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蜈蚣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作为中药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蜈蚣的加工炮制主要可分为加辅料和不加辅料两类,为减弱其毒性多炙焙后应用,常采用烘焙法。蜈蚣主要化学成分为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尚含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以及酶、糖类、脂肪酸等。蜈蚣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和通络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顽痹和顽固性头痛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具有抗肿瘤、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通过归纳和探讨蜈蚣的炮制方法及作用、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加强蜈蚣加工炮制的研究,为其更好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巍  叶海英 《中药材》2002,25(2):152-155
本文对蜈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总结1949—1994年国内700余种中医药杂志刊物上有关蜈蚣医药用途的文献949篇,治病类型141种,分布于内、妇、儿、外等科.精选方含治疗疾病名、组方、加减及疗效.每处方都有详细的文献出处.介绍了蜈蚣的许多新用途及疗效,扩大了蜈蚣的用药途径和潜在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蜈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蜈蚣系蜈蚣科动物少棘巨娱蚣 Scolopnd 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及近缘动物的干燥虫体。娱蚣两字早出现于《名医别录》,谓“蜈蚣生于大吴川谷及江南”。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有毒、具祛风走窜活血之功效,为祛风镇痉、功毒散结之要药。从古沿用至今,药用历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国药蜈蚣的本草研究与药用种类的开发、采集、生药鉴别、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简况。  相似文献   

6.
黑头蜈蚣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方红  邓芬 《中药材》1999,22(5):226-228
本文报道了黑头蜈蚣Scolopendra negrocapitis化学成分,并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巨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进行了比较。黑头蜈蚣含总脂18.7%,蛋白质63.4%,游离氨基酸11.9%;含有与少棘巨蜈蚣相同的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4%),21种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蛋白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出14条色带。表明黑头蜈蚣与少棘巨蜈蚣主要化学成分类同,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新药源。  相似文献   

7.
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罗国强(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昌330008)关键词蜈蚣临床应用臂丛神经牵拉伤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蜈蚣,俗称百脚虫,辛温,有毒,归肝经,是临床上常用的熄风止痉药,常用于急慢性惊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之症。笔者在临床上除用于...  相似文献   

8.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熄风镇惊、散结通络、攻毒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经络痹阻疼痛、肿瘤、皮肤病等,疗效颇佳。考证中药蜈蚣的别称、基源、产地、捕捉期、炮制等本草特征,以及深入挖掘古今文献中蜈蚣功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药用蜈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近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蜈蚣为节肢动物门唇足纲整形目蜈蚣科动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风癣、疮疡、肿毒、烫伤等,为传统的中药材。我国蜈蚣品种较多,分布广泛。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多棘蜈蚣(S.mutidens Newport)为地方习用品种,收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和《广西药用动物》,黑头蜈蚣(S.negrocapitis Zhang et Wang)和墨江蜈蚣(S.mojiangica Zhang et Chi)收载于《云南省药品标准》。  相似文献   

10.
57:肩周炎(方8) 〔组方〕蜈蚣4条,丹参、桂枝各  相似文献   

11.
蜈蚣俗称天龙 ,辛、温 ,有毒。《本草从新》谓 :(蜈蚣 )“入肝、脾、肾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主治病的“下品”。《本草纲目》载 :“治小儿惊痫风搐 ,脐风口噤 ,丹毒 ,秃疮 ,瘰疠 ,便毒 ,痔漏 ,蛇瘕 ,蛇癖 ,蛇伤”。蜈蚣也是现代制药工业中的生产原料 ,如治疗蛇咬伤的季德胜蛇药片、祛腐生肌的拔毒膏以及治疗风湿的散风活络丸等 ,都含有蜈蚣。湖北宜昌地区生产的“金头蜈蚣” ,以其形态完整、色泽鲜艳 ,在国内医药市场享有盛誉。现代研究证明 ,蜈蚣含有两种类蜂毒样成分、组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及多种成分的氨基酸。蜈蚣 ,与他…  相似文献   

12.
墨江蜈蚣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墨江蜈蚣产于云南省墨江县,是近年发现的蜈蚣新品种,其药用价值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墨江蜈蚣的临床疗效同湖北的少棘巨蜈蚣基本相同,性辛温,有小毒,具祛风、定惊、攻毒、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结  相似文献   

13.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全虫。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笔者临床喜用蜈蚣治疗各种痛症,常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蜈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蜈蚣的临床应用报道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等科 ,使用方法有内服和外用 ,有复方与单方 ,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对近 7年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 2 7篇。  相似文献   

15.
蜈蚣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主要分为加辅料和不加辅料两种,高温以杀菌去腥、矫臭矫味、解毒,通过炮制能改善药性,提升药学价值,提高疗效。蜈蚣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多肽、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蜈蚣走窜力强,入肝经,主要药理作用有抗肿瘤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心肌和保护血管作用、镇痛作用,提高消化酶的活力有促消化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对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力作用等。临床普遍用于小儿惊风、痉挛抽搐、面神经麻痹、破伤风、溃疡等症。  相似文献   

16.
蜈蚣具有熄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抗惊厥等功效,在临床对顽固性皮肤病、银屑病以及癫痫、乳腺增生、半身不遂、颈椎病导致的上肢麻木、坐骨神经性疼痛等病,按“以毒攻毒”法则应用蜈蚣,可收到较好疗效。笔者临床用治多种疾病。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 半身不遂 庞某,男,60岁。患者于1992年2月2日突然跌倒在地上,出现左侧瘫软,上下肢功能丧失,不能抬举站立,肌肤麻木不仁。语言謇涩,口角流涎,痰多白稠,头昏耳鸣,腰痛,大便结燥,舌体胖,质淡,脉濡无力。血压24/12kPa。诊断:半身不遂。证型:气虚血淤,风痰阻络。方药:黄芪120g,胆南星、当归、赤芍、川芎各10g,火麻仁、杏仁、桃仁、红花、法夏、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研究蜈蚣藻的活性成分。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和 HPLC 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 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2)、3-溴-4, 5-二羟基苯甲醛(3)、2-溴-4, 5-二羟基苯甲醛(4)、3-溴-5-羟基-4-甲氧基苯乙酸(5)、24-羟基-乙烯基-胆甾醇(6)、3-吲哚甲酸(7)、尿嘧啶(8)、尿嘧啶核苷(9)、岩藻甾醇(10)、植醇(1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2)、硬脂酸(13)、软脂酸(14)和甘露醇(15)。结论:1~15 均为首次从蜈蚣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目前市场上蜈蚣的混伪品日益增多,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该研究建立了一种蜈蚣基原物种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以准确、简便的鉴别蜈蚣及其常见混伪品。方法:通过比较蜈蚣及其混伪品基原物种的COI基因序列差异,根据变异位点设计蜈蚣正品少棘巨蜈蚣的特异性鉴别引物WG-500.F和WG-500.R,采集蜈蚣原动物样本及药材样本,优化反应体系并对此方法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的考察和验证。结果:少棘巨蜈蚣原动物样本及蜈蚣正品药材使用设计的蜈蚣鉴别引物经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出约500 bp的单一明亮条带,其他混伪品如多棘蜈蚣、模棘蜈蚣、哈氏蜈蚣、海南蜈蚣等均无条带出现。结论:PCR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别蜈蚣原动物和药材的真伪,具有高度特异性,为中药材蜈蚣的真伪鉴别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等特点,有利于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在中药材鉴定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红  邓芳 《中草药》1997,28(8):472-473
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对中药少棘蜈蚣Scom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和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S.multidensNewport.、墨江蜈蚣S.mojiangicaZhangetChi药材中的毒性成分组织胺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回收率为96.2%。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种蜈蚣药材中均存在毒性成分组织胺;组织胺主要存在于躯干部;不同产地的少棘蜈蚣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红足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组织胺含量较高。该研究为中药蜈蚣的毒性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蜈蚣治验5则青海省平安县中医院(810600)孔明云蜈蚣,性味咸温,有毒,入肝经,具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效,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病,皆可用之。近年来,笔者除用治癫痫、惊搐、痹症等风疾外,广泛运用于一些疑难杂病中,辄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