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 ,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 ,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 ,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探讨了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为 :病怀证的辨证关系 ;临床先诊病 ,病立再辨证 ;据病定主方 ,随证再加减。并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是中医临床治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2.
徐浩洲 《中医药学刊》2003,21(7):1058-1059
探讨了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李积敏关于疑难病“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学术思想,阐述了“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疑难病主要与“虚、瘀、痰、毒、水”相关;“虚瘀痰毒水”诸因相兼,病机错杂。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李积敏关于疑难病“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 :疑难病主要与“虚、瘀、痰、毒、水”相关 ;“虚瘀痰毒水”诸因相兼 ,病机错杂。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杜武勋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崇尚“病证结合”作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指导思想,推崇以“诊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为指导,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心血管病“诊病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特别是运用“条畅气机,恢复气机平衡”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介绍其运用该法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只有把握住了主证、病性和病位,才能够正确地辨析病机,进而正确地诊病辨证、立法施治。主证、病性和病位是辨证论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6.
提桂香  邱萍 《山西中医》2009,25(11):7-8
王今觉教授是全国第3批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主任医师。他提出“望目辨证”的诊疗方法,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认为恰当理解“病”与“证”的概念,正确处理“病”与“证”的关系,是准确掌握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在此理论指导下,临床治疗疑难病证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23日,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系列之一“病证结合与临床实践”座谈会在京召开,有关专家和陈可冀的学生们共同探讨其“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大家认为用病证结合指导临床实践的模式值得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等出席会议。陈可冀在会上做了题为“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的报告。他认为,当代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应用最普遍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经典理论与经验的传承和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观察理念,有利于治疗和诊断的原始创新,体现了临床服务能力与临床水平的提高、科学认识和评价疗效水平的进步、中医药服务社会的贡献度。陈可冀提出,现代病证结合治疗观包括西医诊病、中医辨证模式,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专药论治结合模式,疾病分期分阶段论治模式,辨中医基本病机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以及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病与证的关系可表现为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等几种形式。病证结合是用中医学理论认识现代疾病,实现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病证结合以病统证,可提高中医辨证的确定性,弥补单纯中医辨证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和不确定性的不足,使治疗更具针对性,避免只注重症状的改善和功能状态的调整而忽视对疾病病理改变的针对性治疗。于文明在讲话中指出,建立名医传承工作室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深化科研、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名医工作室是融合科研、教育、临床的综合性平台。希望陈可冀院士的学生们能够把老师的临床经验认真研究总结,提升为学术思想,融入到中医学科理论体系中去。会上,陈可冀的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老师的病证结合学术思想进行了交流,并就病证结合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做了汇报。截至目前,陈可冀共培养研究生120余名。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名医李积敏关于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肾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 :久病则虚 ,肾虚为本 ;久病则瘀 ,瘀生怪病 ;久虚则瘀 ,诸虚皆可致瘀 ;虚瘀相兼 ,病机错杂。确立了补虚与祛邪兼顾的“益肾祛瘀”治疗大法 ,并认为“肾虚血瘀”病机理论不仅是妇科疑难病的病机规律 ,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各科。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精髓 ,它是独特的诊疗体系 ,是中医各科都必须遵循的诊疗原则 ,也是表现中医特色的重要方面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分科之一 ,因此 ,要提高针灸临床实际疗效 ,体现中医特色 ,提高针灸医学在国际医坛的学术地位 ,就必须在临床诊疗中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中 ,“证”、“症”、“病”三个字的含义 ,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辨证不同于辨病对症。所谓“病”,是疾病的总称 ,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类型 ,同一证型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当中 ,这是“同病异治”,“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医消化病学科理论创新、诊疗共识意见与临床路径的制定、疗效评价及疗效评价量表的创制、学科优势病种及证候标准化探讨、科研进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自"十一五"以来中医消化病学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加强中医消化病学理论继承与创新、学科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拓展诊疗技术与特色疗法、阐明中医学理论与治疗的现代科学内涵等5个方面,对中医消化病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秦齐 《中医研究》1995,8(3):25-26
李积敏妇科疑难病治验二则陕西712000咸阳中医疑难病研究所秦齐,整理主题词/李积敏,/中医师,狐惑病/中医药疗法李积敏擅长治疗妇科疑难病症,积累有丰富经验,今举案例二则供交流。狐惑病谭某某,女,34岁,已婚,工人。1989年5月16日初诊。主诉:口...  相似文献   

12.
夏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18-1219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六适”即适人、适症、适病、适机、适时、适药,是阮诗玮教授着力于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研究,总结出的有效治疗疾病的辨治诊法。适者,识之、辨之、顺之,该诊法的提出是对中医诊疗辨证论治体系的总结归纳,细化诊病的临床要点,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加立体化。文中立足于阮诗玮教授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对“六适”的内涵与运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医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温病四大家学术思想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有深厚的影响,其论治妇科疾病特色思想主要概括为:叶氏重视肝肾,从奇经辨证论治妇科诸病;薛氏重视湿热为患,从脾胃论治妇科诸证;吴氏通补结合,巧用剂型论治妇科杂证;王氏强调药用清灵,药食两用调理妇科诸证。选择温病四大家特色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传统中医大家不会局限于某一科、某一病的治疗,更符合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另一方面其特色学术思想广泛适用于妇科临床,为妇科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后世医家好好继承。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文锋教授为主研制的“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所定疾病、证候、治法等内容研制成功的,并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该诊疗系统能对内、妇、儿等科460余种疾病进行辅助诊疗,对病情可从辨证、诊病、辨证要素、主症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诊断和治疗处理,融汇了中医诊断治疗基本的、常规的知识内容,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能提出按病分证论治、常见证治、常阈证治、要素证治、主症论治、验方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是现阶段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然而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还存在中医传统辨治模式与现代疾病临床诊疗难以有机融合、中医宏观辨治思路与现代医学微观理化指标不能精准对接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据此提出“两个重构”(即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与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理论框架并对其内涵、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系统阐释。认为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疾病认知,继承传统中医审病思维,对现代疾病进行中医分类分期分证,进而可实现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同时通过吸纳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融汇中药传统功效认识,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推动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重构。“两个重构”的实现可在继承并发扬中医调态优势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辨证论治局限性,提高中医对现代疾病临床诊疗的精准性,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易忽略“病-症-因-机”。《伤寒杂病论》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以柴胡证为例体现了抓主症思维在诊疗中的应用,然而直接将方与症对应有简化诊疗思维的倾向。基于此,提出“独藏”辨治理论,“独”作“单独”“独一个”之意,“藏”作“深藏”之意,通过辨识深藏在诸多症状中的独有核心症状,执简驭繁,从而实现中医辨病整体观与辨症精准化相结合。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伏气温病、肥胖的辨识为范例,探讨以辨主症为核心,疾病为纲领,辨证为枢纽,上连审因,下达求机的“病-症-证-因机”相结合的“独藏”辨治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李积敏治疗席汉氏综合征验案3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积敏治疗席汉氏综合征验案3则秦齐陕西省咸阳中医疑难病研究所史料文献研究室(712000)李积敏,字慎言,号淡园主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学专家。临床擅长治疗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症等多种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引慎言先生...  相似文献   

19.
刘文超 《光明中医》2023,(18):3635-3638
手诊在中国医学史中历史悠久,在东西方医学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资料和成果,但是在中医诊断学中论述的较少,在当代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手诊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有病具体可反映于形体官窍。中医经络学说、全息理论、脏象学说的发展,奠定和规范了观手诊病的方法。手诊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