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了"精神顿悟"的创作技巧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本文分析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他的"精神顿悟"是在与三个女人交锋受挫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秦彦 《文教资料》2014,(16):34-35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现代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十五个发生在家乡都柏林的故事为缩影,展现了20世纪爱尔兰的政治腐败、社会道德的瘫痪。作为《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死者》不仅使得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完整。还把整部小说中心推向了高潮。文章从主题“死者”着手,逐步剖析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遭受刺激下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小说内在隐藏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雪中顿悟的故事。他从最初的沾沾自喜,走向否定自我,继而认识真我。其中,对于雪景的描述充满了整篇小说。通过小说中的三处雪景,展示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他对祖国爱尔兰爱恨交织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奥康纳在短篇小说中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捕捉爱尔兰普通民众瞬间的生活状态。文章以《国家客人》和《圣诞节的早晨》为例分析奥康纳对"精神顿悟"创作技巧的运用,试图挖掘此类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雪中顿悟的故事。他从最初的沾沾自喜,走向否定自我,继而认识真我。雪景的描述贯穿了整篇小说。文章拟从其中三处雪景谈起,着重讨论这三场雪景下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从而展示出三场雪景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他对祖国爱尔兰爱恨交织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6.
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是乔伊斯和伍尔夫重要的创作技巧,二者都揭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但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拟以《死者》和《墙上的斑点》为例,解读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这两种创作技巧的内涵及特点,进而比较二者之异同,从而加深对这两位意识流小说大师小说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死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瘫痪"状态,试图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唤起民族意识."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本文探讨"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硕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2-1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文章通过解构《死者》中虚实结合的两部分主次情节,分析小说中老中青三代的言语与行为,揭示了爱尔兰人的迷茫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探讨了的"死者"意象的潜在内涵——后殖民时代的爱尔兰精神流亡,文化没落。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征途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玛丽娜·卡尔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女性剧作家。她以自己的成长地——爱尔兰中部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悲剧三部曲《梅》、《鲍西娅·考夫兰》、《猫原边……》,打破了民爱尔兰男性剧作家单一话语和强调民族身份的叙事传统,把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呈现在舞台中心。女主角在封闭、压抑的家宅空间和开放、神秘的自然空间中游走,在记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理空间中挣扎,在父权主义和天主教权威压制的社会空间中抗争,最终在沼泽地自杀身亡。她们的叛逆行为挑战、颠覆了爱尔兰女性"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剧作家通过探究悲剧女主角在由家宅空间、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的戏剧空间隐喻中自我身份的建构,对当代爱尔兰社会女性的边缘身份提出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通过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触发了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这种精神顿悟是一个逐渐酝酿的过程,三住爱尔兰女性的作用恰似加布里埃尔精神上产生化学反应所必需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一朵浮云》中主要创作技巧象征手法和精神顿悟的分析,揭露爱尔兰社会瘫痪的现状,并通过精神顿悟充分展示出20世纪上半叶都柏林人的幻灭与疏离感。这两种创作手法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界面,使其带有浓厚的前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注重在平淡、客观性叙述中,突现人物精神的突转,含蓄揭示作品主题。其短篇小说《死者》复杂独特的主题即是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两次大的精神突转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堪称一部压轴之作,由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名字、人物、物品和景物等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旨即爱尔兰人的死寂和精神麻木,犹如"行尸走肉"。然而,文中又掺杂着一丝复兴爱尔兰文化的希望之光。象征主义这种艺术特色进一步阐明并加强了作品的主旨。本文旨在分析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如何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相似文献   

16.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183;乔伊斯注重在平淡、客观性叙述中,突现人物精神的突转,含蓄揭示作品主题。其短篇小说《死者》复杂独特的主题即是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两次大的精神突转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17.
肖滢  梁艳 《英语广场》2024,(3):62-65
《接骨师之女》记叙了母女三代横跨中美的家族故事。本文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人物成长:分别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分析露丝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失、困顿与顿悟,挖掘出空间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最终得出结论:华裔女性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寻求平衡才能缓和文化冲突,避免身份迷失和价值观迷茫,最终完成自我身份探寻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用以反映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这一技巧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也得以充分体现。作者通过巧妙使用“精神顿悟“,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且使故事的主题更加明确,从而使读者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其独特的“顿悟”的技巧而倍受评论家的推崇,其中第三篇《阿拉比》用“小男孩”情感的话语来表现宗教的虚妄。从文本理论出发解读,发现小男孩宗教的信仰之所以虚妄是因其受到人物、背景和意象的阻拦,或者说“小男孩”宗教信仰的虚妄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徐丹 《文教资料》2010,(35):19-20
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在作品《死者》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死亡"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将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纸上。本文以"死亡"和象征为切入点对小说《死者》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