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雅丽 《硅谷》2013,(8):113-113,81
抽气器作为压缩机凝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抽除系统内的不能凝结的气体,以维持凝汽器真空,改善传热效果,从而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在氨合成项目中,对不同型式的抽气器在同种工况时的运行时,射水抽气器要比射汽抽气器耗能少,运行成本低,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粒子排出是控制燃料粒子再循环、提升等离子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了新型吸附剂泵(NEG)在粒子排出技术中的潜在应用。NEG泵基于ZAO新型合金材料制成,对氢及其同位素抽速大、容量高,安装、运行、维护简单,兼容等离子体环境,适用于偏滤器区域的超高热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在EAST托卡马克装置安装4套HV800模组,开展了定期的抽速标定、再生研究以评估其周期性能变化。EAST真空室壁表面积较大,金属壁放气、杂质气体影响NEG泵抽速计算。通过计算EAST整体漏放率与氢及其同位素放气率,利用计算机模拟抽气过程,提出了一种用于修正NEG泵抽速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偏滤器区域工作压力下,对氘平均抽速可达1 200 L/s。  相似文献   

3.
4.
大型水蒸汽喷射泵系统在线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水蒸汽喷射泵的抽气机理,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分析了影响水蒸汽喷射泵抽气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要监测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以及各监测点的位置;设计了在线监测的硬件系统;开发的监测系统软件,具有数据采集、接收、处理、存储、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为研究喷射泵抽气性能,为现场操作者简明、准确地了解真空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真空设备故障诊断提供了帮助,因此,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开发出一种干式抽气系统,它与今天已面市的前级真空泵(爪形转子)罗茨转子原理)不同,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这种抽气系统的两个转子是通过一齿轮对作相对旋转,转子几何开关特点是,其中一各转子只起抽运介质的作用另一个转子则是起关闭进,出口截面(控制转子)作用。这种转子型线在几何形状和分级方面起到极好的相互调节作用。图1是从吸气到排气的抽气相位图,示出三个抽气阶段中的一个抽气相位,理论抽速可用(V1+V  相似文献   

6.
施立群  杨乃恒 《真空》1991,(4):43-49
本文设计了一种口径为φ200毫米的可换式抽气面结构的致冷机低温泵,粘有吸附剂的抽气板用可拆紧固件固定,具有易装和更换的优越性,其冷阵结构使非凝性气体易流向吸附剂材料。作者分析了冷阵结构与低温泵抽气性能的关系,并用Oatley—MonteCarlo方法对一、二级冷阵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使该泵抽气效率的设计计算值达到了较高水平,对 N2为0.40, H2为0.225,尤其对 H2,远远超过了国外同口径致冷机低温泵的最高指标(0.15)。  相似文献   

7.
NEG抽除混合气体的行为不同于抽单纯气体.测试了SEAS公司的NEG组件ST707WP 1250对由80%H2和20%C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抽气性能,并和抽纯气性能进行了比较.混合气体中的NEG对H2的抽速受CO影响,随H2吸气量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混合气体中的NEG对CO的抽速不受H2影响.研究结果为SSRF储存环真空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颖的4000吨亚磷酸-二甲酯真空抽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在亚磷酸-二甲酯真空抽气系统中采用气冷罗茨真空泵机组代替过去一般采用的多台W型往复式真空泵并联组合,可以大大降低功率消耗、提高抽气效率及其节约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水真空泵的径向间隙被认为是十分次要的参数,设计时在某一大致范围内任意选定即可。通过一系列径向间隙的性能试验,揭示了径向间隙对泵的气量、轴功率和效率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从而提示设计者对该项参数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根据试验性能曲线归纳了设计时径向间隙的合理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任家生 《真空》1989,(5):1-6
现代低温泵的冷源是微型制冷机。制冷机在某些工况下,实际净制冷量随制冷温 度、氦压力差等因素而变化,一级冷头负载的大小对二级冷头温度也有明显的影响。本 文着重讨论了制冷机负载特性的变化对现代低温泵的抽速、极限压强、抽气容量等抽气特 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蒲如平 《真空》1992,(6):42-43
根据工作需要,本人设计了一种用于监视真空吸具真空度变化的真空报警器。在该报警器中使用的机械式真空位移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结构简单,安装调试方便,能顺利实现从真空度到电信号的转变。通过几年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错。现予以介绍。一、电路原理 图1是真空报警器的电路原理图。K1(电源开关)合上,BG1导通,报警器无信号输出。K3(真空抽气阀门触点)合上,即真空系统抽气,当抽气到预定值时,K2(传感器触点)合上,BG1截止,BG2导通,绿灯2作闪烁,表明可以安全吸取产品,此时SCR导@通并自保,BO.、BG.之发射极接地(未导通)。凡脱开,说明真空…  相似文献   

12.
13.
张fan 《真空》1991,(2):1-12
目前用定压法测试泵的抽气速率时,流量计测得的只是充入测试罩的气流量,而未能测得并计入测试罩本底气流量。然而规管在测试罩指定位置测量压力时,两种气流量同时存在。该压力值包本底压力。所以,参照苏联学者 的理论,本文提出在测试计算中,应将实测气流量与压力差之比值定义为抽气速率值更接近实际。该压力差为实测压力值与极限压力值之差。关于充入测试罩的气流量的计算,本文参照有关文献,采用不同压力单位对照研究,阐明一系列测试计算公式的演变、沿革。并给出详尽的推导过程及精确的计算公式,以便为采用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以及为将来编制、修订标准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真空系统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内真空室抽气系统和外真空室抽气系统组成。内真空室抽气系统主要由主抽系统、偏滤器抽气系统、低杂波抽气系统组成,主要为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提供清洁的超高真空环境;外真空室抽气系统主要由主抽系统、电流引线段抽气系统及低温阀箱抽气系统组成,主要为超导磁体的正常运行提供真空绝热条件。EAST真空抽气系统经过三轮物理实验的不断改造和完善,目前基本满足了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真空系统是聚变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EAST真空系统包括等离子体放电真空室和低温超导真空室。等离子体放电真空室又称内真空室。内真空室抽气系统直接影响装置的粒子排出,关系到高参数等离子体放电获得。EAST装置升级改造后的内真空室抽气系统主要包括主抽管道抽气子系统、偏滤器抽气子系统和低杂波加热系统抽气子系统,整个抽气系统使用了6台分子泵、14台外置低温泵和2套内置低温泵。采用粒子平衡的方法,对内真空室抽气系统各子系统进行了抽速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抽气性能区间在5×10-4~5×10-3 Pa,并且随着真空室压力增大或者减小,各子系统的抽气速率均下降。对比改进前后的内真空室抽气系统的总抽速,改进后的最大抽速可达170 m3/s,总体抽气速率提升20%左右。在百秒量级等离子放电参数下,利用标定的抽气速率数据初步评估了燃料粒子的滞留情况。本研究为等离子体放电的壁滞留与再循环控制以及其他相关物理实验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姚民生 《真空》1990,(5):42-44,24
在具有腐蚀和清洁的环境下,广泛使用油旋转泵存在某些缺点。在腐蚀环境中的各 种应用,腐蚀性蒸汽或磨损粒子会污染泵的润滑剂,缩短了泵的使用寿命,而在清洁环 境中的应用,润滑剂又反过来污染真空工艺过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开发了无油真空 系统。 本文对爪型泵同罗茨泵和叶片泵进行比较,表明爪型泵是无油系统的理想抽气设备。  相似文献   

17.
张fan 《真空》1989,(6):48-51
本文仅对蒸汽流真空泵及容积真空泵抽速测试的计算表达式作一简介,并通过滴管 油柱压力单位的直接换算,得出简捷的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张Fan  赵淑珍 《真空》1995,(3):1-8
在拙著[1][2]的基础上,探讨理论逻辑严谨、实用计算精确的真空泵抽速测试计算公式。提出并阐明滴管函数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的推导。并对国内外有关测试计算公式进行分析与讨论。希望本文能为有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同步辐射光刻光束线已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成,并刻出了线宽0.2μm的图形。真空系统是光束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真空系统要使镜箱内的压力分别小于6.7×10-8Pa(镜箱内有SR)和2.6×10-7(镜箱内无SR),以免暴露于SR的光学镜面遭受碳污染。一个装有可移动样品架的曝光室坐落在超净室中。曝光室内的压力约为10-4Pa。一个多级差分抽气系统实现了镜箱到曝光室的真空过渡。具有较大截面的差分管必须是良好的光通路。给出了差分抽气系统的计算公式和实验结果。描述了真空联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该光束线的功能还需扩展和提高,真空系统也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夏正勋 《真空》1993,(2):6-11,5
本文介绍了真空容器在抽气。充气过程中气体温度变化的测试结果,这些结果揭示了:上述过程中,在真空容器内气体压力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它的温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与我们知道的绝热自由膨胀过程中温度没有变化的情形不一样,另外,各次测试结果都是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使在较小的容器中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