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家园     
家园,这是一个何等美好的字眼!它使人想起了幸福与温馨,它是人生旅途的归宿,它是生命航程的港湾。当今世界有许多灾难,譬如洪水、地震、暴风雪、战争、传染病……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灾难,便是因为摧毁了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家园。人们在防灾、抗灾活动中所作的一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保住自己的家园,或者是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于受灾之后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2.
1999年是“生态旅游年”.生态游这种新的旅游形式在80年代末推出后,很快便风靡全世界.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岩石、植物、动物、阳光等自然资源环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中,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料,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人渴望回归大自然,亲近她,同她作情感交流.随着人们的旅游经历不断丰富,旅游兴趣也在不断地转移,已经不完全满足于那些受人类影响过多的地方旅游,而是把目光开始投向比较原始的、古朴的自然区域,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环  相似文献   

3.
黎敏 《沿海环境》1999,(1):14-15
在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庄严时刻,一个声音、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声,在轻轻地呼唤着人们.她,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诞生,昭示着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又开始步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崭新阶段.这将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壮丽、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次文明变革.使人类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经过数千年的大搏斗后,又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生机,将把人类的发展从由于环境资源的日益枯竭,而逐渐步入死胡同的途中,引入到阳光灿烂的地带.  相似文献   

4.
黄国宝 《福建环境》1996,13(6):25-26
人类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协同发展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以致人类与环境之间“战事”不断,且大有“升级”趋势。究其人与环境对立的根源,在于人类要从周围环境中索取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巨量的自然资源,要以自然生命为食,大力杀死、消灭动物和植物,以满足人类生  相似文献   

5.
《世界环境》2011,(1):94-94
2010年是地球狠狠“反击”人类的一年: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级台风、暴风雪、泥石流、干旱造成至少25万人丧生。这也是十多年来,由自然灾难造成人类死亡最为惨重的一年,是过去几十年情况最为恶劣的一次,2010年的死亡人数甚至高于过去40年死于恐怖袭击的人数总和。  相似文献   

6.
执着的萌芽     
自然与人类本就应当亲如母子,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家对于环保早已不似过去那般冷漠,只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距离大自然实在有些远。不久以前,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大都会,响起了保护生态,关爱大自然的微弱声音……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07,(23):71-73
自然与人类本就应当亲如母子,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家对于环保早已不似过去邢般冷漠,只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距离大自然实在有些远.小久以前,往祖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大都会,响起了保护生态,关爱大自然的微弱声音……  相似文献   

8.
关光琪 《环境》1996,(10):27-28
社会经济发展不应该损害人类生态环境,不应牺牲未来的利益。不应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道路。城市是一种社会环境,同时也做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存在。在城市环境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人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的。回顾历史,人类既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向自然索取,又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给人类自身带来难以想像的后果。尤其是近代人们只是运用工业这样庞大的生产力去开发生物、土地、矿物资源,而很少注意生物、土地、矿物资源的生态极限及其保护,很少顾及人类生  相似文献   

9.
罗桂元 《沿海环境》2001,(10):10-12
进入21世纪,回顾以往的经济增长观,不得不使人类震惊与愕然: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破坏得已是千疮百孔,这种危机使地球村的人们面临着难以长期忍受的趋势。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面临着付出巨大货币资源代价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消耗的“最适关系”,以求再生的、持续的效率动力是摆在新世纪人们面前必须研究解决的燃眉之急了。 触目惊心:人们以超“阈值线”消耗自然环境成本以换取经济增长,给当代与后代“生命支持系统”破坏所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 在过去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在做自然主人之后将…  相似文献   

10.
要发展,更要保护。纵观过去,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人类为了求生存,改善生存条件,就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有时是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等灾难给人类以惩罚。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霁鸿 《环境》2004,(6):22-23
在云南丽江东部,金沙江东岸的永胜县大安地带,以前被人们称为东香格里拉。脚下奔流着清碧秀丽的金沙江,门窗映着四季晶莹的玉龙雪山,山坡上草深林密,箐沟里清泉潺潺,常年绿意悠悠,乌语花香;人们年复一年过着宁静、祥和、温馨、安详的日子。小湾子村虽只是个30多户人家、百十来口人的小村子,却包含着汉、藏、傈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2013,(20):74-75
巴马,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一座萦绕着青山绿水的县城。对于多数人而言,只是闻其声名,却不曾一睹其容颜。这里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27.951万人在这片土地上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被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巴马也是"中国香猪之乡"。2005年,巴马香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在1965年阿斯旺高坝合龙之前,尼罗河滋养着两个沙漠--一个陆地性的,一个海洋性的.每年的洪水在提供水和富营养的沉积物以维持尼罗河河谷洪泛区和河流三角洲中生命方面的作用明显地反映在埃及农业的悠久历史[1-3]和早期的卫星图像中[4].历史上尼罗河洪水对埃及沿岸地中海的生产力的影响也许不太普遍被人们察觉到,但这种影响是引人注目的[5-7].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增长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改变,使得曾经引以为豪的人类,再也不敢以征服者的姿态呈现在自然面前,以致人类终于发出这样一个信息:“人类与其它动物以及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取代了‘征服’自然的观念。如同所有其它形式的生命一样,人类作为个人也是地球上的过客,所以有责任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这样,后代们(包括人类和其它形式的生命)也能在将来享受到生活的甘美”。1主宰万物的人与万物主宰人人类凭借其思维着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现代工业文明,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发着大自然。伴随着这一开发进…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性质过去,由于人类未按自然规律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干扰了自然系统正常功能的运行,造成直接威胁人类生活及生存的环境恶化。80年代前半期,非洲发生的生态灾难启发人们认识到;当代环境问题不单纯是工业“三废”造成,包括着人类对自然支持系统的直接破坏。1986年,第三世界环境保护国际会  相似文献   

17.
光污染在危胁人类的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常规的思维中,每谈到环境污染自然会想到灰蒙蒙的天空,流着黑水的河流,工地上机器的轰鸣等—这些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而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污染也在围绕在我们身边,它曾一度被人们忽略,但绝大多数人们都曾受过它的危害,而且危害正日趋严重。这就是危害人类的光污染。光污染的种类有多种,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光辐射造成的光污染和人为造成的光污染。有关专家指出,这一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污染源有可能成为21世纪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有又一大环境“杀手”。1自然光辐射造成的光污染自然光辐…  相似文献   

18.
易白 《环境》2010,(6):65-66
人类对水域内的小岛往往情有独钟,因为似乎可望而不可即的小岛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印象。最近,英国设计师文特·卡勒博设计了一种可以在水上漂流的人造小岛。这种小岛被称为“僧帽公园”,岛上种满了树木和其他绿色植物,堪称漂浮在水上的森林公园。这种人造小岛还是一座能够自给自足的环保公园,还能起到净化水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场大暴雨冲毁了巴西境内的一座小山。山腰有一处公墓,尸骨、棺材及十字架墓碑一齐随着洪流滚下山来,连同泥土统统冲进居民住处。居民们与尸骨为伴,受“鬼魂”折磨,惶惶不可终日。殡仪馆加班加点,半个多月才清理干净。当地环保官员认为是由于山上树林被砍光,引起洪水冲泄。居民们都说是人们自己作孽,惊动了鬼魂来报复了。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一个真理。巴西的生态专家指出这是件小灾难,而亚马孙热带雨林在逐渐被蚕食,那才是灭顶之灾。如果继续下去,人们真的要与鬼魂牵手了。亚马孙森林74%在巴西境内,有480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0.
冬阳 《环境》2014,(4):61-63
正"那些考虑新建水坝用来发电的国家,应该认真考虑水坝项目可能给当地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建于公元前3000年的爪哇水坝被认为是人类建造的第一座水坝。5000多年来,人类建设水坝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水坝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控制洪水、灌溉耕地、为人畜提供生活用水,发展到为工业提供用水、发电及改善通航条件等。毋庸置疑,水坝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坝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例如水坝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当地许多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