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沉积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晚泥盆世是加里东造山旋回和华力西造山旋回转换的关键阶段,加里东碰撞造山和其后的伸展裂陷等记录均存在于晚泥盆世沉积地层中。西昆仑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属典型的碰撞造山型磨拉石建造,为加里东碰撞造山的产物;东昆仑晚泥盆世黑山沟组和哈尔扎组岩性组合特征与牦牛山组极为相似,均为一套陆相、滨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为典型的裂陷伸展型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裂陷伸展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安岳震旦—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发现,掀起了探索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的热潮。然而对于川西北深层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扬子西北缘及盆内典型钻井震旦—寒武纪地层序列的综合调查与区域对比研究,基于关键事件序列的系统厘定,重建了扬子西北缘及邻区新元古代—寒武纪原型盆地沉积充填格架;对比全球冈瓦纳大陆汇聚与泛非造山过程,系统厘定了泛非运动在扬子西缘的沉积-构造-岩浆作用记录,进一步明确了华南扬子克拉通为新元古代末期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同时,结合盆内最新深层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解析,研究认为绵阳-长宁克拉通边缘裂陷的成生、发展、充填与折返隆升过程主要受控于扬子西缘的泛非期弧后伸展、弧陆碰撞及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研究提出绵阳-长宁克拉通边缘裂陷经历了如下6个演化阶段:①陡山沱早期克拉通边缘裂陷开启,表现为克拉通边缘的裂陷与快速沉降;②陡山沱晚期—灯影早期为克拉通裂陷的持续沉降与克拉通碳酸盐台地的补偿性生长,区域沉积分异明显;③灯影晚期为克拉通裂陷扩展、定型与碳酸盐台地的活化与重建;④麦地坪期为克拉通边缘的差异隆升与碳酸盐台地的风化剥蚀;⑤筇竹寺期为克拉通增生陆块边缘的构造活化与克拉通边缘的挤压挠曲沉降;⑥沧浪铺期为陆陆碰撞造山与克拉通边缘裂陷的快速充填。至沧浪铺末期,绵阳-长宁克拉通裂陷沉积充填结束,并快速折返隆升为天井山-川中古隆起。因此,本文对扬子西缘克拉通边缘裂陷的盆地动力学过程重塑,不仅为华南板块在冈瓦纳古大陆重建中的构造定位提供了新资料,亦将对探索川西北乃至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部古元古代二道洼群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露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部的二道洼群,为一套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变质建造。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陆内裂陷槽或稳定陆缘盆地环境。研究表明,二道洼群是古元古代早期产物,2450-2400Ma开始接受沉积,大约在2200-2100Ma之间开始褶皱回返,遭受了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具有碰撞造山带的变质P-T-t轨迹。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地区中晚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研认为赣东北地区中晚元古代岩浆岩包括:蓟县纪-青白口纪早期的斜长花岗岩、蛇绿岩套、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强过铝花岗岩;青白口纪晚期的双峰式火山岩、岩浆混合岩、钾玄岩和基性岩墙;南华纪的碱长花岗岩和地幔岩等。它们分别是与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弧盆系、与造山后伸展的的裂谷系及非造山大地构造环境中产生岩浆岩组合,显示该区在蓟县纪-青白口纪早期发生两次B型俯冲作用和青白口纪期的大规模裂陷以及南华纪造山活动的已趋稳定。中晚元古代是一个分期明显、岩类完整、演化连续的造山旋回。  相似文献   

5.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晋宁运动可能代表着扬子古陆块与东南古陆块碰撞造山事件,它发生在中元古代末期至晚元古代早期,经历了大约200Ma。震旦系下部莲沱组发育在晋宁夷平基底之上,是海侵初期形成的陆缘移地滨岸相沉积,底界是一个穿时面。在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与震旦系之间局部地段发育有晋宁造山期磨拉石沉积,地层时代归属青白口系。板溪群亦为晋宁夷平基底之上的海侵沉积,但其底界可能穿时到青白口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承德北部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最近在承德市北部地区发现了许多呈透镜状包体产于花岗片麻岩中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运用全岩Sm -Nd、Rb-Sr、单颗粒锆石U-Pb 等多种同位素方法对这些高压麻粒岩进行了年代测定,得出了7个可供研究的年龄数据,即全岩Sm -Nd 等时线年龄2550±21Ma和3060±2.3Ma,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1550±33Ma 和1568Ma,和单颗粒锆石U-Pb 同位素不一致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3432±556Ma 和1817±17Ma, 颗粒锆石的谐和年龄1831±4 Ma。在详细分析这些年代学数据可能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的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推测其原岩最早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至中太古代,并经受了太古宙末期花岗质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改造。但其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很可能是古元古代末一次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最终进入上地壳可能在中元古代早期才完成, 与中元古代地壳的大规模拉张和燕辽裂陷槽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冰碛物的研究,只重视其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的恢复。未讨论其建造型相,笔者通过对其沉积特征、产出构造环境的讨论,认为山麓冰碛物是造山期后的产物,属于磨拉石建造,大陆冰碛代表寒冷地区风化壳产物,可作底砾岩看待;冰蚀面可当作沉积间断面或寒冷地区的风化壳,并认为我国新元古代末期罗圈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冰碛岩属磨拉石建造。由此推断在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一期未被认识的、在地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命名为天秦运动,天秦运动是晋宁运动后的另一期构造运动,是新元古代与古生代的分界运动,时限在天秦运动。天秦运动是晋宁运动后的另一期构造运动,是新元古代与古生代的分界运动,时限在800Ma以后,700-540Ma是主构造期,前期以造山为主,后期以裂解为主,是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古晋洲洋和古特提斯海形成期,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先后从澳大利亚板块中裂解出来。  相似文献   

8.
勉略宁元古宙海相火山岩,划分为四个火山岩带,通过对火山岩带地球化学的研究,旨在揭示火山岩带的成岩环境,追踪火山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认为免略宁元古宙海相火山岩发生发展于裂陷海盆中,经历了扩张-裂陷,叠缩-消减和碰撞-造山三个学化阶段。南带和中带火山岩分别形成于扩张-裂陷的早期和晚期,其中罗家火火山岩产于洋岛环境;北带火山岩为叠缩-消减的岛弧环境;在碰撞-造山过程中产于不同环境的火山岩带叠缩,构造拼贴  相似文献   

9.
赣湘北部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挤压和拉伸构造变化归纳为三个造山期和三个成盆期,依次为中晚元古代板块俯冲、地体碰撞遗山期;震旦纪至中奥陶世裂陷拉伸成盆期;晚奥陶式至志留纪倾滑压缩造山期;泥盆圮至二叠纪地裂扩张成盆期;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前陆推覆造山期;侏罗纪至第四纪内陆伸展成盆期等。该区压缩—拉伸节奏相同的时序结构演变反映其构造运动发展史的特点,在杨子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蒙造山带南部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琦  邹新民 《地质论评》1993,39(6):478-483
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根山蛇绿岩的定位,内蒙造山带南部分别经历了两次均衡抬升-裂陷。海西末期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已缝合,进入超碰撞阶段,区内花岗岩大量侵位并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1.
根据辽西建平地区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方面的特征,将区内的构造演化大体划分为4个阶段: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末)、克拉通盖层发育阶段(中元古代开始直至古生代末期)、板内造山阶段(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和新构造运动发展阶段(古近纪以来).吕梁运动、印支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是4个演化阶段的转折点,燕山运动则奠定了该区现今的构造轮廓.板内造山阶段分为始板内造山阶段(晚二叠世末-中侏罗世)和主板内造山阶段(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特征显示始板内造山期的造山机制为受兴蒙造山带超碰撞期远程影响的陆内俯冲作用,而主板内造山期的造山机制则属于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影响的大陆边缘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晓辉 《华北地质》2001,24(2):123-128
以往对冰碛物的研究 ,只重视其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的恢复 ,未讨论其建造型相。笔者通过对其沉积特征、产出构造环境的讨论 ,认为山麓冰碛物是造山期后的产物 ,属于磨拉石建造 ,大陆冰碛物代表寒冷地区风化壳产物 ,可作底砾岩看待 ;冰蚀面可当作沉积间断面或寒冷地区的风化壳。并认为我国新元古代末期罗圈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冰碛岩属磨拉石建造。由此推断在新元古代末期 -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一期未被认识的、在地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 ,命名为天秦运动。天秦运动是晋宁运动后的另一期构造运动 ,是新元古代与古生代的分界运动 ,时限在80 0Ma以后 ,70 0~ 5 4 0Ma是主构造期 ,前期以造山为主 ,后期以裂解为主 ,是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海形成期 ,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先后从澳大利亚板块中裂解出来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层分区与构造单元相印证是综合地层区划所遵循的主要原则。遵照这一原则,并以沉积类型等7个方面为划分标志,将西秦岭地区自北而南划分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中秦岭礼县—镇安地层区(中秦岭华力西陆褶带)和南秦岭—大别地层区(南秦岭印支陆隆带),再细分为6个地层小区。首次明确指出南秦岭归属于扬子大陆。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早期主要经历了原始陆核的形成(太古—早古元代)、裂开成洋(中元古代)、闭洋(晚元古代)并俯冲造山(晋宁运动)等主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早印支期,裂解开3个各具特色的构造盆地,分别经历了北秦岭活动型裂陷槽沉积和加里东陆陆碰撞造山、中秦岭拉分盆地沉积和华力西陆褶、南秦岭稳定大陆沉积和早印支陆隆。晚印支期以来3个盆地演化趋于一致,以共同发育“开”—“合”构造及伸展机制下的断块运动为特色。聚与分、开与合是对西秦岭造山带演化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论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觉罗塔格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长期以来,关于该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争论较多,有晚古生代岛弧带、弧后盆地、裂陷槽、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石炭纪火山岩型被动陆缘等不同认识。基于晚古生代早期觉罗塔格地区处于板内拉张的动力学背景,而非挤压碰撞环境,结合对带内早石炭世雅满苏组火山—沉积建造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觉罗塔格造山带应为一拉张型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5.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1998,44(6):561-567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相似文献   

16.
浙西北晚元古代早期碰撞造山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海 《地质论评》1991,37(3):203-213
本文以浙西北前震旦纪岩石的地质研究为基础,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原理和方法,划分了该区的主要岩石大地构造单元。根据本区晚元古代的岛弧火山岩和花岗岩类、变质混杂岩,可能的刚性基底,以及前陆磨拉石建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本区陆-弧-陆的晚元古代早期的碰撞造山带模式,并认为这是在本区发生区域性晋宁运动所致。  相似文献   

17.
北秦岭中,晚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秦岭地区较广泛发育不同岩类组合、不同古构造环境的中、晚元古代地质体,并构成断续残留的古构造岩相岩带,它们是在晋宁期(1000Ma±)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于以块南部的古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华北古板块南部曾经历中元古代早期板块裂解、向洋发展;中元古代晚期洋盆俯冲、消减;中元古代末-晚元古代初(晋宁期)碰撞造山的构造作用过程,鉴于秦岭造山带显生宙板块运动的分隔性,在未恢复显生宙板夫运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内的中元古代魏家沟岩群原岩为一套碳酸盐岩、陆缘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大陆裂谷-活动大陆边缘阶段,并于1036 Ma左右遭受变质变形.通过岩浆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判别,研究区中元古代岩浆活动贯穿于板块碰撞前、同碰撞及碰撞后.伴随着造山带的演化,本区中元古代经历了3期韧性变形,分别形成于大陆裂谷、活动大陆边缘及碰撞造山阶段.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本区中元古代造山带的存在,并经历了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的地质演化过程,证实了格林维尔造山运动在华北板块北缘的存在和对中元古代末期Rodinia超大陆拼合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辽西中生代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印支早期(早、中三叠世)、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早期(早侏罗世)、燕山中期(中、晚侏罗世)、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燕山末期(晚白垩世)6个构造幕。中生代造山带有别于板缘或板间造山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也不是板缘或板间造山带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造山期前演化历史,以及造山带构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特点。中生代板内造山过程是复杂的、多阶段的、非单一的过程,三叠纪以来,共经历了多次裂陷与伸展、挤压与收缩作用和多阶段的盆地发展历史。在每一次盆地演化过程中,在早期表现为裂陷与伸展作用,并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和侵入,具有从早期向晚期岩浆由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的特点,同时形成断陷盆地,沉积陆源粗碎屑建造;中期,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转化,沉积陆源细碎屑和含煤及红色建造;晚期表现为挤压和收缩的造山作用,使地层褶皱,并发育逆冲断层,盆地抬升遭受剥蚀,从此构成了一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从形成→发展→萎缩→消亡的完整过程。这样多旋回的变化,塑造了辽西地区的中生代板内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吕梁运动”新认识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梁运动(1.90~1.70 Ga)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最终稳定固结的造山运动.事实上,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以伸展-裂解构造为主, 表现为拗拉谷系发育、非造山岩浆活动(环斑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类及伟晶岩脉等)、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以及早期变质基底隆升或退变质构造热事件等.对已有的大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后证明, 这一时期的岩浆侵位与基底构造-热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多峰式特点, 克拉通基底隆升退变质事件滞后于岩浆侵位, 明显区别于造山带普遍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侵位的事件序列.古元古代末期构造格局的重新认识, 为我国克拉通在元古代超大陆中的再造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