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以来2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病例的治疗,分别发生于术后16个月和18个月.结果 保守治疗无效,2例均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封闭式引流后治愈,随访至今疝未复发.结论 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生后去除补片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而取出补片操作较为困难,因此特别要强调初次手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诊治。方法:回顾分析3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病例的诊治。结果:3例经抗感染等治疗无效,全部再次手术取出补片,经换药后治愈。随访至今疝未复发。结论: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发生机制、发病率尚未有统一观点,一旦发生,均需再次手术取出补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使用补片修补腹壁疝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疝平片修补1例,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11例,切口疝1例,使用巴德Composix补片开放式腹腔内补片修补;造口疝1例,腹壁肌肉前置入补片修补。根据感染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4例去除补片,10例开放换药。结果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过程中无大出血和膀胱损伤。随访时间8~64个月,1例切口疝术后复发。结论产生补片感染的原因很多,预防感染最为重要。一旦发生补片感染,治疗方法应个体化,有效引流及合理运用抗生素可解决多数聚丙烯(PPM)补片感染,唯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补片需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补片感染的治疗。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补片感染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疝修补方式:单纯平片修补1例,网塞-平片修补4例,腹膜前间隙修补3例。感染发生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4~12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左侧4例,右侧4例。均行手术取出感染的网片。结果5例行一期缝合,3例行二期缝合,均治愈出院,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不适。平均随访10(2~18)个月,均未出现伤口红肿、感染复发、肠瘘等。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腹股沟疝复发,再次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论通过手术取出感染补片是迟发性补片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格尔补片(膨化聚四氟乙烯)迟发感染的发病率、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4月1556例无张力疝修补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011例采用李金坦氏手术,补片尾端未平整固定,迟发性感染10例,感染率0.98%,545例采用李金坦氏手术,精索上补片尾端周边平整固定,均无迟发性感染.结论:补片迟发性感染较多,内环上补片游离、扭曲、重叠是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迟发性感染的主要因素.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感染后补片必须取出,术中见格尔补片呈三明治样愈合,取出后疝不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补片取出并采用外科治疗,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伤口局部特殊换药。结果 8例患者均完全取出补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完全取出补片,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及伤口换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外科处理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16例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并接受外科处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4~73岁,平均45.2岁。其中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11例,腹壁肿瘤切除术后腹壁缺损补片修补术后感染4例,回肠代膀胱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并尿瘘1例。患者表现有补片暴露、慢性流脓、腹壁慢性窦道及肠皮瘘,均就诊于初次手术的医生,经局部换药处理后3~24个月未愈。患者在我科接受了根治性感染网片切除及腹壁重建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将感染补片取出,5例采用成分分离技术自体组织游离修补,4例同时应用聚丙烯平片加强修补,5例同时行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修补,1例未行修补给予切口创面负压吸引加局部换药,1例去除补片后未行加强修补直接缝合关闭切口。术后住院时间9~25d,平均14d。术后切口一期愈合13例,其余3例切口经局部换药二期愈合。随访6~34个月,平均22个月,无疝复发。结论腹壁疝或缺损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外科处理非常棘手,需根据患者个体具体情况处理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处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7例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发生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加以分析。结果67例患者均行清除感染补片及周围感染组织,未再重新放置补片,均行一期全层缝合伤口,同时放置伤口引流管。均成功清除了感染的补片;术后住院时间10~25d,平均16d;术后伤口一期愈合51例,拆线后伤口存在浅部感染、经局部换药后延期愈合16例。术后66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切口下积液、伤口感染、肠瘘、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无腹股沟疝复发。结论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处理十分复杂,采用去除补片、彻底清创、一期缝合及放置伤口引流管的综合手术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医院30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30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清创、取出补片、敞开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定期换药,观察治疗后患者的愈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给予清创手术后取出补片,30例患者均获甲级愈合,住院时间10~35 d,平均住院时间为(22.3±2.4)d,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8~12个月的病情随访,平均(9.2±1.5)个月,术后无疝复发。 结论通过手术取出补片,敞开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定期换药,及时对症处理可有效治疗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减轻患者痛苦。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合适补片的选择是预防补片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补片进行疝修补术是疝外科学的一个重要进展。近年,使用单纯平片修补的Lichtenstein术式以及使用网塞加平片修补的Rutkow、Millikan等术式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复发率低、术后能早期活动的优点,手术适应证拓展到大多数类型的腹股沟疝,是国内外目前流行的疝修补方式。但是应用人工材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疼痛、感染等风险。解放军第五三三医院接诊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患者1例,其诊治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或辅助切口防粘连补片修补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腹壁切口疝21例,通过腹腔镜防粘连补片修补。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管理。结果手术配合顺利,未发生肠管或血管损伤,术后住院(9.5±3.4)d,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血清肿1例,经穿刺加压包扎2周吸收,术区腹壁痛2例,持续2个月,经止痛药物治疗3个月缓解。随访1—5年,疝无复发。结论护理配合要求掌握腹腔镜及配套器械的安装使用与保养,熟悉手术准备、操作流程、修补材料特点、并发症预防等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防治疗体会。方法回顾5例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及诊疗资料。结果 368例患者中有5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3例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予清创引流、冲洗、等方法感染得到控制。2例保守治疗无效,在硬膜外麻醉下二次手术后感染得到控制,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产生补片感染的因素很多,可选择抗感染、切口清创等保守治疗手段;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要及早手术以解决补片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合成补片行疝修补后出现需要去除补片的手术部位感染并发症病人的临床及人口统计学特点,补片植入手术的细节以及感染发生后的治疗和结局。方法从病人资料表中获得病人的感染相关因素(人口统计学参数、疝修补术特点和使用的网片)。收集32例连续病例的标本(补片和组织),行细菌培养和显微镜检查。前瞻性评估补片取出后的结局。结果 22例接受了切口疝修补术,10例接受了腹股沟疝修补术,大部分病人手术时间较长,28例出现过早期伤口并发症(浆液肿或血肿)。在"补片植入-取出"间期,部分病人进行了保守治疗,例如局麻下引流或者窦道切除。22例的网片被完全取出(其中9例是补片部分取出后),其余10例部分取出补片治疗有效。大部分补片(24例)是多纤丝聚丙烯网片,补片周围组织的显微镜观察发现有白细胞浸润、巨细胞反应、胶原纤维无序排列以及脓肿形成。32例共进行了51例次手术治疗,补片取出后,有6例复发和2例肠瘘。平均随访时间为40(30~97)个月。结论大多数需要去除补片的感染病例前次疝修补术时间较长,并且有未经治疗的术后早期伤口并发症。补片部分取出通常不会成功,而且会带来并发症。取出全部补片的外科探查手术应该在全麻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1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疝补片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筋膜前(或腹膜前)肌下置入补片8例,补片置入在筋膜缺损缘间2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平片修补术1例.单纯聚丙稀补片7例;聚丙稀与聚四氟乙烯双面复合材料4例;聚四氟乙烯材料1例.根据感染的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8例全部去除补片;2例部分去除补片;2例仅开放换药.去除补片后3例给予一期缝合,封闭式引流.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过程中无大出血和膀胱损伤.手术后无疼痛和尿潴留及其他并发症.换药时间7 d至6个月,中位时间2周,选择性使用抗生素3~7 d,平均4.5 d,随访时间18~78个月,平均38.5个月,未见感染,部分或完全取出补片的患者未见疝复发.结论 预防感染的发生最为重要,治疗方法应个体化,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材料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6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3.6‰,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8‰。手术修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疝修补术病人恢复慢、并发症多、复发率高[1-3]。1989年,Lichtenstein等[4]首先报道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极大地提高了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其复发率仅为0.2%。但无论采用何种修补方式,疝修补术后仍会发生感染、复发等并发症,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就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其一旦发生,不仅会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造成再次手术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合补片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间6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BardComposixMesh和BardComposixKugel补片行腹腔内修补6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局部感觉良好,未发生切口感染、皮下血清肿、肠梗阻、窦道形成和肠瘘,随访6~4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应用双面复合补片腹腔内置入修补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取出补片后疝的复发情况及原因。回顾分析15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补片修补术后因补片感染行二次手术的相关资料,评估疝复发率,并综合分析可能的原因。15例患者感染补片均成功取出,术后随访11~38个月,患者无腹股沟感染表现,无一例疝复发。对于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发生补片感染者,及时取出补片能有效控制感染,且不增加术后疝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致补片去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感染患者12例,其中9例患者均行手术取补片。结果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口治愈,疝无复发,均随访中。结论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预防感染为重,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片上置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效果。方法对18例腹壁切口疝患者采取补片上置修补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9~12 d。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补片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1~3 a,无复发病例,患者无不适感觉,疗效满意。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采用补片上置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操作简单易掌握、费用低廉、近期并发症少、远期复发率低,效果肯定,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2月至 2019 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6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取出感染补片。结果 1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感染补片均完整取出,手术时间为127.8(81~212)min,术中失血56.3(20~100)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均顺利恢复出院。随访7~36个月,1例仅取出感染侧补片的双侧疝病人出现对侧补片感染,予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后治愈。随访过程中无肠瘘、膀胱瘘、疝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取出腹膜前感染补片,具有补片完整取出率高、感染复发率低、副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