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南地区铁路职工通勤方式及时间与超重肥胖、高血脂、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3—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济南铁路局抽取1 850名20~59岁铁路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通勤方式为私人交通、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职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8.7%、18.5%、33.6%、31.0%,高血脂检出率分别为11.6%、4.6%、10.3%、10.1%,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25.5%、13.0%、19.4%、19.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吸烟、饮酒、每周锻炼时间、每日业余时间内静态时间、每日睡眠时间、每日通勤时间等混杂因素后,与通勤方式为私人交通相比,步行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44,95%CI=0.25~0.77),骑自行车是脂肪肝的保护因素(OR=0.63,95%CI=0.43~0.95);在调整了除每日通勤时间外的其他混杂因素后,与非活跃的通勤相比,步行时间≤1 h(OR=0.47,95%CI=0.25~0.86)和1 h(OR=0.32,95%CI=0.10~0.99)、骑自行车时间≤1 h(OR=0.61,95%CI=0.40~0.94)、公共交通时间≤1 h(OR=0.46,95%CI=0.28~0.76)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公共交通时间≤1 h(OR=0.33,95%CI=0.12~0.97)是高血脂的保护因素,骑自行车时间≤1 h(OR=0.57,95%CI=0.35~0.95)和公共交通时间≤1 h(OR=0.45,95%CI=0.24~0.84)是脂肪肝的保护因素。结论活跃的通勤方式可以降低超重肥胖、高血脂、脂肪肝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州省5个监测地区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贵州省云岩区、白云区、德江县、黔西县及三穗县5个监测地区3682名18岁及以上常住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的测定。分析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在人群的分布及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贵州省5个监测地区成人超重率为27.0%,肥胖率为7.5%,中心型肥胖率为16.9%。男性和女性的中心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中心型肥胖率以老年人(≥60岁)最高(χ~2=32.03,P<0.001),女性中心型肥胖率高于男性(χ~2=4.2,P=0.04)。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因素的情况下,超重者患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风险分别为非超重者的1.4倍、1.4倍和2.0倍(95%CI 1.0~2.0、1.2~1.7、1.6~2.5,P<0.05);肥胖者患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风险则是非肥胖者的2.6倍(95%CI 1.7~4.1,P<0.001)、1.5倍(95%CI 1.1~1.9,P<0.001)和3.7倍(95%CI 2.7~5.1,P<0.001);中心型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OR=2.18,95%CI 1.58~3.01,P<0.001)及高血压(OR=2.2,95%CI 1.74~2.57,P<0.001)的风险。结论成人超重与肥胖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心型肥胖则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4 236名入学新生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并检测ALT水平,观察ALT异常状况,分析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对ALT异常的影响。结果大学新生ALT异常率为7.41%,男生ALT异常率(12.62%)明显高于女生(2.84%)(P0.001)。随着体重指数(BMI)和血压水平的增高,男女新生ALT异常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男生超重、肥胖者ALT异常患病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798倍(95%CI:2.086~4.156)和7.345倍(95%CI:4.965~11.422),女生超重肥胖者ALT异常患病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者的3.712倍(95%CI:2.023~7.145)和13.876倍(95%CI:6.992~28.567),低体重则是ALT异常发生的保护因子。男女生高血压组ALT异常患病率分别是血压正常组的4.765倍和4.023倍。结论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血清ALT异常升高呈明显正相关,女生超重肥胖者发生ALT异常的风险较男生高,对BMI及血压的监测有助于ALT异常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71-972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与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762名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除糖尿病外,不同体重组的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脂肪肝外,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肥胖与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相关关系,亟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与静息心率(RHR)过快(RHR>100次/min)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病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月对江汉大学4 362名大学新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及RHR测量,观察身高、体重、血压及RHR过快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对RHR过快的影响.结果 大学新生RHR过快检出率为1.81%,男生(2.03%)高于女生(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随着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的增加,男、女生RHR过快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男生超重肥胖发生RHR过快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13(95%CI=1.05~2.59)和2.87倍(95%CI=1.99~4.88),女生则是1.34(95%CI=1.11 ~2.85)和3.83倍(95%CI=2.12~8.84);男女生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者的15.52和17.81倍.结论 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RHR过快具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较高,对BMI及血压的监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97—2009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以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18岁以上成人为对象,计算各轮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高血压发生与社区水平、个体水平和时间水平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男性从1997年的19.1%增加到2009年的30.0%,女性从16.3%增加到26.3%。3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调查年份的推移,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危险均在增加,男性OR值为1.264(95%CI:1.191-1.340);女性OR值为1.178(95%CI:1.104-1.257)。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高血压危险均呈升高趋势,OR值分别为1.063(95%CI:1.050-1.075)和1.094(95%CI:1.077-1.111)。超重男性和女性发生高血压危险性分别为正常体重男女的2.5倍(95%CI:1.998-3.016)和2.1倍(95%CI:1.684-2.603),肥胖男性和女性为正常体重男女的6.5倍(95%CI:4.591-9.188)和5.6倍(95%CI:4.082-7.794)。结论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因素较多,并且具有地区聚集性,应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综合干预防控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探索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  方法  2009-2010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玉环县所有农村社区中抽取124 693名≥35岁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3%和10.18%。其中男性超重率(35.56%)高于女性(33.66%),女性肥胖率(11.26%)高于男性(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否务农、教育程度、规律体育锻炼、吸烟、饮酒和高盐饮食等均为超重/肥胖的可能影响因素(均有P<0.05)。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02(95%CI:1.93~2.11)和3.83(95%CI:3.57~4.10)倍;女性分别为1.94(95%CI:1.86~2.02)和3.56(95%CI:3.35~3.77)倍。  结论  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超重和肥胖可能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部分生活方式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关系。方法采用Revman5.3和Stata12.0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的有关前列腺增生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的合并OR值分别为1.17(95%CI:1.06~1.30)、1.57(95%CI:1.29~1.91)、1.58(95%CI:1.19~2.10)、0.79(95%CI:0.64~0.97)、0.73(95%CI:0.65~0.82)。结论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为前列腺增生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可能会降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其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西藏自治区(西藏)藏族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超重肥胖的交互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西藏阿里地区、那曲市和山南市18~80岁藏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Hcy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Hcy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其交互作用。结果 共参与调查居民4 284名,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8.03%,有1 928例(45.00%)的居民超重肥胖,有3 039例(70.94%)的居民患HHcy。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非超重肥胖者的1.75倍(95%CI:1.47~2.07),HHcy患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Hcy正常者的2.08倍(95%CI:1.70~2.54),超重肥胖且HHcy患者高血压患病风险为非超重肥胖且Hcy正常者的4.00倍(95%CI:3.08~5.2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及HHcy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协同指数分别为0.92 (95%CI:0.2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老年人体重管理和肥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1 14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男性511名,女性629名,年龄60岁,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并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3种疾病中的1种及以上定义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人群BMI分类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_2),体重正常(18.5kg/m_2≤BMI≤22.9 kg/m_2),超重(23.0 kg/m_2≤BMI≤24.9 kg/m_2),肥胖I级(25.0 kg/m_2≤BMI≤29.9 kg/m_2)和肥胖II级(BMI≥30.0 kg/m_2)。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老年人群中,男性、女性至少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2.8%和7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肌力、吸烟、饮酒、运动锻炼、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低体重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为1.57(95%CI:1.09~2.26),超重、肥胖I级和肥胖II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49(95%CI:0.94~2.02)、3.21(95%CI:2.28~4.52)和4.12(95%CI:2.23~7.60)。结论老年人群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U"形关系。低体重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东莞市横沥镇≥35岁居民肥胖流行情况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东莞市横沥镇≥35岁的10 036户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测量。结果完成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共9 880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各为37.5%、16.5%、51.8%。男性超重患病率较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Ⅹ2=26.98,P<0.001),男女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基本持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高血压患病率为34.6%。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各为133.7/77.5 mmHg、138.5/80.4 mmHg、136.2/78.3 mmHg;高血压患病率各为38.4%、50.8%、45.2%。不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BMI超重、肥胖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是BMI正常的1.78倍(95%CI:1.56~2.02)、3.20倍(95%CI:2.71~3.80),中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早期儿童肥胖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新疆4个地区幼儿园和学校(一、二年级)的5 00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9%和4.47%,男童肥胖率(5.73%)高于女童肥胖率(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性别、民族、家庭月收入、母亲BMI及儿童出生体重等因素后,剖宫产出生儿童发生超重的几率是自然分娩出生儿童的1.275倍(95%CI:1.008~1.613),剖宫产出生儿童发生肥胖的几率是自然分娩出生儿童的1.732倍(95%CI:1.212~2.475)。结论:调查地区儿童肥胖检出率较高,剖宫产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进行产前教育,以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以及两者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通过相加交互超额相对危险度(the 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归因比(the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 AP)和交互作用指数(the synergy index, SI),探讨两者对于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及其强度。结果 本研究纳入1 215名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33.17%,其中≥60岁人群为67.85%。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60岁的8.56倍(95%CI:6.39~11.47),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非超重肥胖者的2.13倍(95%CI:1.64~2.76)。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60岁超重肥胖、≥60岁非超重肥胖、≥60岁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60岁非超重肥胖人群的3.14倍(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北省15~24岁居民超重/肥胖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防治超重/肥胖及促进人群健康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20个样本县(市)随机抽取12 003户,对15~24岁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5~24岁人群24 77人,超重/肥胖者243人,总体超重/肥胖率为9.80%,其中,超重者195人,超重率为7.87%,肥胖者48人,肥胖率为1.94%。城市和农村15~24岁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68%和9.18%;男女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42%和8.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超重/肥胖风险是女性的1.727倍(95%CI:1.246-2.392);已婚人群超重/肥胖风险为未婚人群的1.969倍(95%CI:1.414-2.741);中等收入人群及高收入人群的超重/肥胖风险分别为低收入人群的1.577倍(95%CI:1.074-2.315)和1.951倍(95%CI:1.265-3.007)。结论在湖北省15~24岁人群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中,男性、已婚或高收入人群应是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区域聚集性及危险因素,探讨多水平模型在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0-2001年从中国10地区共抽得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15 5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LwiN 2.02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 高血压的患病存在地区聚集现象,方差成分系数为3.1%.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全身型肥胖人群(BMI≥28 kg/m2)和超重人群(BMI 24~27.9 kg/m2)分别为BMI正常人群(18.5~23.9 kg/m2)患高血压风险的4.50(95%CI:4.00~5.06)和2.26(95%CI:2.07~2.46)倍;中心型肥胖人群(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80 cm)为正常腰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2.62(95%CI:2.42~2.83)倍;片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低密度脂蛋门胆固醇含量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者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者高血压患病风险的2.10(95%CI:1.89~2.33)、2.08(95%CI:1.84~2.35)、1.85(95%CI:1.60~2.14)、1.58(95%CI:1.38~1.81)和1.49(95%CI:1.32~1.69)倍,饮酒人群为不饮酒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1.15(95%CI:1.05~1.27)倍.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不仪与个体肥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有关,还受所居住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中,既要关注高危人群,还要重视以一般人群为基础的群体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青岛港男性职工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肥胖和向心性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 ,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 2 0 0 1年参加健康研究的 82 97名 3 5~ 80岁男性参与者的肝脏超声检查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单因素分析肥胖和超重的OR值 (优势比 )分别为 7 87(95 %CI 6 69~ 9 2 6)和 2 5 7(95 %CI2 0 6~ 3 2 .0 ) ;向心性肥胖(腰围≥ 90cm)的OR值为 7 3 (95 %CI 6 5~ 8.3 )。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的调整OR值减小 ,但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与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子 ,而向心性肥胖也是脂肪肝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要客观地确定体重与脂肪肝的关系 ,不但要考虑是否超重或肥胖 ,还要考虑肥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肥胖是按WHO规定的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判定的。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我国成年人BMI分类标准是:18.5~23.9为适宜范围,24.0~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以此标准被分为超重及肥胖的人群,其患高血压危险性可达体质指数适宜人群的3~4倍,患冠心  相似文献   

20.
晁灵  李然  梁利花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66-1068
应用分类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影响因素,为青少年高血压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郑州市7~17岁学生4 400人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分类树模型及Logistic回归对儿童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建立预测模型并运用ROC曲线比较2种模型优劣.结果 郑州市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较低,为6.5%,男女血压偏高发生率分别为12.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P>O.05);肥胖与超重儿童高血压发生率大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4,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超重肥胖与血压关系密切,超重青少年患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的2.118倍(OR=2.118,95%CI=1.492~ 3.007),肥胖青少年患高血压的风险为正常体重的6.933倍(OR=6.933,95%CI=5.183~9.273);分类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均显示超重、肥胖是儿童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分类树模型对儿童高血压预测效果较好,可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