的基础上,分子膜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分类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0  
大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随着开采技术政策的转变,特别是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传统上的油层分类已很难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为此,在论述了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重新分类必要性的基础上,本着油层分类概念要有延续性、油层类别平面上具有整体性、对现有技术有一定的适应性、分类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同时考虑三次采油的需要,制定了油层分类的具体原则.按照砂体沉积类型、主要砂体钻遇率、单层有效厚度、有效渗透率等4个参数建立定量标准,将喇萨杏油田的油层分为3大类,6小类.油层重新分类后,每一类的油层性质更接近,有利于开发层系的组合;对于聚合物驱来说,还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选择和注入参数的确定;对于三元复合驱,还有利于配方的选择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注入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单井个性化注入方案,油层动用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采用笼统注入方式,动用状况仍然差异较大,有近20%的油层不能得到动用,并出现了沿高渗透油层三元体系突破现象,大大影响了驱油效果.由于三元体系的特殊性,原有的聚合物驱分注工艺存在剪切降解率高、管柱易结垢、堵塞等问题,不能满足三元复合驱分层注入工艺要求.为此,针对三元复合体系的特点进行了三元复合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通过调节偏心配注器上的节流元件来改变注入压力,控制高渗透层注入量,加强中、低渗透层注入量,在井口同一压力下实现三元复合驱多层分注.介绍了该分注技术的工艺原理、管柱结构,水力特性试验及现场试验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分注后注入剖面得到明显提高,三元复合体系低效无效循环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首次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研究表明,三元复合驱使区块综合含水由88.4%下降至63.7%,区块日产油量由见效前的37t上升到最高值88t,全区累积增油19625t,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1.0%;大幅度节省了注水量,提高了开采速度;扩大了波及体积,改善了动用状况,提高了驱油效率。分析发现,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上升幅度、视吸水指数下降幅度及比产液指数下降幅度都小于聚合物驱;三元复合体系与油层及流体有较好的配伍性,不会造成对油层的伤害。矿场试验展示了大庆油田开展三元复合驱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储层发育差,具有渗透率低、孔喉尺寸小、黏土含量高等特征,目前处于化学驱现场试验阶段。为了明确储层对注入化学剂吸附损耗的影响,保证化学驱开发效果,通过开展天然油砂条件下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静态吸附实验,对比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在三类油层与二类油层条件下的吸附损耗,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评价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优化体系浓度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三类油层对于表面活性剂的3次吸附损失为52.1%,比二类油层高17百分点;对于碱和聚合物的吸附量与二类油层相近;优化出三类油层弱碱复合驱体系中主段塞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35%、碱质量分数为1.2%,副段塞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20%~0.25%、碱质量分数为1.0%;NW区弱碱复合驱现场试验应用优化结果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研究成果对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推广化学驱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弱碱三元复合驱(ASP)在Ⅲ类油层长距离运移过程中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自主设计制造的30 m填砂长管物理模型进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对实验的驱油动态、黏度变化、界面张力变化、残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渗透率为105.94×10~(-3 )μm~2的Ⅲ类油层中的填砂物理模型中,弱碱三元复合驱能有效地注入到地层中,提高采收率幅度比水驱采收率高17.06%;黏度在近井地带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在地层中仅仅维持8.9 m;地层近井地带残余油较少,残余油在地层中深部区域大量聚集,这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的黏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