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通过调控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除12只正常组大鼠外,其余大鼠联合造模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VG,60 mg·kg-1)及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280,140,70 mg·kg-1),分别相当于半夏泻心汤生药量28,14,7 g·kg-1。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各治疗组给予相应容积的药物灌胃。治疗12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CAG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AG大鼠胃黏膜中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Nrf2,NQO1,GS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及半夏泻心汤高、中剂量组Nrf2,NQO1,GS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胃黏膜萎缩、肠化情况明显改善,且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但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作用不明显。结论 半夏泻心汤降低Nrf2的转录活性,关闭Nrf2信号通路,降低NQO1,GST的表达水平,实现正常的氧化-抗氧化平衡可能是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莪连颗粒对胃癌大鼠胃组织自噬及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莪连颗粒组和胃复春组。除正常组常规饲养外,模型组、莪连颗粒组及胃复春组使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综合法诱导构建胃癌大鼠模型,并分别予以生理盐水、莪连颗粒水溶液(3.240 g·kg-1)及胃复春水溶液(0.390 g·kg-1)灌胃,连续48周。剖腹取胃,肉眼观察胃大体改变,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Beclin1,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胀大,胃壁变薄,胃黏膜色泽苍白,皱襞萎缩浅平,走行紊乱,可见结节及赘生物;与模型组比较,莪连颗粒组大鼠胃胀大减轻,胃壁变薄改善,胃黏膜色暗,皱襞减少,走行尚规整,偶见细颗粒状结节。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腺体排列拥挤紊乱,形态多样,细胞形态不一,胞浆嗜碱性,核大深染不规则,可见核分裂像,黏膜肌层浸润破坏;与模型组比较,莪连颗粒组大鼠胃组织腺体排列尚规整,少部分可见轻度异型细胞。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LC3B,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I3K,p62,Akt及mTO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莪连颗粒组胃组织LC3B,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I3K mRNA及p62,Akt,mTO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莪连颗粒可改善胃癌大鼠胃组织细胞异型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胃癌微环境中多形核髓系来源抑制细胞(PMN-MD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以Transwell小室将胃癌细胞与PMN-MDSCs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模型,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筛选0.63 g·mL-1复溶液制备而成的0~10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的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奥沙利铂组(10 mg·L-1)及半夏泻心汤组(26%、18%、10%含药肠吸收液),采用CCK-8法检测PMN-MDSCs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PMN-MDSCs的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MN-MDSCs胃癌微环境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作用24、48 h,与空白组比较,5%、50%、75%、10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PMN-MDSCs的抑制率均有升高((P<0.05,P<0.01),作用72 h,除5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PMN-MDSCs的抑制率低于48 h(P<0.01),其余浓度各自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40%,说明18%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在48 h为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MN-MDSCs的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组PMN-MDSCs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以半夏泻心汤组(26%含药肠吸收液)最为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MN-MDSCs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奥沙利铂组、半夏泻心汤组PMN-MDSCs 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奥沙利铂组、半夏泻心汤组(10%含药肠吸收液)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能通过调控胃癌微环境PMN-MDSCs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及Bcl-2的表达,诱导PMN-MDSCs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胃癌来源外泌体(Exo)诱发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5)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提取人胃癌NCI-N87细胞外泌体(NCI-N87-Exo),采用透射电镜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并用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标记。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13.5,27,54 g·kg-1)。空白组将HMrSV5细胞单独培养;模型组在HMrSV5中加入的NCI-N87-Exo (100 mg·L-1);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加入10%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48,72 h时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情况,72 h后观察HMrSV5细胞形态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HMrSV5细胞中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细胞角蛋白19(CK19),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弹性蛋白(Elas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磷酸化(p)-Smad2/3蛋白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到NCI-N87-Exo呈椭圆或碟状的囊泡结构,粒径介于40~80 nm,高表达Exo标志蛋白CD9,CD63,不表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证实为NCI-N87-Exo。共培养24,48,72 h后,荧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NCI-N87-Exo被HMrSV5细胞摄取,与时间呈正相关。与空白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可显著抑制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以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最为明显(P<0.05,P<0.01)。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干预后HMrSV5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间隙明显缩小,以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大剂量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干预后HMrSV5细胞E-cadherin,CK1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α-SMA,Elas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Smad2/3无明显变化。结论 NCI-N87-Exo能够被HMrSV5细胞摄取并诱发HMrSV5细胞EMT,半夏泻心汤能够阻抑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抑制NCI-N87-Exo诱发的HMrSV5细胞EMT,其作用机制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胃癌微环境中多形核髓系来源抑制细胞(PMN-MDSCs)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制备含生药量0.63 g·mL-1的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以Transwell小室将胃癌细胞与PMN-MDSCs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模型,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筛选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PMN-MDSCs的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用于后续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FAK抑制剂组及半夏泻心汤组(26%、18%、1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MN-MDSC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因子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MN-MDSCs通路相关蛋白局部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p)-FAK、蛋白酪氨酸激酶(Src)、磷酸化(p)-Sr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24 h比较,作用48 h 5%、50%、75%、10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PMN-MDSCs的抑制率均有升高(P<0.05,P<0.01),与作用48 h比较,培养72 h 5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对PMN-MDSCs的抑制率低于48 h(P<0.01),5%、100%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略高于48 h(P<0.05,P<0.01),其余浓度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09%,说明18%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在48 h为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MN-MDSCs迁移距离显著增大(P<0.01),迁移及侵袭数量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FAK抑制剂组、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组PMN-MDSCs的迁移距离均显著减小(P<0.01),迁移及侵袭数量显著减少(P<0.01),以26%含药肠吸收液组最为显著(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MN-MDSCs通路相关蛋白FAK、p-FAK、Src、p-Src表达显著升高(P<0.01),VEGF、MMP-9细胞因子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FAK抑制剂组、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组(26%、18%、10%)PMN-MDSCs FAK、p-FAK、Src蛋白表达降低(P<0.01),FAK抑制剂组、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组(18%)p-Sr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VEGF、MMP-9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半夏泻心汤含药肠吸收液通过下调胃癌微环境PMN-MDSCs FAK信号通路蛋白FAK、p-FAK、Src、p-Src的表达,抑制PMN-MDSCs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6.
孟曦  丁伟  王建美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2023,40(10):1320-1326
[目的] 观察膜肾1号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病理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自噬通路磷脂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膜肾1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盐酸贝那普利组。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建立MN大鼠模型,灌胃、取材。苏木精-伊红(HE )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IgG沉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结果] 药物干预后,膜肾1号方组大鼠24 h尿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且低于模型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HE染色示正常组肾组织整体结构基本正常,膜性肾病(MN)模型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充血,系膜增生,基底膜出现增厚,部分肾小管细胞空泡变、组织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嗜复红蛋白及IgG沉积。经膜肾1号方和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有所减轻。各组大鼠IgG沉积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gG沉积明显,IgG荧光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贝那普利组和膜肾1号方组IgG荧光表达下降且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药物干预后,盐酸贝那普利组和膜肾1号方组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下降,LC3 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膜肾1号方可改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膜肾1号方干预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Akt蛋白(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明显降低,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升高,其分子机制与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BXT)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细胞焦亡通路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阐释BXT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BXT低剂量组6.3 g·kg-1·d-1、BXT高剂量组12.6 g·kg-1·d-1、柳氮磺吡啶(SASP)组0.42 g·kg-1·d-1,每组各7只。依据分组灌胃大鼠2.5%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溶液10 d建立UC模型后,灌胃给药7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给药期间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采集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以观察BXT疗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BXT的治疗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大鼠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 mRNA的表达及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UC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DAI评分显著降低,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得到改善;BXT给药组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或趋于下调,以BXT低剂量组效果最佳(P<0.05,P<0.01)。结论 BXT可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萎胃通调汤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萎胃通调汤高、中、低剂量干预组,胃复春组6组,每组15只,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制备CAG大鼠模型。经组织病理学检测鉴定模型制备成功后,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18、9、4.5 g·kg-1·d-1的萎胃通调汤及0.45 g·kg-1·d-1胃复春水溶液,12周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CAG相关病理学表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分析大鼠胃黏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关键指标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AG大鼠胃黏膜固有腺体排列和形态极不规则,伴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固有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约48.4%出现肠上皮化生表现。萎胃通调汤处理后显著改善CAG大鼠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与肠化生等病理改变,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环氧合酶2(COX-2)、NF-κB p65、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10、IL-8α、IL-8β mRNA及COX-2、NF-κB p65、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萎胃通调汤及胃复春干预后CAG大鼠胃黏膜组织COX-2、NF-κB p65、IL-1α、IL-1β、IL-10、IL-8α、IL-8β mRNA及COX-2、NF-κB p65、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其中萎胃通调汤高剂量组相应指标表达水平接近正常组。结论 萎胃通调汤能改善甚至逆转CAG大鼠病变胃黏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萎胃通调汤下调CAG大鼠胃黏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PLC-DAG-PKC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指针组、西药组,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构建GERD大鼠模型,西药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指针组施以背俞指针疗法进行干预,疗程均为2周。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干预结束后,光镜下观察大鼠食管下段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 (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PLC、DAG、PKC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口角处可见反流少量食物残渣,光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层增厚,固有层乳头延长伴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隙增宽。IHC和WB结果示模型组PLC、DAG蛋白表达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KC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和指针组病理学观察可见食管粘膜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鳞状上皮修复完整,基底细胞呈单层排列,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IHC结果示西药组和指针组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PLC、DAG、PKC蛋白分布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能有效修复GERD大鼠食管粘膜结构,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LC-DAG-PKC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丹宁  黄国东  杨鑫勇  周嫦艳  王亚南 《中草药》2022,53(21):6795-6804
目的 基于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叉头框蛋白O4(forkhead box O4,FOXO4)信号通路探讨复方仙草颗粒抑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及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制备DN模型大鼠,另设置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15.75 mg/kg)组和复方仙草颗粒组低、中、高剂量(315.0、472.5、945.0 mg/kg)组,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连续6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肾脏指数(kidney index,KI)、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肾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钙黏蛋白(P-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Desmin、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1,FSP-1)及IRS2/PI3K/FOXO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KI、UACR、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肾小球肥大,肾小管广泛扩张,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足突融合或丢失;肾组织nephrin、P-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α-SMA、Desmin、FSP-1表达显著升高(P<0.05),IRS2/PI3K/FOXO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仙草颗粒组大鼠KI、UACR、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脏病理结构和足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善;肾组织nephrin、P-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5),α-SMA、Desmin、FSP-1表达显著降低(P<0.05),IRS2/PI3K/FOXO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复方仙草颗粒能够通过调节IRS2/PI3K/FOXO4信号通路改善DN大鼠肾功能,抑制DN大鼠足细胞EMT,减轻足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