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灸作用的反应是机体对针灸这种非特异性刺激直接产生的应答反射,不仅包含局部酸、麻、重、胀等"得气"反应,还包含肢体远端的循经感传反应等;而针灸效应是针灸刺激激活或诱导机体固有调节系统从而发挥调节功能,间接使得失调、紊乱的机体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针灸反应是针灸刺激后机体直接产生的,而针灸效应是通过体内固有调节系统的介导而产生的,且两者之间既有相关性,也可能没有必然性联系。正确认识针灸的反应和效应,对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针灸疗效的阐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叩钟为喻,类比和探讨针刺基本性质、要素和原理。基于对针刺产生作用之基础的分析,认为针刺的体表刺激性质、普遍的局部作用及警醒机体一般调整功能是针刺的基本方面,其性质颇似叩钟,叩之即鸣和不叩不鸣。对针灸理论中有关针刺的特殊内容,不能脱离其形成背景,直接对应现代人体观而引导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方法刺激功能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而经穴效应是通过调动机体内部固有的调节、控制作用而产生的,常受到机体本身内在因素变化和治疗环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以经穴与非经穴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6.
1针灸作用机制与信息增强规律针法灸法是对人体不同的能量输入,本身信息量较少,主要是提供人体组织细胞机械能、热能部分,但信息度较强.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发挥自身整体调节功能的信息(即经络传导信息),是一种生命信息,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包括复杂的生物电、组织细胞物理化学变化等,其相对于针灸刺激强度来说是极其微弱的,很难用效应来觉察它的存在.但是机体组织细胞吸收了针灸刺激的能量信息后,其经络传导信息的强度增强,通过经络感传,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抗病治病之目的.从效应状况来说,健康者可以发挥自身调节功能而保持经络传导稳定的状态,在疾病条件下,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强度降低(即经络传导功能降低),不足以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其发挥自身整体调节功能的信息是"潜在的"信息,但通过吸收针灸刺激能量后,其经络传导功能的信息强度增强,通过产生酸胀痛麻等感应,转化为一种"现实的"信息,使症情向痊愈方向发展,达到治病的目的.生命信息的功能在于能从针灸等刺激中吸取能量来增大自己的强度和有序化效应,即是针灸发挥作用的现代信息论机理.  相似文献   

7.
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朱琏先生的《新针灸学》,书中记载针刺或灸,都是外界给予机体的一种良性刺激,针灸刺激治疗疾病在于"大脑皮层的指挥或参与","要发挥针灸治病的效果,必须使针灸对神经起到应有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认为针灸治病机制主要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部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管制功能.根据调整神经系统的原理以及现代神经生理学说的认识——皮肤的某一点在大脑皮层上有它相应的代表点,朱琏先生认为利用刺激而产生的皮肤感觉,可能影响大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1].  相似文献   

8.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9.
针灸效应与细胞信息传导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针灸效应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分析,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与细胞信息传导有密切关系.针灸效应部分是针刺信号由穴位经外周神经向各级中枢神经传递中发生的,其中引发了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动,致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激活了靶细胞信息传导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将针刺信号的相应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最终实现了针刺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谈针刺的刺激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效果是以毫针等针具,通过行针(运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对机体腧穴、经络进行刺激来实现的.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疗效,而能引起这些效应的刺激量就是有效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刺激量为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乘以刺激时间.在临床上笔者体会到针灸的刺激量对针灸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决定刺激量的依据,以及如何掌握刺激量等问题谈谈在随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针刺刺激量是指在临床施治针具刺入机体时,针具或以针具为媒介对机体所产生或传递的能量。针刺刺激量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是当前针灸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针刺刺激量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一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内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针刺手法的刺激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报春  刘超 《陕西中医》1998,19(10):460-460
<正> 针刺手法是我们在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各种针刺手法刺激量虽然不同,但均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掌握好针刺手法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而在临床治疗时,手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刺激强度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则恐伤机体正气,增加患者病痛;过小则又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曹新  余芝  徐斌 《针刺研究》2012,37(5):412-415
双向调节是指当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针灸和中药干预所发挥的平衡效应。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针灸和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均为多向整体性调节的一种特殊表现,其效应的发挥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由于二者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不同,使二者双向效应发挥的基础和模式不同。双向调节是腧穴效应的个性体现,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模式以趋中性调节为主。中药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药证对应的基础上,其调整作用的产生是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为物质基础,作用模式包括趋中性调节和偏离性调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些科学家研究表明,针刺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应。多伦多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Bruce H Pomeranz博士设想,针刺镇痛不是由于那种基本上贬低针刺的真实性的现象产生的,“闸门学说”的解释(刺激其它神经通路以减轻疼痛感)、“催眠术”或“心理分散”理论即贬低了针灸的真实性。为了验证其理论,他将电极植入麻醉猫的脊髓神经元,然后对猫进行针刺;经过约20分钟的诱导期,猫的疼痛被阻断,而触觉未消失(猫没有麻木)。  相似文献   

17.
针灸激发机体的自愈力不是直接刺激机体的致病因子和病变组织,大多数是通过调动体内复杂的调节系统,使机体内的各个调节系统的品质提高,从而增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机体内各个生理生化的稳定来实现防病保健的作用。因此,针灸通过激发机体自愈力是针灸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起始环节,对机体体内的各个固有调节系统的介导因素有着密切的影响,所以这就决定了针灸激发人体的自愈力不仅仅是针灸的主要作用特点之一,更是针灸品质调节特点的表现形式的一种转化。  相似文献   

18.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减肥效应机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单纯性肥胖症是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病等多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疾病的危险因子。针灸减肥以其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而广泛被患者接受,而其针灸减肥的作用机理经研究表明可能表现在针刺能够抑制肥胖症患者亢进的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针刺能够逆转肥胖症患者异常的糖、脂代谢;针刺对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本文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综述了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减肥效应机理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了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9.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內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张津玮 《河北中医》2010,32(11):1692-1693
“治神”一词首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句。治,为安定、调节之意,治神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与针刺施术形神结合,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即产生得气感,从而发挥针刺调整阴阳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针灸研究者对于治神的理解大多在医者之神,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