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某化工厂铬渣污染场地初步污染调查结果,选择污染场地中受污染砂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形态分析与酸淋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土中铬主要以酸溶态铬为主,最高达96%.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选择2%~6%的盐酸作为淋洗剂,进行淋洗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淋洗后可使铬总量达到加利福尼亚州土壤总铬限值,总铬去除率达到88.8%~92.6%.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乡市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铬和铬的生物有效态的分析监测,对新乡市土壤环境中铬污染状况分布进行研究。汇总监测结果并评价污染程度,分析污染物成因及区域分布,可知新乡市调查的基本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中铬含量30~90mg/kg,平均污染指数0.266,无超标土壤。土壤中有效态铬含量15.0~68.4μg/kg,占土壤中铬的比例为0.211~1.267‰。  相似文献   

3.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铬污染土壤处置的有效手段,不同性质的药剂对铬的还原、吸附、固化效果不同,优选出低价、高效的药剂对治理铬污染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常见的7种还原剂、10种吸附剂和6种固化剂分别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筛选出较好的还原剂、吸附剂和固化剂,并研究不同添加量对药剂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硫化钙、硫化钠、氯化亚铁和硫酸亚铁优选为铬污染土壤还原剂,其中多硫化钙的效果最好,当投加摩尔比为0.8时,六价铬的稳定效率达90%以上;钙镁磷肥、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氧化镁和三水铝石为优选铬污染土壤吸附剂,综合考虑钙镁磷肥的效果最好,当投加质量比为20%时,六价铬的稳定效率达90%以上,总铬的稳定效率达80%以上;粒化高炉矿渣粉(分别购自重庆、河南)和水玻璃为优选铬污染土壤固化剂,其中粒化高炉矿渣粉(重庆)效果最好,当投加质量比为16%时,六价铬的固化效率达98%以上,总铬的固化效率达70%以上。所用材料在修复铬污染土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验室能达到较高的六价铬稳定性效率,作为铬固化/稳定化药剂的潜在价值及其修复效果值得在大规模的现场试验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首先评估了水厂现行工艺对六价铬的去除能力,然后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铬污染的特点对水中六价铬的去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超标5倍的铬突发污染,使用聚合氯化铝和水玻璃作为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水厂现行工艺对六价铬的最高去除率只有54.9%,投加50mg/L的改性凹土可使六价铬浓度降到0.05mg/L以下,出水水质达标,此时的去除率为81.1%。六价铬浓度分别超标10倍、20倍、30倍、40倍时,可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混凝沉淀法处理,硫酸亚铁投加量分别为8 mg/L、12 mg/L、15 mg/L、17mg/L时,可使出水水质达标,去除率分别是92.4%、95.4%、96.8%、97.8%,基本可以满足饮用水水源突发铬污染应急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光合细菌对铬污染土壤中小白菜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铬污染土壤中接种光合细菌对小白菜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分和根系铬含量的影响以及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重金属铬胁迫下,浓度越高,对小白菜的生长抑制越明显.接种光合细菌后能够显著促进铬胁迫下小白菜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小白菜的株高和根长分别平均增加了7.31%和5.17%,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2.30%~20.89%和10.07%~15.93%,且在加菌量为10~8个/克土时效果最好;小白菜地上部和根系的铬含量分别降低了33.32%和18.46%,且铬含量主要积累于根部.究其原因主要为光合细菌能改变土壤中铬的形态分布,将不稳定态转变为稳定态,降低了铬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铬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调控剂影响镉污染土壤浸出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国TCLP标准的浸出方法,以海泡石、膨润土、石灰、钙镁磷肥、壳聚糖和草炭6种材料作为化学调控剂,模拟研究了各调控剂对镉污染土壤浸出毒性的调控效果,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调控剂。结果显示,对镉含量为3.0mg/kg和6.0mg/kg的污染土壤而言,草炭和钙镁磷肥对酸性土壤镉的钝化效果最优,其钝化率最高分别达19.2%和38.4%;而钙镁磷肥对碱性土壤镉的钝化效果最好,其钝化率最高可达72.5%。对同一污染程度土壤,草炭和钙镁磷肥这两种调控剂对镉的钝化率均以碱性土壤优于酸性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 ℃、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以某铬渣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荡淋洗试验,研究了水、乙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柠檬酸、草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等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cr的去除率,并探讨了淋洗剂浓度、淋洗次数和体积比对不同淋洗剂复合淋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淋洗剂对土壤中Cr的去除率表现为:柠檬酸一草酸〉EDTA〉sDBs〉乙酸钠〉水。SDBS与草酸复合淋洗并没有促进草酸的去除效果,EDTA与草酸复合淋洗效果较好。草酸浓度为0.3mol·L^-1,草酸与EDTA体积比为3:1时,土水比为1:20,一次淋洗24h,Cr去除率为87.64%,淋洗三次,每次淋洗8h,Cr总去除率为91.04%。  相似文献   

10.
土壤几种化学性质对土壤Cr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土壤几种化学性质同土壤铬形态及土壤铬生物有效性间的关系。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铬形态提取,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提取液进行测定。各形态百分含量:水溶态0.29%、交换态0.31%、碳酸盐结合态0.4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3.38%、有机质结合态6.76%、残渣态88.72%。所研究的土壤化学性质中,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碳酸盐量对土壤铬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影响较大,铁氧化物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铬形态的分布及生物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铬渣是重金属废渣的一种,其中水溶性六价铬和酸溶性六价铬的浸出,严重污染环境。湿法解毒是处理铬渣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选用硫酸亚铁铵还原铬渣浸出液中的六价铬。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范围内,六价铬的还原效果最明显,硫酸亚铁铵的加入量为理论计算的1.234倍时,铬渣中浸出的六价铬最大程度地被还原。还原反应过程中pH、硫酸亚铁铵用量、反应时间对六价铬的转化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六价铬离子,鉴于粉煤灰使用的广泛性和六价铬离子对人体与生态的危害性,必须就粉煤灰中六价铬离子的溶出性能和溶出抑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指导粉煤灰的合理与安全使用。探讨了粉煤灰和粉煤灰硬化体中六价铬离子的溶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粉煤灰本身还是自干硬击实粉煤灰硬化体或粉煤灰泥浆硬化体,都有一定数量的六价铬离子溶出,其溶出量与粉煤灰的铬含量、比表面积及粒径、火山灰活性和试体成型方法等有关。一般来说,干硬击实粉煤灰硬化体中六价铬离子的溶出量较泥浆硬化体的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法对铬污染场地的探测效果,建立了典型铬污染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以及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正反演计算,分析铬污染的电阻率特征,得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同装置类型下的不同污染程度的探测效果。随后对河北某铬污染场地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得到该厂区地下污染羽的分布范围,探测结果得到了钻孔取芯验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探测结果表明,地下土体受到铬污染后,其电阻率表现为相对低阻特征,与同层未污染土体存在明显的电阻率差异;随着污染程度减弱,高密度电阻率的识别能力也随之降低,并且不同装置类型的探测效果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硫化亚铁(FeS)化学还原法处理Cr(Ⅵ)废水产生的沉淀物质与水分离的特性.方法采用硫化亚铁(FeS)与废水经化学还原反应后,沉淀、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过滤方法.结果在单纯FeS还原反应-沉淀实验中,随着反应时间和沉淀时间的增加,对Cr(Ⅵ)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化学还原-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实验中,絮凝时间对Cr(Ⅵ)的去除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投加絮凝剂后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在絮凝时间为20min,沉淀时间为90min的时候,投加絮凝剂PAC对Cr(Ⅵ)的去除率为63.47%.过滤后,去除率可达99.77%和99.89%,Cr(Ⅵ)质量浓度降至0.16mg/L和0.08mg/L,达到排放标准.结论FeS的化学还原-沉淀-过滤法和化学还原-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过滤法均能有效去除Cr(Ⅵ)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模拟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合成的新型吸附剂(改性玉米秸秆纤维素,MCCS)去除水中六价铬的条件进行优化.在前期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筛选出影响废水中六价铬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对筛选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建立MCCS去除电镀废水六价铬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合理可靠,修正后去除六价铬的最优条件为:六价铬初始浓度200mg/L、反应温度33℃、pH值5左右.在此条件下,测得MCCS对水中六价铬的平均去除率为95.90%,与模型理论预测值96.10%基本吻合.响应曲面法可以用于MCCS对于电镀废水中六价铬去除特性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对含铬固体废物焚烧体系进行动力学分析是提出控制六价铬化合物排放措施的基础。本文对铬/氢/空气/氯焚烧体系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初始氯含量对产物中六价铬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六价铬化合物主要以CrO2(OH)2的形式出现,最高含量出现在1700K左右;氯的存在没有导致六价铬化合物CrO2Cl2的大量生成;六价铬化合物CrO2(OH)2的含量随初始氯含量的增大略有下降。建议含铬固体废物实际焚烧过程中,避开1700K左右的温度区域,减少六价铬化合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ZnAl类水滑石吸附Cr(VI)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ZnAl-LDO吸附Cr(VI)性能的各因素(溶液pH值、温度、搅拌和沉降时间、初始Cr(VI)浓度、Zn/Al比)进行探讨,并考察了材料再生后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溶液pH值是提高ZnAl-LDO吸附Cr(VI)性能的关键点;在最佳吸附条件下,Zn2Al-LDO对Cr(VI)的饱和吸附量高达73.83mg/g;吸附材料可再生,循环使用3次,吸附性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某表面处理工业园电镀废水处理污泥为研究对象,以铬浸出率为指标,通过对重金属的浸出,分步回收达到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将污泥干燥、研磨,在不同浓度硫酸溶液中浸出,控制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和搅拌速率;浸出完成后抽滤使浸出液与残渣分离.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对铬浸出效果影响因素的顺序为:硫酸浓度>搅拌速度>浸出时间>固液比.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当浸出温度为25 ℃、固液比为1∶15、浸出时间为20 min、搅拌速率为800 r/min、硫酸体积分数为30%时,铬的浸出率最高.最后用黄钠铁矾法除铁,用焦亚硫酸钠还原六价铬,用氢氧化钠分步沉淀铬、镍重金属,锌则继续留在溶液中.电镀污泥的浸铬实验的浸出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硫酸作为浸出剂的反应级数为1,反应的速率常数为:k=0.053 2e-4.52/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