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核易感性与遗传、环境、年龄、性别、HIV感染、营养缺乏、BCG接种和吸烟等宿主因素有关[1].其中,遗传因素是影响结核易感性的重要因素[2],可以影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Mtb)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导致不同的感染结局.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是当前艾滋病病毒或者说艾滋病( HIV/AIDS)大流行背景下倍受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1/3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大约有900万新发结核病例,有200万病例死亡[1-3]。
  研究表明,人类对结核病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只有10%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TB )的个体会发展为临床疾病,并且疾病表现也是多样的,这些表明,宿主因素在疾病易感性和自然史上发挥较大的作用[4]。黑人的巨噬细胞比白人抵御结核病感染的能力差。 Shaw等[5]的研究也提示一般双位点模型比单基因共显性模型更适于分析结核病。 M?ller M[6,7]的研究表明欧洲人感染结核杆菌的可能性比较低,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感染结核杆菌的时代较晚和实施较先进的治疗方法,人群中的敏感性变异不大。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暴露于相同的环境因素,非洲血缘的人结核易感性是欧洲血缘人的两倍,这种差异与社会经济因素无关[8]。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结核杆菌感染者高达20亿人,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1000万,其中我国每年新发患者高达150万。结核杆菌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结核分枝杆菌的潜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一种亚临床状态,其中约有10%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会发展成为结核病患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人数超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在HIV感染者中用于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自行研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方法对110例确诊的HIV感染者及205例HIV阴性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IFN-γ释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研).结果 ELISPOT在HIV感染和HIV/AIDS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4.5%和29.8%,明显高于HIV阴性健康人群7.3%(P<0.001);对多种不同部位多肽抗原刺激以P8.10的敏感性最高,但与其他抗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细胞计数水平对ELISPOT检测结果尤影响(P>0.05);PPD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远远低于ELISPOT检测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在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推荐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具有高致病性及死亡率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作为一种胞内致病菌,Mtb通过气溶胶等途径感染肺部,随后被驻留在肺泡中的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并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2]。一方面,当Mtb感染巨噬细胞时,  相似文献   

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主要寄生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 Hsp16.3是其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生存繁殖所必需的蛋白质,已有研究表明Hsp16.3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潜伏感染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Hsp16.3基因打靶载体,为进一步敲除结核分枝杆菌Hsp16.3基因( hspX,Rv2031C),并为研究Hsp16.3基因的功能及探讨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免疫应答基因1(Immuno-responsive gene 1,IRG1)的mRNA表达情况并与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及非结核感染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提取研究对象的PBMCs,经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然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比较各组IRG1 mRNA表达情况。然后以敏感性(Sensitivity)为纵坐标,1-特异性(1-specificity)为横坐标绘制结核感染组(活动性肺结核+LTBI)和非结核感染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的ROC曲线。结果: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健康对照组PBMCs中IRG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结核组和潜伏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1。以0.015 36为临界值,鉴别结核感染和非结核感染健康对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47%和96.30%,此时阳性似然比等于20.65,85.2%的病例诊断准确。结论:IRG1可能有助于诊断结核感染。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免疫逃逸,从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长期存活。在对抗病原菌的防御过程中,泛素系统(Ubiquitin system)在激活宿主炎症免疫反应、细胞自噬、吞噬体成熟和细胞死亡等天然免疫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另一方面,近年的研究表明Mtb 等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分泌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挟持并利用宿主泛素系统进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些病原-宿主互作的界面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近年来每年引起全球约300万人死亡.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TB)高负担国家中居第2位[1],且具有患病率高、分布广、病死率高等特点.结核菌侵入人体后,有些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结核,有些成为潜伏感染[2-3],未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的症状和表现[4].研究表明,不同毒力的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不同的转归:高毒力结核菌株H37Rv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在胞内存活、繁殖、扩散,导致细胞坏死,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细菌扩散;而H37Ra、卡介苗(BCG)等减毒株则能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大量凋亡,研究提出该凋亡途径与TNF-α无关[5].毒力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现在就结核杆菌毒力的部分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蛋白Rv1813c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 20例结核潜伏感染者和79例健康志愿者均行胸部X线检查、PPD皮肤试验、结核抗体检测,同时应用ELISA联合重组融合蛋白CFP10-ESAT6和潜伏感染蛋白Rv1813c进行IGRA检测.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PPD皮肤试验和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28%.Rv1813c刺激潜伏感染者后产生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其刺激PPD强阳性组(皮试直径≥15mm)产生的IFN-γ值低于弱阳性组(5mm≤皮试直径<15mm),但无统计学意义,而CFP10-ESAT6刺激PPD强阳性组后产生的IFN-γ值高于弱阳性组(P<0.05).CFP10-ESAT6和Rv1813c刺激抗体阴性及阳性组后产生的IFN-γ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v1813c诊断结核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特异性80%时,灵敏度为85%;特异性为90%时,灵敏度为45%.结论 同时检测Rv1813c及CFP10-ESAT6抗原特异的IFN-γ值有可能筛选出潜伏感染者中的活动感染人群,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结核菌素皮试(TB—PPD皮试)在MTB潜伏感染早期诊断的优异。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Elispot试剂盒(简称Elispot)对1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检测,并和TB—PPD皮试进行平行比较。结果1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50例TB—PPD皮试阳性(占50%),Elispot检测阳性20例(占2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5,P〈0.005)。结论MTB特异性IFN-γ Elispot试剂盒在健康人群中检测阳性率比传统的TB-PPD皮试要低,Elispot检测体外IFN-γ 应答反应在诊断MTB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TB—PPD皮试,在MTB潜伏感染早期诊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性RNA病毒,其感染发病需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时才能发生[1],这种重叠性感染通常导致暴发性肝炎、进行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2]。采用HDV感染实验动物,提取HDV抗原制备诊断HDV试剂盒[3,4],方法复杂,周期长...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抑制或清除胞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尤为重要,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往往会诱导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在Mtb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存在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miRNA可直接结合凋亡基因的3′UTR(3′-untranslated region)非翻译区结合位点,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参与线粒体或死亡受体途径调控巨噬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现阶段与Mtb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相关miRNAs及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用可溶性补体(CD46)辅助蛋白或其单克隆抗体阻断麻疹病毒感染[英]/Seya:T…∥Immunolo-gy,-1995,84.-619~625人膜辅助因子蛋白(MCP)可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系统的破坏,MCP也是麻疹病毒的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水飞蓟宾对肺结核(TB)大鼠肺部炎症损伤、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对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FasL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Mtb)法制备TB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水飞蓟宾组、Fas过表达重组蛋白(pcDNA-Fas)组、pcDNA-Fas阴性对照(pcDNA-NC)组、水飞蓟宾+pcDNA-Fas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抗酸染色检测肺组织感染情况;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6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caspase8、caspase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表达、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升高,肺组织Mtb感染及干酪样坏死严重,Fas/FasL介导的caspase8/3凋亡途径活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表达、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降低,肺组织Mtb感染及干酪样坏死缓解,Fas/FasL介导的...  相似文献   

16.
巨噬细胞的铁代谢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繁殖有密切的关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后,主要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巨噬细胞为其生长提供所需要的铁元素,而未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结核分枝杆菌必须依靠巨噬细胞提供铁元素才能维持其活性和生存。巨噬细胞内转铁蛋白受体1(TfR1)不仅维持巨噬细胞内铁元素的动态平衡,影响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生存,而且诱导巨噬细胞自身凋亡,最终杀伤结核分枝杆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铁元素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研究铁元素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结核病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明确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开创治疗结核病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CC趋化因子和CXC趋化因子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种类较多的两种亚家族。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调控免疫细胞迁移至感染部位而发挥作用。C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CX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有助于区分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感染者,并可用于判断结核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不同的微环境下表达水平不同,它们的表达是否平衡会影响结核病的转归,各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平衡时有利于机体控制感染,而表达不平衡时则会加重组织损伤。我们总结了CC趋化因子和CX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应答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活动期肺结核病人和结核分枝杆菌ElISpot阳性健康体检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肽(ESAT-6,CFP-10)刺激后Th1、Th2、Th17和Treg细胞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IL-10、IL-17、TGF-β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24例初治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25位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ESAT-6,CFP-10肽库刺激PBMCs,采用FlowCytomix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IL-10、IL-17、TGF-β的表达。结果 PBMCs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IL-17反应低下,而IFN-γ、TNF-α、IL-6、IL-10和TGF-β均因刺激而升高,但只有IFN-γ和TNF-α的水平在2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P=0.006)。结论Th1细胞因子可能在结核病免疫病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IL-10和TNF-α可协同激活潜伏或急性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的HIV-1(文摘)[英/FinneganA…JImmunol1996;156:841]在HIV-1感染中,单枚一巨噬细胞起着HIV-1储备库的作用,是造成病毒扩散和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20.
每年全球约有1000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新病例出现,而每年死于结核病者约300~400万。最近已证明,至少有两种因素在特异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作用。其一为保护性T 细胞释放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感染的宿主细胞,其二为细胞毒性T 细胞导致这些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溶解。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