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如李保峰教授所说,他和绿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他一旦有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绿色建筑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标。研究、教育、实践和推广!而我和李教授结缘,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早在今年8月,我们《中外建筑》就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明年杂志定位的“焦点”,而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外建筑》杂志理事年会上,我们就请来了李教授主讲,“绿色建筑的思考”。当然,我一旦认识了李教授,那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采访他,解读他,并一起为他的事业而祝福!  相似文献   

2.
正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我曾就读的北京三十六中学原位于西单北口,在路口同侧记得曾有一个科技书店。1980年初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建筑师》杂志,记得封面是绿色的,右上角画有天坛的速写。翻开杂志,里面有画和很多有趣的文章。建筑师"不那么数理化",把我蒙进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1980年底创刊的《世界建筑》杂志是当时我们唯一能够了解外部建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学建筑的学生争相阅读和购买的杂志。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人生最初的几篇拙文,均发表在创刊于1983年的《新  相似文献   

3.
城市之光,大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起孔宇航:今天由我来主持"《中外建筑》大连论坛",《中外建筑》杂志最近一年策划了一系列城市专题,谈过以四大建筑为主题的北京,谈过上海、哈尔滨、昆明、重庆、厦门、广州等城市。  相似文献   

4.
出生于丁肇中的故乡日照,学着和他一样的专业,也曾梦想着有一天能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然而毕业时却选择了做一名编辑。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了《山东消防》杂志社,杂志历年来的成就让我为她感到骄傲,能为这样优秀的杂志工作是我最大的荣幸。值此杂志创刊十七周年之际,我衷心地祝愿《山东消防》杂志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山东消防》,我为你骄傲@于淑霞  相似文献   

5.
《建筑》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你们好!二十多年前,当我走进大学选择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与《建筑》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候由于建筑类杂志的稀缺,当每一期杂志发行下来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想方设法从图书馆借来,大家爱不释手,相互间争相传阅,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建筑业的时代精髓,纵览了世界建筑发展潮流,开阔了视野,而且提供了最佳的课外学习基地和最具权威的学术资料,对我们的学业和以及后来的工作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杂志的影响越来越大,路也越走越长,而《建筑》一直是…  相似文献   

6.
我想在这儿跟着老舍和郁达夫两位先贤说说咱北京城的"空儿"和"绿色". 1936年,老舍先生在<宇宙风>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想北平>.他写道:"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相似文献   

7.
<正>吴良镛:《世界建筑》已经30年了,时间过得非常快,建国以后,文革前,清华大学建筑系办了《建筑史论文集》;文革后,办了《世界建筑》。办《世界建筑》是考虑到我们已经有了对历史探讨的杂志,我们还需要有横向看世界的一本杂志。1979年-1980年上半年,《世界建筑》办了3期试刊,文革之后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副校长都看这本杂志,对《世界建筑》很满意。1980年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后来越办越好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很关心国外的建筑情况,《世界建筑》的销售量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很喜欢看。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同志知道我是清华大学的,就跟我说:"你们有本杂志叫《世界建筑》,办得很好,我也经常看。"我期望《世界建筑》今后在建筑批评、理论探讨方面,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祝《世界建筑》经历了30年  相似文献   

8.
改版寄语     
办一种杂志.并想把她办成为优秀的杂志.最难的是要办出特色.办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自身要有高的素质和这种杂志的出版的持续性。 《中外建筑》杂志已有较长的历史.这次与湖南大学建筑系合办.我愿她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创新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绿色竞争力     
"2010年前后,我国房地产调控力度非常大,当时我去了解一个项目的销售情况,负责人告诉我,业绩在这个地区排名第一.第一是什么概念?卖了一套!卖一套就能第一吗?"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开幕式上,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从这样一个故事开始了他题为《创新赢得企业绿未来》的演讲.  相似文献   

10.
成长的向导     
我是一名即将走上建筑岗位的读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结识了《建筑工人》杂志。那一年,我以几分之差被拒之于高校门外。一天,在清理父亲的书橱时,翻出了一套《建筑工人》杂志,信手翻开,刊首便是《女建筑师》,一种强烈的愿  相似文献   

11.
我为书狂     
《Planning》2017,(8)
<正>从小我就非常爱看书,所以大家给我起了一个外号——"书呆子"。在上科学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本《创新作文》,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杂志啊!同学们都拿着杂志"哗啦啦"地翻阅起来。这时,有同学告诉我,我的作文发表在《创新作文》上了!我心里一阵狂喜,刚想翻开杂志,没想到,"丁零丁零"的上课铃响了,我只好不情愿地把杂志收进课桌里。课堂上,我心不在焉,一直惦记着我那篇刊登在杂志上的作文。老师叫我们翻开课本时,我趁机把《创新作文》  相似文献   

12.
对话黄声远     
李晓东:黄声远试图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手法,打破平日里城市景观和规划的界限.他在做的事正重新定义着什么是建筑师,而台湾民主进程为他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他得以掌握项目的话语权,更好地实现他的建筑理想.所以我想问声远,如果不是在宜兰,而是在台北,如今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做建筑?此外,选择宜兰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4)
<正>"嘀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请抢答……"这是少儿广播节目《小喇叭》?不,这是我的好朋友在模仿播音员播音呢!他就像一个移动的小广播,走到哪儿,就广播到哪儿,不管是天文还是地理,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新鲜时事,张嘴就来。他的嘴就像话匣子,一旦打开就难关住。我们都称他为"郭叨叨"。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办报刊“读者就是上帝”,我们的办刊宗旨就是“让《中外建筑》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本期开始成立“读者俱乐部”,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提供一个交流的舞台。“用心聆听,热心服务,读者俱乐部,读者自己的家”。这是我们对您的期待和承诺。我们更期待您的一片真挚友情,对杂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倾注您的关爱和支持。2003年6月,《中外建筑》杂志迎来了自己生命旅途中又一个新的里程。在火热的日子里,中外建筑人用火热的心向读者捧出了精心制作的全新《中外建筑》杂志。全新的办刊理念和模式,精…  相似文献   

15.
身为一个绿色建筑专家,我和许多同行都有同感:要劝服开发商建绿色建筑,我们往往都有"撞墙"的感觉.开发商的借口总是买房子的人不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建筑.我认为这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缺乏传达绿色建筑好处的方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正"我相信健康建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健康建筑最打动我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呵护我们的健康。"作为较早投资WELL健康标准的设计师,施道红说他对健康建筑首先是一种"情怀",其次才是"商业"。他一直在FTA倡导"绿色设计不是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探索"深圳     
覃力: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中外建筑》杂志,从2007年开始,策划了一个叫做"城市话题"的栏目,自2008年起,每期介绍一个城市。该杂志委托我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来针对深圳的城市·建筑做一个解读和探讨,希望我们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深圳市的城市建设现状和城市的特色,做一些梳理和总结,从而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圳、认识深圳。  相似文献   

18.
说实话,我本不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以前也不知晓《建筑工人》杂志,前不久偶然看见它,一读就没丢手,仔细读了2008年的前两期,觉得很有意思,索性托人找到2007年、2006年的杂志,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本接一本地翻阅完毕,过瘾!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5)
<正>素材招招新之"最特别的我"写作文往往从写"我"开始,为什么呀?因为自己对自己最熟悉嘛!有一首歌叫《小小的我》:"我是山间一滴水,也有生命的浪花;我是地上一棵小草,也有生命的绿色。"可见,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我",也如此与众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那个独特的"我"吧!  相似文献   

20.
我1959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一生从事农业教育事业。业余时间,喜欢动笔写点难登大雅之堂的农业科普文章,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1996年的5月,我的老朋友《中外建筑》杂志社的主编邀我为《中外建筑》撰稿。当我看到这本印刷精美、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杂志时,爱不释手,一口气便看完了。要我为该杂志写稿时,心中确实感到不安,我对建筑确是个门外汉,这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写吧!自己不懂建筑,不写吧!承蒙主编厚爱,又对不起他,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好在我平时喜欢买书看书,家中私人藏书已有几万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