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制造企业新的创新范式,探究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助于促进制造企业创新升级。【设计/方法】基于价值共生共创视角,以比亚迪为研究案例,探讨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结论/发现】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演化经历了从简单线性式创新生态系统到中心辐射式创新生态系统再到网络共生式创新生态系统3种创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推动了核心企业与参与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由寄生共生为主向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为主转变,以及价值逻辑由价值创造为主向价值共创和价值共赢为主转移;共生关系与价值逻辑的演化具有动态适配性,推动核心企业的生态位由重叠到分离,实现企业由生态补位者到生态主导者再到网络共生者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依据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以易果生鲜构建的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将系统内部企业成长与系统演化相结合的跨层次研究,探讨了线上线下企业共生演化的形态、机理及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研究发现:为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降低交易费用,线上线下企业通过共生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演化,体现出物种不断丰富、物种间资源共享程度不断加深,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的动态特征,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企业共生形态从“点共生”到“线共生”再向“网络共生”演进,生态系统相应的经历形成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从现实看,由于忽略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我国生鲜电商陷入发展的困境。遵循生鲜电商生态系统演化规律,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性、改善物种间的关系以及完善系统运行规则等方式实现系统资源整合,是突破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初步探讨了共生与融合对产业系统演化的作用。基于IT产业的特点,文章首次描述了产业融合、产业共生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共生与融合运行的内生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与分析共生状态的稳定性,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在产业系统的子系统相互协同发展或相互间的竞争程度不大时,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并且融合型产业与原有产业是产业共生体。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系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资源产业链演化机制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产业链是以资源为核心的要素整合机制.资源是资源产业链的基础要素,知识、资本是驱动要素,生态是制约要素.通过对实体的抽象,可建立以知识、资本、资源、生态共生关系为基础的资源产业链动态演化模型,并以此构建资源产业链"四要素整合"机制.基于这个模型和机制来分析,目前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链仍处于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转折阶段,因此应进一步发挥知识要素驱动优势,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实施三要素共同提升,以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有序和完整性演化.  相似文献   

6.
中美贸易战暴露出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高技术产业发展陷入"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随着创新范式从线性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跨越,构建生态化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链成为科技创新研究的热点议题.基于KRV(知识生态—关系生态—价值生态)耦合的内在逻辑,依据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生态演化特征要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搭建出产业创新链生态建构的结构机理模型,5条创新生态建构关键路径被识别出,并进一步验证了KRV耦合对创新生态的正向效应,以此提出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生态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集群、创新型集群三个层次或形态,针对不同演化形态我们分别建立了Logistic模型,并对稳定平衡态下企业共生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了它们共生的条件和原因。另外产业集群演化除了能够产生稳定平衡的、周期的动态行为外,还可能产生混沌的现象,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其演化规律;同时产业集群演化所具备的初值依赖性也促使演化混沌的可能产生;在集群演化混沌状态下,集群的演化发展方向、模式由集群内部企业间共生性和合作稳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共同决定。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加强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应本着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应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产业技术范式的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中的随机因素、收益递增机制、路径依赖和锁定等相关理论,运用范式中“技术一组织一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升级五个阶段及其特征。文章最后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产业集群演化升级,首先要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其次要不断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再次要着力构建一种由政府参与的、优良的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9.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由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人口发展指数、企业发展指数等五大指数构成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得出一些基本判断,如从发展指数看,北京核心地位稳固,三地发展水平落差有缩小趋势,京津冀三地新旧驱动力处于“换挡期”;从协同指数看,北京外溢效应显著,三地互投活跃并向产业轴发展带集聚,产业协同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平台及其生态是价值实现的新载体,可以在共同富裕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平台生态化演进、价值创造和分配为主线,研究大型互联网平台及其生态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组织架构、组织行为以及组织关系。本文发现大型互联网平台及其生态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是,重塑工业经济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逻辑,对实体价值链进行模块化解构,增加整个生态的财富增量,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参与者共享价值创造的能力,形成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平台生态构建的价值共创网络呈现无界化的普惠趋势,驱动个体、产业和区域的融合共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场景。但是,平台生态对共同富裕的最终贡献率取决于其价值转化过程中共益和共毁的双向抵消效应,增强正向效应的影响力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1.
从产业组织视角来看,大企业集群是产业网络诸多形态中的一种,是产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从共生理论来看,大企业集群是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群落.从“产业共生网络”视角切入,大企业集群可分为:松散单寡头型、松散多寡头型、紧密单寡头型和紧密多寡头型,这四种结构之间存在正向和反向一体化的演化路径,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领袖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共生模式以及领袖企业的角色定位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根植于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概念模型,从三个维度、三个层次以及内外生变量等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作用机理,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事供应链运营服务的企业进行价值创新并持续深化,逐渐融合零售、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 而升级为平台型企业,进而依托互联网构建供应链产业的平台生态。 依据价值链、价值网、价值共创和平 台生态等理论,应用探究性和案例性研究方法,通过诠释供应链的价值创新演化路径并参照产业平台的 构型框架,基于平台生态和价值共创视角,从构建供应链产业平台模型、剖析平台运行机制、分析产业平 台价值共创系统三个维度研究供应链产业平台生态模式。 研究结论:(1)产业平台生态模式的构建需要 遵循价值共创的系统机制;(2)供应链产业平台生态模式的形成需要不断融入和创造平台生态的系统要 素;(3)供应链产业平台生态的运行需要持续融合其他产业平台资源;(4)供应链产业平台生态的深化发 展需要虑及产业平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我国碳中和目标,在系统梳理我国气候传播历史演变脉络和阐释其学理基础之上,对其行动框架和创新路径进行了集中论述,提出要在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下做好气候传播,以“全域生态”视角全方位提升气候传播整体效能,推动政府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双重保障下的现代化生态传播体系协同创新,探索基于“一核多元、融合共治”集体行动网络的传播赋能创新,以及以国内国际“双向驱动、内外融通”为面向的全球气候治理参与逻辑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出发研究区域创新体系(RIS)问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据共生理论的要素构成,认为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共生要素特点,即共生单元组成(包含城市之间的以及城市内部的)、共生模式种类及最佳发展模式、共生环境构建(分析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种方式)等.研究城市群共生的RIS演化有3个方面的途径:横向、纵向以及混合的.据此理论研究结果,对以城市群为基础的RIS建设实践提出初步建议,认为RIS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一是要落实区域一体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制度一体化;二是要以创新作为区域构建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是激发市场活力、发展现代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创新驱动能推动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培育新的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新产业发展系统的形成,它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我国产业创新驱动存在知识积累和基础研究薄弱、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缺乏需求引动和制度创新等问题。从市场需求、创新组织、竞争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产业创新驱动的关联体系;从概念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构建创新驱动的内容系统;从基础研究、自主创新、市场培育和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实现产业的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选择.然而,忽视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泛化等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显得较为突出.在梳理SNM理论核心内容基础上,运用SNM理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生态位的网络关系,并从网络视角阐述了联盟技术生态位态势的愿景、力量和知识机制;最后基于SNM理论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联盟的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1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分析对象,通过生态位模型对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形态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在空间维度上,由生态位宽度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层次化现象明显,以优势种形成的创意集群,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由生态位重叠度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过度零散和同构,整体布局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在时间维度上,经过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发现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不佳,综合竞争力较弱。因此,根据结论,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为实现整合发展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提出了泛化和特化以及扩充策略、错位竞争策略、创新要素驱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网络生态的变迁,也推动着网络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技术经历了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提升,政府的权力由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向平等对话、互动公开、柔性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意见领袖的影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网络政治生态的权力结构不断进行着解构与重构,呈现着动态演化、合作共生与多方博弈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20.
从单系统和双系统角度分别建立创新生态开放共享关系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发现,单系统中,相对于创新资源总量,创新资源价值在开放共享资源比例影响开放共享创新收益过程中的作用更强;双系统中,合作共享关系由"双方共赢"向"零和博弈"转变;"非理性因素"会使开放共享意愿短期形成并消失;相对于"主动控制感","被动压迫感"更激发创新主体开放共享的意愿;相对于"违约收益"的促进效应,"违约成本"对于开放共享关系的削弱效应更强;"搜寻成本"越高,开放共享意愿越强;创新生态发展与开放共享意愿间具有非对称"倒三角"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