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西藏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春季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5年5月在虎头山水库设置了六个采样点,用活体观察法鉴定藻类物种,并用直接计数法统计藻类的数量。共鉴定出183种藻类,隶属于8门10纲22目30科51属,其中双壳缝目49种,占26.78%,为优势类群;无壳缝目25种,占13.66%,为次优势类群;气球藻目1种,占0.55%,为罕见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优势种有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放射舟形藻(Navicula radi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颤丝藻(Ulotrix osillarina)。结果表明,该水库藻类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各采样点的藻类,相似度低,具有局部地域性和小环境的特征。藻类群落结构参数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表明,水体理化因子与藻类群落组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拉萨河中上游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2015年5月和2016年5月,分别在拉萨河中上游设置了8个站点,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分两批采集了32个水样.在室内采用活体镜检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物种,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共鉴定到原生动物76种,隶属于2门5纲15目34科41属,其中纤毛门物种占总物种的65.59%,鞭毛门占34.2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2,优势度指数不明显,表明拉萨河中上游原生动物物种分布相对均匀,群落结构稳定.通过原生动物群落参数指标和水体主要理化因子作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参数指标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东洞庭湖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为东洞庭湖水生态系统保护、健康评估及生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物种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IV)筛选优势种表征浮游藻类群落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从18项水质参数中提取出主要水环境因子,运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优势种群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从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水温与溶解氧是影响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r)的主要因子;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凸出舟形藻(Mavicula prptracta)是水体有机污染的良好指示种;草鞋形波缘藻(Cymatopleura solea)喜高浓度的氨氮;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敏感,而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高耐受性;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其它藻类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浮游藻类喜弱碱性的水体环境。相较于以往研究,电导率并不是影响东洞庭湖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结论】东洞庭湖不同的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环境因子有其特定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5.
枯水期嘉陵江小三峡附生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枯水期嘉陵江小三峡有4个附生藻类群落,即刚毛藻群落、颤藻-鞘丝藻群落、直链藻-等片藻群落和鱼子菜-红毛藻群落。根据Fjerdingstad提出的以生物群落指示环境污染,结合Kolkwitz的污水生物系统,以及枯水期小三峡浮游藻类优势种和其它理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小三峡水质污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除毛背沱和水土沱为α-中污带水质外,其余各点均为β-中污带水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山区河道型水库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种类、优势种、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时空变化,于2016年10月中旬(秋季)、2017年7月中旬(夏季)对山口岩水库开展了2次野外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口岩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4目22科38种,其中,主要由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组成;2016年10月中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科27种,2017年7月中旬共鉴定出6门17科24种。夏季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秋季,夏季优势藻类为微囊藻、鱼腥藻、美丽隐球藻,秋季优势藻为微囊藻、美丽隐球藻、华美色金藻、点平列藻、长肋根管藻,优势藻类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夏季浮游植物丰度水库中游下游上游,夏季优势藻类和理化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可能受总氮总磷的影响。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秋季群落Shannon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指数(M)均高于夏季,采用多样性指数法、丰富度指数法和优势种指示法评价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山口岩水库整体水质2016年秋季为α-中污染,2017年夏季为重污染。  相似文献   

7.
2019年4月对贵州草海退耕还湿的自然湖滨区、人工湿地恢复区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周丛藻类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进行了调查,探讨不同区域周丛藻类群落的差异及影响周丛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草海沿岸带周丛藻类隶属6门8纲19目34科75属84种,其中绿藻门39种(46.43%),硅藻门23种(27.38%)、蓝藻门15种(17.86%)、裸藻门4种(4.76%)、甲藻门2种(2.38%)和金藻门1种(1.19%)。3个区域共同的优势种是颤藻(Oscillatoria sp.)、舟形藻(Navicula sp.)和裸藻(Euglena sp.)。除此之外,自然湖滨区优势种还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和水绵(Spirogyra sp.),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优势种还有颗粒直链藻(Aulacoseria granulate)、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和水绵(Spirogyra sp.)。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周丛藻类叶绿素a含量高于自然湖滨区和人工湿地恢复区。人工湿地恢复区周丛藻类的干重(DW)和无灰分干重(AFDW)最高,自然湖滨区最低。自然湖滨区水质最好,多样性最丰富,而水质较差的人工湿地恢复区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藻类种类较少,优势种属单一。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采样区域周丛藻类群落相似性指数较低。RDA分析结果表明总磷(TP)、总氮(TN)、和铵态氮(NH~+_4-N)是影响草海沿岸带周丛藻类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春季(5月)和夏季(7月),系统调查研究了嫩江下游对浮游植物结构群落组成、丰度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0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1种及变种,春季和夏季的优势种以硅藻门为主:变绿脆杆藻、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短线脆杆藻、肘状针杆藻。不同季节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3.19 mg/L之间,丰度变幅在(0.60~32.40)×105ind./L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2.00~3.94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在0.46~0.98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1.72~4.89之间。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体温度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电导率和总磷浓度也对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CCA排序图较好显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网格采样法对冬季巢湖西半湖浮游藻类进行科学采集,运用多种方法对浮游藻类的叶绿素含量、个体数量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与鉴定,补充了巢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多样性资料,系统研究了浮游藻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叶绿素含量与藻密度呈正相关,两者分布都呈现由河流入湖口和湖中岛屿附近水体向周边降低的变化趋势.浮游藻类群落以蓝藻门为优势门,优势属主要包括微囊藻属、裸藻属、小球藻属、直链藻属和鱼腥藻属.结合多种生物评价方法,如叶绿素含量评价、特征性藻类污染指数评价和藻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标(Margalef丰度指数、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Lloyd Ghelardi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评价,对冬季巢湖西半湖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水体冬季总体处于中度营养和轻度污染的状态,河流入湖口湖区和湖中岛屿附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入滇池河流柴河、宝象河与盘龙江从上游到下游河段的24个样点水样水质理化指标测定与浮游藻类研究,利用生物指示法(藻类种属数、藻类密度等)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法(Maglarf、Sha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3条入滇池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河流各样点浮游藻类多样性与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没有出现从上游到下游由低到高的顺序变化.各样点理化监测指标TP值达到0.1 mg/L且TN值达到0.8 mg/L,浮游藻类能够被检出.检出藻类的10个水样中,藻类频度大于12.5%的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绿藻、蓝藻与裸藻植物,其中硅藻植物最多,频度最高包括硅藻门的舟形藻Navicula、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新月藻Closterium较高,裸藻门的裸藻Euglena较高,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等较高.3条河的共有藻类有舟形藻Navicula、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裸藻Euglena、小环藻Cyclotella,多为富营养化水体指示种.3条河流中盘龙江各样点浮游藻类检出率33.3%最低,宝象河检出率50%,柴河80%最高,宝象河与柴河水样中藻量也高于盘龙江水样,盘龙江水质在近年治理后明显改善.作者认为,在河流水质监测中,浮游藻类的检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河流整体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香农指数比其他指数在较少样本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河流水质监测识别度.  相似文献   

11.
桂林漓江流域藻类生态分布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定量研究漓江流域不同区段的藻类群落组成及生态分布,运用现代数学生态学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聚合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漓江流域藻类中较普遍分布的分类群为黄藻门(Xanthophyta)的黄丝藻属(Tribonema),角绿藻属(Goniochloris),绿藻门(Chlorophyta)的鼓藻属(Cosmarium),水绵属(Spirogyra),绿球藻属(Chlorocoum),栅藻属(Scenedesmu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舟 藻属(Navicula),羽纹藻属(Pinnularia),桥弯藻属(Cymb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针杆藻属(Synedra)等等,藻类群落分布与水体环境状态密切相关,群落组成能够反映水体质量,藻类的生长繁殖与环境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和营养多样笥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进行综合治理后的重庆市大足区窟窿河三驱镇河段水质状况。【方法】于2015年11月对该河段中浮游生物指示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窟窿河三驱镇段共有浮游植物8门84属174种(含变种)、浮游动物3门25属33种。河段上、下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1.35×107,1.58×107个·L~(-1),在下游采样点仅为4.3×106个·L~(-1);浮游动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3.96×103,5.20×103个·L~(-1),在下游采样点则降至3.20×103个·L~(-1)。指示型为多污、中污带的3种隐藻即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在河段上游为绝对优势种,而在下游仅少量发现,且优势种中的中污、寡污带指示种数量增多,暗示窟窿河水质有所好转。【结论】综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结果可知,经过治理后的河段浮游植物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性有所提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结果显示,研究河段水质由上游的中度/重度富营养状态向下游轻度富营养级转变。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对研究河段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大庆市大龙虎泡、红旗水库、黑鱼泡、东湖水库不同水体进行了浮游藻类的采集及分类鉴定;利用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以及藻类群落组成等指标评价了水质。结果表明:四水体有浮游藻类6门,即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四水体的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水体均出现富营养化。根据研究结果,应对四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计大棚高效养殖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对同一大棚内4口池塘的养殖效果和养殖水体中部分理化因子、浮游藻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理化因子方面,水温在16.85~31.75℃之间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pH在7.41~9.36之间波动,峰值出现在养殖初期,之后逐渐下降到一个稳定水平;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氨氮含量在0.20~6.56 mg/L之间,峰值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亚硝酸盐氮含量在0.002~29.5 mg/L之间,在5月底至6月初出现爆发性增加;浮游藻类方面,养殖池溏出现的浮游藻类6门36种(属),其中绿藻门13种(属),甲藻门6种(属),硅藻门6种(属),金藻门6种(属),裸藻门3种(属),蓝藻门2种(属)。优势种共9种(属),绿藻门的优势种为拟衣藻、卵囊藻、球衣藻,硅藻门的优势种为小环藻、菱形藻,甲藻门的优势种为裸甲藻,金藻门的优势种为小土栖藻,蓝藻门的优势种为色球藻、颤藻,其中色球藻的优势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优势种,整个养殖周期中浮游藻类的细胞总数在3.07×10~6~729.44×10~6 cell/L之间;养殖效果方面,4口池塘平均产量为1 335±25.5 kg/667 m~2,平均成活率为77.88%±1.49%,平均饵料系数为1.51±0.04。  相似文献   

15.
在随机选取的6个样点,测定了春季南湖的水化学指标,细菌总数及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调查结果发现:春季大多数样点的细菌总数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总氮、总磷含量较高,临近排污口的样点,其细菌总数相对高于附近没有明显污染源的非居民区样点,细菌总数在污染严重的样点最高可达4.5×10~5个/mL.观察发现,春季南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优势种是小球藻、栅藻、多芒藻、小环藻和隐藻等耐污性种类.但各样点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在氮、磷含量较低的样点,种类较多;而在氮、磷含量高的样点,浮游藻类密度高达2.9×10~6个/mL,且种类单一,以多芒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11月(秋)、2006年1月(冬)、2006年4月(春),分别对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5个水质监测站的浮游藻类进行采样研究.共鉴定到浮游藻类5门27属52种(含1变种和9未知种),密度在1.2×106~8.8×106个/L之间,平均密度为4.9×106个/L.硅藻门种类最多,有17属35种(含未知7种),占总种类数的67.3%,而且密度最大,高达8.7×106个/L;最少为隐藻门的种类,尚未发现甲藻门的种类.耐污染特征的种类如极微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是藻类群落的主要成分.各站分布的藻类群落组成季节差异明显,而种类数和密度并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站的优势种和优势类群存在时空差异.评价各站水质,反映出该红树林区水体处在中营养至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城市有机污染对嘉陵江南充段硅藻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嘉陵江南充“段5个城市15个采样点藻类样品,研究城市有机污染对硅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程度的增加,导致硅藻物种数减少、细胞密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值和均匀度指数值降低;硅藻群落相似性聚类图表明,15个采样点根据有机污染程度及水质状况分成3类,B-7.5由清洁水体的LZ1,LZ3和NB1组成,C-7.5由污染较严重(α-中污)的NC2和NC3组成,A-7.5主要由污染较轻(β-中污或微污)的LZ2,NB3,NC1等10个采样点组成;聚类结果与其它指标及实际观测的水环境状况相吻合,较好地揭示了有机污染对硅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调水前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和水质状况,为中线工程调水水质保护和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7月-2015年5月分别在中线工程取水口陶岔坝上下游6个监测站进行5次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浮游藻类9门44科94属357种(含变种),指示藻类8门21科32属42种(含变种),通水前为β-中污带,调水后为寡污带,调水后硅藻比例明显增加;浮游动物4门32科38属46种;调水后香农-威勒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呈现调水后先降低后增加.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的水质达到Ⅰ类水质标准(总氮指标除外).综合评价水源区水体稳定,为β-中营养型,符合中线工程调水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西藏巴嘎雪湿地春季藻类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5~7月,在西藏达孜县巴嘎雪湿地选择了7个采样站点,分两批采集水样28个,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结合鉴定藻类的物种,用直接计数法统计藻类的数量,研究了巴嘎雪湿地藻类群落特征。共鉴定到藻类263种(包括12个未定名物种),隶属于7门9纲19目36科79属。其中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有66种,占25.10%,为优势类群;四胞藻目(Tetrasporales)有40种,占15.21%;无壳缝目(Araphidiales)有28种,占10.65%,为次优势类群;根金藻目(Rhizochrysidales)、双星藻目(Zygnematales)为罕见类群;其余各目为常见势类群。优势种类主要有小型黄丝藻(Tribonema minus)、湖沼圆筛藻(Coscinodiscus lacusteris)、窗格平板藻(Tabellaria fenestrata)、双头针杆藻(Syned amphicephal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新月桥弯藻(Cymbella.cymbiformis)、小桥弯藻(Cymbella laevis)、尖异极藻(G..acuminatum var.coronata)、缢缩异极藻(Gomphonema constrictum)、纤细异极藻(Gomphonema gracile)、棒形鼓藻(Gonatozygon monotaenium)。结果表明:巴嘎雪湿地的藻类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湿地环境健康状况良好。对藻类群落特征参数与水环境主要理化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与EC(p〈0.01)、TDS(p〈0.01)、Sal(p〈0.01)呈极显著的负相关;EC与TDS(p〈0.01)、Sal(p〈0.0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TDS与Sal(p〈0.01)、种类数与丰富度指数(p〈0.01)、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p〈0.0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P〈O.05)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1月、4月通过对青山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水体污染状况进行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有7门73属112种,其中绿藻门最多,共计33属56种,占总种数的50%.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3.40×108~7.26×108cells·L-1,以蓝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8.105 mg·L-1,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细胞密度优势种为假鱼腥藻、细小平裂藻、美丽星杆藻、二尾栅藻、极小单针藻,生物量优势种包括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新星形冠盘藻、栅藻、卵囊藻.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及丰富度指数(S)与水体的理化性质相结合对水质作出了评价,结果显示青山湖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